關於改革開放40周年心得體會作文-難忘的改革歲月和共同記憶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大江南北,吹遍了祖國大地,吹亮了萬家燈火,吹進了老百姓的心窩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心得體會,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心得體會

回顧40年光輝歷程,如果有人問,改革開放最要緊、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的說: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當年馬克思恩格斯用剩餘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喚醒了工人階級的覺悟,引發了無產階級革命。中國共產黨發動工人農民起來推翻三座大山,首先講清了"誰養活誰"的道理,激發了被剝削被壓迫者的階級意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不講清道理,不解放思想,不確立新觀念,任何革命都是搞不起來的。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深刻革命,同樣如此。

1976年,我退伍返鄉,被安排在黨校做了一名理論教員。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拉開帷幕。在這樣一個歷史性的偉大變革面前,全黨全國人民必須首先解決一個問題:如何認識和對待這場革命?黨的理論工作者首當其衝。以前黨的基本理論無論是哲學、政治經濟學,還是科學社會主義、黨史,都是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貫穿其中,黨的各項工作也是以階級鬥爭為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黨的工作重心轉移,要由以階級鬥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彎子轉的不小。對於我這樣的青年黨員來說,還問題不大,大不了從頭學起。可對於多年一直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老黨員、老同志來說,一時真的難以轉過來。他們認為不講階級鬥爭了,會出現資本主義復辟,人民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按照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分析,建國30年了,階級鬥爭已經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民眾對物質文化生活的要求同落後生產力的矛盾,才是我們黨迫切需要解決的,黨必須把主要精力用來發展生產,振興經濟。環顧四周,世界各國都在發展經濟,特別是我國的台灣、香港和新加坡、韓國,他們利用當時西方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大量吸引西方國家的資金和技術,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內迅速發展,成為舉世公認的亞洲“四小龍"。如果我們再不奮起直追,迎頭趕上,就會錯失良機,拉大同世界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差距,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難以發揮和顯現。

按理說,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使國家強大,人民富裕起來,誰也不會反對,但是遇到具體問題就不一樣了。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企業推行承包制,是為了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提高工人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工作效率,社會上有人就說"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對外開放,吸引國外資金技術,允許外商投資建廠,是為了提高企業的資金和技術水平,社會上又有人議論:昨天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現在他們又耀武揚威的回來了。進而有人質疑,改革開放是搞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對於"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指出,不爭論,先幹起來,讓事實說話,讓歷史來評判。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概念提到了人們面前。按照舊觀念,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是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繫的,社會主義只能搞計畫經濟。但是實踐已經證明,過去搞的計畫經濟是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要發展生產力,只能從市場找出路,而改革開放就是要破除僵化的計畫經濟體制,健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鄧小平提出,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並明確提出,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是在這樣一次次的理論衝突,思想交鋒中,人們實現了一次次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使認識逐漸走向統一。建立什麼樣的市場經濟?如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何在實踐中既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又防止商品交換原則對社會的腐蝕?人們逐漸有了明確的認識,那就是堅定不移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心得體會

這是獻給偉大祖國的禮讚,這是獻給改革開放的敬意。

全片以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為基礎,通過選取我國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變遷故事,充分呈現改革開放40年來,靠著一次次解放思想,中國人突破了一道道難關險阻;靠著艱苦奮鬥、勇於變革,勇於創新,中國人用雙手書寫了一部發展的壯麗史詩;沿著成功開闢的這條道路,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站在四十年的節點,追憶似水流年,分享改革開放給百姓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踩著改革開放的鼓點,感受波瀾壯闊,秉承曾經的勇氣決心和奮鬥。站在新時代的起點,擔當改革開發再出發的使命,繼續解放思想,攻克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藩籬。 作為對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進行全景式呈現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精選展現了107個典型的改革故事。18個攝製組歷時5個月,走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拍攝了1300多個小時的4K高清紀實素材,採訪了183位改革的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他們年紀最大的已經96歲,記錄下眾多珍貴的歷史瞬間。全片還挖掘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素材,40年來的時代歌曲、影視文化作品也在片中有大量涉及,掀開了一段難忘的改革歲月和共同記憶,生動呈現40年來中國時代的變遷和百姓生活的巨大變化。

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憑著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40年,給中國一個答案,給世界一個奇蹟。 站上新起點,步入新時代。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這部紀錄片的推出,將進一步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繼續全面深化改革,砥礪前行、真抓實幹;進一步激發十三億多中國人民支持改革踐行改革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為全面深化改革凝心聚力,為創建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改革開放40周年心得體會

根據我的經驗,當人們開始紀念某件事情之日,其實是開始思考和部署下一步行動之時。比如說,目前中國最大的紀念活動,就是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紀念活動當然是發自內心的、無比真切的、有偉大意義的,所以,紀念活動是應該徹頭徹尾的、認認真真的、轟轟烈烈的。但是,紀念的意義如果僅僅是紀念成就的輝煌,而輝煌的成就又主要是前人的創造和智慧的歷史,那么,為前人的歷史做紀念的目的,就不可能僅僅是懷舊。

應該是什麼?應該是為了今天,和明天。特別是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偉大民族,特別是這個民族正在進行的是偉大的民族復興,特別是這個民族考慮的從來就不僅僅是當代而是千秋萬代。風雷激盪的四十年,當然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但我們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類似今天的成就的歷史時段卻不僅如此,如此類似的歷史時段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夠得上大發展的盛世的,至少應該還有文景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和康乾盛世等。四十年,應該是兩代人的努力,其實中外都有“富不過三代”的警世之言,中國領導人最近幾年多次告誡國人要“居安思危”,鄧小平在中國還沒有完全看到現在的成功時就告訴大家要“三步走”,100年不動搖,這都是非常中肯的。

為什麼?我們繼續看歷史。從國際上看,日本明治維新40年的積累,最終因走上了“軍國主義”而毀於一旦(彈),美軍踏上了日本四島;史達林用特別的統治獲得了蘇聯的迅速強大,但埋下了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種子。回到中國歷史,文景之治,從漢文帝劉恆的公元前203年到漢景帝劉啟的前141年,兩位共在位38年,兩代努力建成盛世,但接著漢武帝窮兵黷武導致西漢結束;開皇之治,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奮力開創,但很快“二世而斬”於隋煬帝的驕奢淫逸;最輝煌的“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貞觀之治,很快就是人治特徵明顯的李唐王朝的被武則天取代並有不久之後的“安史之亂”;至於康乾盛世,縱使有115年的三代治世明主,也先後出現明珠、和坤這樣的巨貪而以腐敗聞名,同時也正是在這個階段,中國被西方超越而到現在我們仍然在苦苦追趕。

所以,改革開放四十年值得自豪,但絕對不是自滿的理由,這只是中華民族實現歷史復興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要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國家,特別是美國,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行百里者半九十”,何況我們尋找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並不是十分清晰。

中國的幾次盛世,都是王朝的強盛和豪強的富貴,都沒有帶來全體百姓的“共同富裕”,同時,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並沒有帶來政治文明的進步,結果經濟的成功皆敗於政治的滑鐵盧,而後人沉醉於享受而不思進取最終社會創造力的退化和禁錮,所以,儘管具體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保持持久的繁榮和發展,確實需要我們今天在紀念四十年的成就的同時,為第二步的繼續,啟動中華民族的全部智慧。

改革開放40周年心得體會

1978年,在鄧小平先生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幹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今天,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開新局於偉大的社會革命,強體魄於偉大的自我革命,在我們廣袤的國土上繼續書寫13億多中國人民偉大奮鬥的歷史新篇章。

xxxx分別在春節團拜會、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以及眾多國際性重要會議上都曾提到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幹部,直接感受到了改革的紅利。猶記得國小時代,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腳踏車,住的是平房,隨著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政策不斷深入,到現如今受到網路普及的便利,出行便利。

現在工作在基層鄉鎮政府,更是能夠感受到改革的福利惠及農村,恩澤農民。如今,如火如荼的扶貧脫貧工作開展,讓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醫療保險改革讓普通百姓也能看得起病、吃的起藥;土地承包權到期後再延長30年,讓靠土地吃飯生活的農民又吃了定心丸;農村淘寶進村入戶讓農民的購買方式不再單一,在村也能購買網上豐富多彩的商品。農村爭當美麗鄉村,城鎮爭做文明城市,一幢幢一件件都離不開改革開放的紅利,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承載來40年所帶來的巨大成就,更是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相信,未來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改革開放正確方針政策下,社會會更加進步,國家會更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