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正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觀後感3篇

中國小正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觀後感1

最近觀看了于丹老師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講座》,受益匪淺,感想頗多。現談談自己的體會。

當聽到:“早在1996年,聯合國的心理學專家就預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現在這種痛苦已經在教師和其他群體中體現出來了,但解決還僅僅才開始。”我震驚了。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生活節奏加快,人際關係複雜,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社會環境也日趨複雜。這一切給人們的心靈帶來極大的衝擊,也波及到了校園,波及到了學生。而作為一名教師只要自己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養出健康的學生。

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沒有嚴格的界限,由於內外因素的影響,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礙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有可能出現某些不夠健康的心理狀態。教師也不例外。尤其是現代高速發展的充滿競爭的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教師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更可能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

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個盡職的教師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鬆。充當"無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確使人精疲力盡。因此,教師可以試著在假期給自己充電,例如:學習做旅行家,用膠片記錄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學習做美食家,在品評佳肴的同時自己也做一次大廚。新的工作體驗不僅能使教師得到放鬆,而且可以開闊教師的視野,增加教師的知識面。教師可以把從其他工作體驗中獲得的經驗、積極情緒帶到教育工作中來,更好的促進教育工作。

中國小正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觀後感2

今天我收看了湖南電視台公共頻道于丹老師的講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習習慣》,令人折服,使我受益匪淺,也使我明白了許多教育小孩和小孩溝通的很多道理。通過這次的學習,我對心理教育和孩子的學習習慣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對我來說,這次的學習機會意義重大,現在來談談我的心得體會,與為人父母的朋友一起學習分享。

一、建立學校--家庭心理教育網路

孩子生活在家庭的時間很多,家庭環境,家長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全的心理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發展,甚至會造成孩子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因而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應該掌握科學的家教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庭活動,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使孩子發揮才智,發展想像力、創造力,塑造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

二、抓親職教育,關心女兒的心理健康。

由於家長與孩子固有的血緣關係,感情和倫理道德上的內在聯繫,親職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種力量。父母在關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時,還應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父母不要認為孩子長得壯,不生病就是健康,這是不全面的認識。平時的我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甚至採取違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這是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在發現孩子心理有缺陷時我得及時及時矯正,只有家長科學地教育孩子,從而培養孩子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獨立性和自制力,養成樂觀進取的精神。

三、好習慣要在生活中培養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由此可見,生活即教育,父母應該注重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各種良好習慣。同時,父母應當經常在行為、舉止和談吐等方面給兒童一個最好的榜樣,講話時要注意禮貌、舉止要文雅,。如果能夠經常這樣以身作則,這種長期薰陶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養,通過日積月累,讓兒童的良好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四、學習習慣的培養:

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習慣 讀書不僅使人變得視野開闊,知識豐富,而且還能使人具有遠大的理想,執著的追求。另外還要讓孩子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很多孩子們往往會有這樣的感覺:書讀了不少,時間也費了不少,可是讀過之後卻沒留下什麼印象;即使當時覺得很有收穫,過些日子,印象卻又模糊了;等到需要時,想又想不起來,找又很難找到。因此一定要讓孩子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也就是說讀書時一定要拿起筆,邊讀邊想邊寫。比如,這個字不認識,劃下來,查查字典,註上拼音;那個詞不理解,劃下來,對照上下文,再查查字典,全文讀了幾遍,劃劃層次段落,寫寫段意,進而歸納中心思想;這裡寫得精彩,畫上圈圈,還可以寫上“形象”“有趣”等批語;那裡讀有心得,可以寫上幾條體會等等,這樣,就會使孩子逐步學會並養成動口、動腦、動手的讀書習慣。

孩子像一塊橡皮泥,你想捏它什麼樣,它就會成為什麼樣,孩子像一塊璞玉,需要你來雕琢,孩子更像一座寶藏,等待著你去挖掘。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方法多種多樣,關鍵在於找到一個適合孩子的,更重要的是我的持之以恆。

觀看已結束,我對心理教育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受益匪淺。我要從心理教育的層面上去教育我的孩子,更多的關注她的心理發展。相信這次培訓給予我的東西決不止理論知識,它會有一種延續,影響我的生活,影響我的工作,影響我的人生。為了讓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我會繼續認真的學習,並將所學運用到實際親職教育之中去。

中國小正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觀後感3

20xx年3月12日星期六,《河南衛視法治頻道》播出了于丹教授關於《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的教育視頻,觀看後對培養孩子的孝心、愛心和責任心,以及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和堅強勇敢的性格,怎樣培養孩子抗擊壓力、面對挫折和防止被騙能力,糾正孩子叛逆、愛發脾氣、不聽話、不愛學習等方面有了充分感受和深受啟發。

于丹教授以古代悍匪孝敬母親為例,說明古人在教育孩子時所通過的家祠、家訓、門風方式,讓孩子從小能夠明理,只有讓孩子從小樹立起孝敬父母的思想,才能培養起孩子的責任心。

現代社會隔代教育,是一些孩子永遠生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溺愛之中,從而導致了孩子遇到問題推卸責任、不能獨立承擔責任。家長在生活中應以通過善意的謊言勸導老人的方式,引導孩子學會自立、不推卸責任、獨立自主。

孩子在生活中的教養,體現在和同學們集體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能夠自我糾錯,遇到意外事件不推卸責任,不指責別人,能夠意識到那裡是自己的錯並主動的承擔起責任,這樣才能培養起孩子勇敢堅強的性格。 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為各方面都優秀的全才,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孩子在無形中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在哪裡,過早的陷入了矛盾之中。于丹教授說: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是特定的,其它都是不確定的,過早的讓孩子學習確定的東西,而不是孩子的興趣所在,就會改變孩子的價值取向,壓制了孩子的興趣,從而導致孩子壓力過大厭煩學習,應讓孩子從壓力過多的學習中解脫出來。

給孩子創造信念是家長的責任,不能讓孩子離開父母無所依託,要把信念傳下去,讓信念和持之以恆的理念去影響孩子,才能鍛鍊孩子在離開父母在社會上能夠獨立自主,判斷什麼是對的,應該去做,什麼是錯誤的,不應該去做,這方面家長套用行動去影響孩子。

讓孩子從小有保底的意識,不能讓孩子什麼都得拔尖,如:要求孩子學習第一,成績第一,比賽第一,無論什麼都要孩子去競爭第一。如果失敗,沒有得到第一,孩子就陷入不能自拔,容易走向極端。一個人保底比拔尖好,讓孩子意識到在學習和競爭中保底其實比拔尖好就行,遠比孩子將來在面對困難和挑戰不能實現目標就撂挑子好。教育孩子學會平常心對待問題,在失敗面前,不去走極端,而能用自己失敗的教訓再去幫助別人成功。逼著孩子當第一,容易讓孩子走極端,讓孩子平時在家就學會受委屈,在外才不會受委屈。

用愛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去用愛的方式感化他人,孩子看到父母勞累時,用糖水讓父母喝,這是孩子通過糖水來減少父母的痛苦,也是一種用愛的方式來感恩父母,父母應該給孩子些讚許,孩子懂得用愛的方式來感化他人時,將來到社會上就不會冷漠、行為冷酷,無視他人的存在,從而幸福的能夠融入社會,懂得如何和別人友好的相處。

教會孩子和他人相處的同時,也要讓孩子面對社會上各種的誘惑而不去上當受騙,這還是要讓孩子有保底的思想,把常識給孩子交足,孩子在面對誘惑時,才不會驚慌失措,才能夠抵禦住誘惑,識破騙局,從而不去上當受騙,教育孩子多掌握些社會常識,才能更多的了解社會。 孩子會對家長的命令會表現出很多反感,儘量和孩子用商量的口吻說話。家長要思考一下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對於不願意做的不要強迫孩子去做,如:別人強迫你做不願意的事情,你也會表現出不聽話的。對於孩子不聽話的處理也要分情況:如果一般問題,可以由著孩子的意願來做,不然過多限制會抑制孩子天性發展。對於安全、品行方面的問題要給他定規矩,講究原則,讓他知道什麼不該做,做了有什麼後果,讓他知道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總之,通過學習家長平時要注意言傳身教,做好表率,孩子的行為很多都是父母那的反映。家長的品行端正,耳濡目染出來的孩子肯定是端正的,把生活常識、道德常識、禮儀常識、社會常識多教給孩子,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學習習慣就能夠培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