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月亮變化的作文

俗話說:日新又新我我常新。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或美好,或醜陋;人每時每刻都在變,或進步,或退步;月,它也在變,或斷缺,或圓滿。下面是關於月亮變化的作文,歡迎閱讀!

關於月亮變化的作文1:月亮變化

當新月或滿月時,地球中子射線超過正常標準數十倍的波動。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天體對地球的海水會產生引潮力。當新月或滿月出現,即太陽、月球和地球處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會形成合力,引發大潮。人的身體尤其血液也將隨著月缺月圓的變化也會想潮汐現象一樣隨之波動。德國的婦科專家調查了上萬名婦女的月經周期後發現,婦女在滿月的夜晚月經來潮,出血量可能成倍增加,在月虧的情況下月經來潮,出血量就比較少。

要充分了解潮汐對人體的影響,美國邁阿密市的精神病醫生阿諾德·利·韋伯。韋伯在他寫的《月球的影響》一書中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人體80%以上是水,故而會象地球上的海洋那樣受月亮影響產生潮汐;另外人體細胞會受磁場影響,月球磁場會作用於人體細胞,月亮的引潮力與磁場影響著人的精神活動。據韋伯觀察,當滿月漲潮時,邁阿密市的精神病人發作更為頻繁,社會治安問題更多。因此,在滿月時,人們應該注意自己的情緒,適當控制,減少不必要的失誤。尤其象手術等絕對不能在滿月及其前後幾天內做,防止大出血。

關於月亮變化的作文2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困惑著,我也困惑著,唐代詩人張若虛也是一個困惑者。他曾在長江邊對著月亮發問:“江月何年初照人,江畔何人初見月?”

明月何時就已存在,為什麼要存在?這些都不是重要的。張、蘇的追問,絕不是科學意義上的探究,而是人文意義上的情感抒發,是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探究。

我不知道外國人是如何看待月亮的,但我敢肯定的說:外國人心中的月亮,一定不如中國的“圓”!他們只知道第一個訪問月球的是前蘇聯人,卻不知道月亮的主人是中國的姑娘嫦娥。

在講究“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傳統里,月亮不是一個星球,不是一個物質的實體,而是一個理想的大氣球,是情感的載體,是思念的寄託,是美好的象徵,是落魄文人的慰藉,是少男少女戀愛的證人……。在懵懂未知的孩童時期,我們聽的第一首兒歌是“月亮嬤嬤,照你照我……”;聽的第一個神話故事(我以為這是中國最美的神話故事)是“嫦娥奔月”;聽的第一個童話故事是“猴子撈月亮”。

上學後學的第一首詩歌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戀愛了,在“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甜蜜里,月下老人用一根紅線繩把一對幸福的男女捆綁的結結實實。如果戀人產生誤會了,則會指月發誓:“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果親人分離了,則對月吟喔“但願人長久,千里更嬋娟”。……如果沒有天上的這輪明月,我們的情感如何寄託呢?如果沒有天上的這輪明月,我們的心靈該是多么的落寞啊!

據說僅唐詩中詠月的詩作就有700餘首。神話傳說《嫦娥奔月》,李白的詩《靜夜思》,張若虛的詩《春江花月夜》,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朱自請的散文《荷塘月色》;著名民族樂曲《春江花月夜》、《月光曲》、《二泉映月》……,這些文學、音樂藝術里的瑰寶,這些寶貴的精神食糧,不都是這輪明澄皎潔的月亮所饋贈的嗎?

月亮,她和太陽一樣重要,一樣偉大,她是人們精神世界裡的“太陽”。太陽的光輝和對植物的作用,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食物,解決了人們生存的物質需要;而月亮不僅用她那柔和的清輝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精神的家園,解決了人們心靈上的需求,還以“月有陰晴圓缺”的變換,使人們懂得了“人有悲歡離合”、世事難全的科學認知和辨證思考。“日”和“月”共同組成了一個“明”字,日是人們頭頂上的一盞“明燈”;月是人們心靈上的一盞“明燈”!……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夜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月亮的依賴越來越少了,對月亮的情感越來越淡薄了。現在仰頭賞月的少了,更難找到對月亮敞開心扉,傷感唏噓,傾訴滿腹惆悵的蘇軾之流了。“一機在手,溝通全球”的現代化通訊設備,讓人們對千里外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不用通過“舉頭望明月”、“千里共嬋娟”來表達和傳遞了。如今小孩子們聽的看的故事,也不再是《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猴子撈月亮》……,而是《白雪公主》、《聖鬥士星矢》、《哈里波特》……。月亮也如同年老色衰的明星一樣,漸漸淡出人們的文化視野,和她的主人嫦娥一樣,開始寂寞了!

曾經照過汨羅江邊徘徊彷徨的三閭大夫的月亮,曾經照過大漠雄關的月亮,曾經照過六朝繁華的秦淮河的月亮,曾經溫暖過歷代無數遊子心頭的月亮,曾經讓張若虛因一首《春江花月夜》、讓阿炳因一曲《二泉映月》而萬古流芳的月亮,真的發生變化了嗎?

月亮,是永久不變的;月亮,還是我們祖先喜歡的那個月亮!變化了的,是我們這些芸芸眾生!

對月亮的冷漠,其實是對傳統文化的冷漠,是人們審美情趣缺失的反映,是人們內心浮躁不安所致,這也是當今人文精神流失的現象之一。我希望中國人有一天也能站在月球上,但我不希望這種科技的進步是以放逐嫦娥作為代價的!

我們過去的文化和精神情感中吸納了太多的月輝,我們將來的文化和精神情感仍需要月輝的浸潤。在明月當空的夜晚,請到月光下走走吧,請和月亮說說心裡話吧,哪怕你僅僅和月亮對視一眼也好!——這不是可憐月亮,而是升華我們自己!

關於月亮變化的作文3

俗話說:日新又新我我常新。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或美好,或醜陋;人每時每刻都在變,或進步,或退步;月,它也在變,或斷缺,或圓滿。 ——題記

圓月

小時候,總喜歡抑頭望月,望她的皎潔,望她的圓滿,心中總浮現出無數美妙的幻想:嫦娥奔月,吳剛砍桂花樹,玉兔搗藥,天狗吃月……每逢中秋佳節,與家人團聚於天台,品嘗月餅,遙望圓月,聽家人講月餅的來歷,聽家人講那聽了無數次“嫦娥奔月”的故事,洋溢出節日的歡樂氣氛。“少年不識愁滋味”這句俗言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自己滿心歡悅時,身體異鄉的同胞正低呤《靜夜思》呢!

童年的我如圓月般純潔!

半月

步入國小之門,不僅意味著原來的圓月會消失一半,也說明它不會那么皎潔。正因為消失了那一半,所以能夠朗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正因為消失了那一半,所以嫉妒。憤怒、驕傲的烏雲開始蔓延。

國小的我如半月那般有了得失樂悲!

殘月

這次該把殘月比作什麼呢?是無奈的苦笑?或是“守得雲開見月明”的微笑?向青春期過渡的我有了心理矛盾,它讓我很彷徨,讓我放棄了很多東西,所以有了苦笑般的殘月!“是蓓蕾總會開花,是果種總會結果”,暴風雨把夜空洗刷後,空中依見微笑般的殘月!

向青春過渡的我如殘月般無奈與微喜!

滿月

終於跨入國中的大門了,終於踏上美妙的青春之旅了。前面的路還很長,至少在啟程前,讓我賞賞滿月,中國的航天事業像這滿月,它的未來前景也像這滿月,那我呢?我是否也可以駕凌滿月?算了,要變的總要變,我也該啟程了,該向“FULLMOOM”告別了!

現在的我如滿月般美感麗!

月在變,我也變了。

關於月亮變化的作文4:月亮變化規律

農曆大月30天,小月29天。如果是大月,初二天黑以後,一彎孤形新月就開始在天西邊出現了。那新月活像是飛蛾的眉,所以人稱蛾眉月,蛾眉月那淡淡的昏黃的光線是不足以把夜空照亮的。它在天邊逗留不到一個小時就漸漸消失了。如果是小月,那就是等到初三晚上,才能看到那纖細的蛾眉新月升落。農諺說:“大二,小三兒,月出,一桿兒。”就是講的每月上旬蛾眉月首次出現的時間。

從蛾眉月出現頭一天算起,每過一天,月亮升起的弧度較前一天大約增加15°,而它落下的時間也就隨之推遲一個小時左右。到每月的初八或初九,天黑時月亮就會升高到中天,落下時間也就推遲到深夜零點左右了。就是說,這時候僅前半夜有月光,後半夜就是月黑天了。農諺說:“初八、初九照半夜。”就是這個意思,這時候月亮活像一張弓,因此人稱上弦月。這張弓一天天拉滿,就叫凸月了。凸月到每月十五就變成了滿月。初八、初九以後,月亮升起的高度也在向東天邊降低,每天降低的弧度是15°左右。月落的時間也繼續向後半夜推遲。到農曆每月十五,月亮降低從東方天邊升起,如果是晴朗的仲秋之暮,十五前兩天你會看到:太陽還未落下,東方的圓月已經顯現了。所以農諺又說:“十五,十六,月亮太陽兩頭露。”這期間,通夜都會有月光朗照。第二天早晨,太陽也從東方升起了。西邊還掛著一銀盤似的圓月。“月亮、太陽兩頭露”,也有這個含義。

“十七、十八,天黑摸瞎。”這句農諺是說,過了十五、十六,到了十七,十八以後,天黑時就不見月亮了,月亮到什麼時候才出來呢?農諺說:“二十整整,月出一更。”十五日以後,每推進一天,月亮晚出來又約一小時,到每月的二十月,月亮要等到晚上一更才能出來(古時沒有鐘錶,把一夜分為五更,一更大概是晚上八九點)。每月下旬,月亮出來的時間越來越晚,以至前半夜不見月亮,只有後半夜才能見到月亮,到二十三日那天,月亮到天亮時才能升到中天。因此又有“二十二三,天亮月正南”的農諺。這時的月亮又像一張弓了,因為正是下旬,所以人稱下弦,十五以後的月亮由圓到缺,人們又稱它為殘月。

“農曆二十三,天亮月正南。”那就是說,深夜零點左右月亮才從東方升起。以後幾天,隨著時間的推移,月亮升起的時間由半夜向黎明推遲。到月底二十八九左右,月亮黎明前出來照一會兒,“二十八九,月亮黎明露個頭。”這句農諺就是形象的描述。

下旬殘月的明亮部分逐漸縮小,又變成了蛾眉月。月底二十九以後,整夜都不見月亮了。直到下月初一。這幾天,通夜都是月黑一面。月亮藏到哪兒去了呢?仍然在圍繞地球一刻不停地運行,不過它是伴著太陽面向我們,只是陽光太強,它所反射的光,我們看不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