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八里莊抒情散文

20xx年暑期,我以保潔培訓主管的身份,到北京朝陽慈雲寺遠洋國際實習與考察。離慈雲寺一站地,是八里莊東,那裡曾是北京棉紡織一、二、三廠所在地,1982年,我曾在京棉二廠當學徒工,為期一年零三個月。那時,我剛剛從(高)考場敗退下,走進了京郊一家新建的紡織廠。

三十年了,物非人非。路南,原先偌大的棉紡廠廠區,已高樓林立,分屬不同的公司、商鋪。眼花繚亂的我,目光搜尋到“京棉集團”、“國棉創業產業園”的字樣,它們分明提示我,我沒有走錯;門前的東——西向馬路拓寬了,增加了綠色隔離帶,設立了規範的站牌;除了原有的公車112、115,又增了幾條新線。我思緒萬千,慢慢走著,試圖尋夢,而人來車往,我有些茫然。

路北,八里莊東里10號樓,及後面的兩棟樓,人去樓空,破敗的模樣,侷促的格式,顯露著些許舊痕。再往小區裡面走,樓舊了,樹老了,但位置幾乎沒有變。

忽然,一幅門聯吸引了我的目光。“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橫批“敬祝主席萬壽無疆”。紅字稍有褪色,但離老遠,還是能夠認得出來。這是八里莊東里15號樓,門牌1—26。我的腦海不禁閃回著那個火紅年代的一些標誌性的鏡頭。路上,我遇到一些老人,其微駝的身材,滄桑的容顏,純正的北京口語,讓我去想像,當年,在廠區,在車檔,英姿勃發,忙忙碌碌的他(她)們。這些新中國的第一代紡織工人,用他們強壯的臂膀,用他們靈巧的雙手,鑄就了屬於他們那一代的輝煌,他們曾為身為國棉一二三廠的一員而無限榮光過,萬分自豪過。

而今,他們當年的矯健,變得遲緩,他們燦爛的笑容,已經淡然,他們出入“京棉二廠行政科”,“京棉集團醫保辦公室”,——在八里莊東里12號樓。為他們的晚年提供著服務的場所窄小、昏暗,與街對面的富麗堂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京棉二廠是一座有著50多年歷史的老廠,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是新中國第一個採用全套國產設備裝備起來的大型棉紡織廠,曾有數千名紡織工人,產生了一批批市級、國家級勞動模範,為首都北京的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隨著北京工業結構的調整,京棉二廠的老廠房一度閒置。

如今,正對著大門的那座青灰色的三層老樓,是1955年京棉二廠建廠時廠辦所在地,經過裝修,它成為了國棉文化創意產業園管理方的辦公樓。

樓後是二廠的生產區。幾十年來,老廠房整齊排列,廠房外觀絲毫未變,但內部已被分割為一座座獨立的空間,面積從一百多平方米到四五百平方米不等,引入了現代化的設施。

尋夢八里莊。不僅僅是,在這裡我有過一年多的青春歲月,更因為,我的親三弟命喪京棉二廠門前。1988年,18歲的三弟,在呼家樓工地打工。他的同鄉、工友,因為他的女友(在三廠上班),與當地一個亡命徒引發鬥毆。三弟被扎傷,躺在血泊中近兩個小時,失血過多而亡。京棉二廠因“門前三包”而被罰;那個亡命徒被執行槍決,以命抵命,他的名字叫張成;三弟被稱為“見義勇為”而寫進當年的《北京日報》。

兩個年輕的生命……

遠在三百里之外的一個小山村,一位老人,目光呆滯,眼似一口枯井。她百思不得其解:她的兩個兒子,為何偏偏與一個什麼二廠(她叫不出名字)有緣?她認命。

人們腳步匆匆,往往來來,車輛呼嘯而過。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悲傷與歡樂,都被淹沒。我踏上了接我的汽車,門一關,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