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散文

不知哪位名人說過:任何時候失去父母的人,都是孤兒。沒有讀懂這句話時,或許還會嘲笑說話者危言聳聽,只有真正經歷了這種切膚之痛,才會由衷敬佩,名人畢竟與凡人不同,他對生活的體味自然深切無比。一個人一旦失去父母,那種孤寂無依的感覺,是多么無奈心酸呀!

天陰了,多穿點衣服;走遠路,多帶些乾糧;上學時,書本帶夠了沒……諸如此類的“關照”,猶如嚼啐了又嚼了不知多少遍的饃,不只無味,早令人生厭。極不情願地穿上父母硬給套上的外衣,極不情願地裝上父母硬給塞上的乾糧,極不情願地裝上父母拿來自己又放下的書本……摔門而出,邊走邊埋怨,但埋怨歸埋怨,自己還年幼,沒到反抗的時候,連頂撞都不敢,只能“腹誹”罷了。

及至成人,真為父母永遠是那幾句諸如穿衣吃飯之類雞毛蒜皮的關照討厭,耳朵早結滿了厚厚的繭,還用得著你重複那些永遠不變更的話?頂多又加上幾句,喝酒要少喝,喝壞身子不說還惹事;工作要認真乾,吃公家的飯就要操公家的心;不要耍賭,輸贏不說消磨人的意志……話還是原來的翻版,我卻不是原來的我,這也用你操心?每當此時,往往父母剛一出口,就被自己頂撞回去。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唯命是從。父母還跟在屁股後絮絮不止,自己已昂首闊步義無反顧。但有時老天專幫他們的忙:出門在外,天真變了,忍飢挨餓,雖悔不當初,但那點虛偽的自尊還得維持,剛進門父母就微笑,來一句,凍了吧?沒有!父母只是相視一笑,沒來揭那塊脆弱的傷疤。工作上遇到了麻煩,垂頭喪氣地回家,父母只好送來安慰。不聽勸告酩酊大醉之後,鋪床蓋被擦洗污穢,端湯送飯的仍然是父母。但感動之餘,歷史的警鐘再次敲響時依舊置若罔聞。總覺得自己翅膀已硬,這些瑣屑小事還用得著你們操心!你們的嘮叨何時休呀?

沒想過父母的嘮叨何時休,畢竟終有曲終人散的那一天。這時似乎耳根清靜,唯我獨尊了。沒有了拘束,是自由?解脫?開始是有的。想喝酒便喝酒,想耍賭便耍賭,穿衣沒人問,吃飯沒人管。但在盡情盡興之餘,卻另有一種滋味在潛滋暗長。起初只是一種莫名的感覺,天長地久便領略到那是一種大悲無淚的孤獨。真正成了沒人疼愛的孤兒。才知道父母對子女平平淡淡永不變更的嘮叨是一種永恆的愛的主旋律。遇事無著落時無人可與商量,無人來指點更是倍感悽苦。面對父母遺像唯有淚空垂,兩眼恍惚,模糊中父母似乎張口欲言,睜大雙眼才知那是幻覺,那是內心深處的祈盼。只有父母語重心長的話語又浮現在耳邊,餘音繞樑,何止三日不絕,這是一生的絕唱,一生的指南,一生的孤鳴哪!

其實父母的嘮叨是風雨中的傘,烈日下的樹,乾渴時的泉,唯有失去後才知其彌足珍貴。沒有風雨的洗劫,沒有烈日的灸烤,沒有乾渴的折磨,你怎能領略到它的福蔭?只有親身體驗諸多痛苦才會真正明白它的可貴。有時你或許還會認為幼年失怙的人遠沒有你這般痛苦,因為他還沒充分享受過傘、樹、泉的庇護與滋潤,生活教給他的是別一種方程式。痛苦對他早已是家常便飯,故無所謂有無,只有在你靠久的大樹忽然倒下時才會覺得天塌地陷無所適從了!

還是趁父母分健在時盡情地淋浴愛的榮光,盡最大的限度享受上蒼的恩賜,最大幅度地降低你斯世的遺恨,否則,孤兒的滋味將無盡地吞噬你的心,你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