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關於描寫“和諧”的優秀作文精選

例文一:我心中的和諧(900字)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和諧之美。和諧,是愛的源泉;和諧,是美的追求;和諧,是校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師生之間的和諧,更是讓我們終生難忘。

記得很小的時候,就會口齒不清的背誦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詩句,媽媽告訴我,這是 對老師的最真實的寫照。儘管當時的我還不完全明白詩的含義,但我懵懂的認識到了老師的人格光輝。後來,入學。當老師像慈母一樣教給我們各種各樣的知識時,我仿佛找到了在學海中遠航的依靠,對老師的崇敬,變成了深深的尊重。老師,成為一個還未長大的小女孩心中最高大的偶像。

在尊重著老師的同時,老師的平易近人,更是讓我感受到了母親般的疼愛。依稀記得在雨天把傘借給我的那個疲倦卻又為我付出太多的身影,在辦公室里嚴厲地批評著我卻又透露著對我的關心的言辭,在演講比賽時給予我最大鼓勵與感動的眼神,在我遇到困難時能夠容納我的寬厚的手掌……

魚與水的和諧,令我們感動。水為魚付出了太多太多,正因為有水,魚才能徜佯於江河湖海中,才能理到自由闖蕩的一片廣闊的天地。魚在水的愛撫中成長、堅強、進步;水在魚的得到中蒼老、乾涸、消逝。水犧牲了自己,只為魚的需要;魚學會了騰躍,只為完成水的志願。記得《魚和水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魚對水說:你看不到我的眼淚,因為我在你的懷抱里。”水對魚說:“我能感受到你的眼淚,因為你在我的心中”。所以哲人說:“魚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老師如水,而我們,就如得水的魚。老師的悠悠白髮,縷縷青絲,似水在海枯石爛後的剩餘;而我們,對老師深深的愛和感動,則是魚對水的感恩。那么,老師該感謝於學生嗎?我認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正因為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對學習的興趣,才出現了“教師”這個職業,才使老師們體現了自己的生命價值,這不也是一種恩情嗎?老師教書育人,學生進步成長,這是一種多么和諧融洽的關係啊!這種和諧,應該是最為唯美的和諧吧。

我們校園中,充滿了一日日的歡聲笑語,這些歡聲笑語,不都是來自於師生之間的和諧嗎?只有師生之間互相體諒,互相尊重,互相感恩,互相幫助,才會使這種融洽關係得到延續。所以,作為學生的我們,要學會懂得老師的艱辛、老師的付出、老師的關愛。儘管有些時候,這種表達愛的方式,使我們不能理解,但這種愛的出發點都是美的,都是善的,都是為我們著想的。對於老師,我想,如果多給學生一絲體諒、一絲寬容,總會出現最美的海闊天空!

和諧,是交流美感的信使,是成就美好的翅膀。讓我們一起努力,來創造最美的和諧吧!

例文二:剛柔並濟 造就和諧自我(850字)

人心有堅硬之處,成就性格的剛毅冷峻,人心亦有溫柔之美,彌合兇悍鋒芒。剛柔並濟,是百鍊鋼與繞指柔的完美銜接,是人格的雙重升華,是造就和諧自我的應有之義。

正如英國詩人西格里夫·薩松在詩中寫道:“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我想,無論猛虎,是在需要勇敢的時候迎難而上,還是在薔薇盛開的時候迷醉芬芳,都是我們造就和諧自我所需要的兩種品質。於是,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們以堅硬之處示人,奮不顧身地逐鹿無邊沙場,但也要為和諧的人生,釋放出溫暖與柔情,找到亦剛亦柔的最佳平衡點。

人心之堅硬,可以是對底線的堅守,對正義的執念,是外力無法摧折的剛勁。是李白揮毫寫下“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的鐵血燕然,落筆成篇;是李賀“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錚錚誓言,迴蕩天際。那份骨子裡的堅韌,早已使他們把剛毅不屈的追求奉為人生信條,時時恪守,刻刻遵循。然而,堅硬並不意味著刻薄冷硬,並不意味著要始終兇狠如猛虎,任由寒光畢露的雙眼,戰慄世界的暖意。我們不願再看到專制君主的暴戾恣睢,不願再聽到不古人心的日漸冷漠。只是希望,堅硬之餘,人心中的柔軟可以裹藏尖銳的稜角,溫存人性的美好。

人心之柔軟,可以是對凶頑的寬容,對世間的博愛,是任何時候無法被冰封的溫暖。是特蕾莎修女給予流浪漢的擁抱,是南丁格爾提燈時的微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所祈禱的“擁有一顆透明的心和會流淚的眼睛”。因為柔軟,所以我們可以不甚苛求,盡享流年溫潤,因為柔軟,所以我們可以在堅硬的壁壘下,重新拾得愛與感性的回歸。

同樣,所謂柔軟,不是毫無原則地妥協退讓,更不是甘願被世事所欺卻不加反抗。我們不願看到,心的柔軟之處在現實的狂風暴雨中流血受傷,更不願意看到柔弱的心室被剛硬的外殼蹂躪的體無完膚。所以,只是希望,柔軟之餘,人心中的堅硬依舊可以承擔起生命之重,依舊可以在疤痕遍布之後,不改初心。

心硬如鋼便不可摧,剛毅冷峻,堅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軟若柔則亦欣然,不失溫柔,不畏凶頑,不曾軟弱。亦剛亦柔,和諧人生,剛柔並濟,兩番精彩!

例文三:與文明手拉手共創和諧社會(1200字)

今天你笑了嗎?你的微笑是校園裡最美的花。今天你謝了嗎?感恩的心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今天你做了嗎?舉手之勞會讓我們擁有一個潔淨的世界!當今的文明無處不在,它像綿綿細雨灑落在大地上,像陣陣清新的微風,吹進人們心中,像一縷縷陽光,讓人人都感受到溫暖。

文明是什麼?文明是平時與人相處的親切,是當同學有困難時熱情幫助,是見到師長時的一聲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桶的舉動……。我們的國家自古以來稱為禮儀之邦,我們的民族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講究品德教育,個人修養的民族,一個甜蜜的微笑,一種執著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寬容,融匯成美德讚頌曲上一個個撥動人心的音符。文明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與追求,它會以各種形式表現在我們的社會。古代的孔融、岳飛,當代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他們的優秀事跡,無不彰顯著我們民族的文明。特別是雷鋒同志,一輩子做好事,點點滴滴為人民服務的崇高行為,不正是針對“文明”一詞的最好詮釋么?

千百年來的文明禮儀之風傳承至今,我國勞動人民歷來重視道德教養與文明禮儀,具有悠久的傳統美德。講文明,懂禮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因素,正是有了優秀的民族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思想等方面,中華民族才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由此可知,行為品德無論對個人,對社會,還是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是何等重要!文明是一種品質,一種修養,一種受人尊敬並被大家廣泛推廣的崇高行為。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教育,許多同學談到文明那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出口成章,可我們來到校園,看到地上隨處丟棄的垃圾時,那之前口口聲聲做文明的小學生,不亂扔垃圾不就只是輕輕鬆鬆地喊口號了嗎?有何作用!在社會上,有許多默默幫助別人,不求回報的“雷鋒”一位名叫李雙軍的男同志,五十幾歲了,是北京自來水集團的一名職工。李雙軍從1978年以來始終堅持每個月的27日到西城區二龍路和和豐盛兩個社區,為十多位孤寡老人服務。被稱為“老雷鋒”他讓我們真實的感受到了人世間的真,善,沒。他的事跡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他的凡人善舉證悄然改變著許許多多的人。

我們敬愛的毛主席在延安的時候,去醫院看望向應政委。兩人愉快的在病房裡交談起來。護士進來說:“同志,醫生吩咐,病人要安靜,不能會客。”毛主席聽了,謙和地對護士說:“對不起,小同志。”隨機辭別關向應,離開了病房。毛主席沒有說因為他是主席就能夠不講文明,不守紀律,而我們更應該像毛主席學習,不是嗎?

我的外婆想來是一個愛打掃衛生的人,但最近她的腳因為扭到了很疼。但她看到樓梯過道上的灰塵,垃圾,沒人掃忍著痛,一瘸一拐地拿著掃把把樓道里掃的乾乾淨淨,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一件事啊!

如上所述,文明並不抽象,古人說:“一毫之惡,勸人莫作,一毫之善,與人方便。”只要大家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那社會的文明就會蔚然成風了。

生活就像一個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她迷人的微笑叫理解。它淳樸的心靈叫高尚,她做出的行為叫文明。每一個小小的細節都滲透了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互相尊重的精神。將自信,善良與寬厚播種在他人的心田,收穫的將是你無法意想到的快樂。

我們的生活在變美好,人們的文明程度逐漸提高。而我們這一群新時代的少年當然也不能不緊跟隨著社會的步伐。如果我們每天總是行色匆匆地趕自己的路,而沒有學會為他人著想,我們又怎么可能在這樣一個文明的時代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呢?讓我們與文明手拉手心連心,爭做文明小公民,共創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