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設靶心的靶子——“新型材料作文”要義剖析

表達與交流中要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儘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人們總習慣地把作文命題分為:標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其實,這只是一種簡便的述說,三者並無確切分界。所謂“標題作文”,只是要求以給出的“詞語”或“語句”為作文題目;所謂“話題作文”,則給定一個作文範圍,可以以這個“話題”為題目,也可以另擬“題目”,當然,“標題命題”也可以另擬一個“副標題”。這就沒有什麼實質差異了。所謂“材料作文”,是命題給出一段材料,從中自行挖掘出“話題”,擬定出“標題”。當然,“標題命題”、“話題作文”也不時給出一段材料,這樣看,三者並無實質差異。作文題目給出材料,往往是用來啟發。就是不給材料,啟發依然隱性存在;“標題”或“話題”,本身自然就具有啟發性。單看一個作文題目,我們無從判定它的“難”或“易”,“平”或“偏”,“新”或“舊”——任何作文題目都無法限制思想解放的頭腦;當然,任何作文題目,也都無法開啟認識閉塞的心靈。考場作文的狀況,不取決於題目,而取決於作文教學;取決於作文教學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這裡專門談談XX年高考重新回歸的材料作文,以及俗稱的“新型材料作文”。“新型材料作文”的出現,有它的一段軌跡。

最早,高考採用傳統的“標題作文”,諸如“先天下之憂而憂”、“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習慣”、“嘗試”等;這種命題形式因其容易套作,而被“材料作文”取代。“舊型材料作文”,例如寓言詩歌“鳥的評說”、懸疑短文“被踢碎的玻璃瓶”等,這種命題往往要求(或者是被人們誤認為必須)切中材料主旨——喻之為“切中靶心”。其間,也有將兩種命題形式相結合的嘗試,例如要求閱讀漫畫材料,而以“我更喜歡《  》”為標題的命題。要求“切中靶心”的材料,降低了套用的可能,也就增加了審題的難度;是以“審題”之牆,阻遏“套用”之賊。於是,審題成了作文成敗的第一環節、關鍵環節。這樣,寫作能力的考查,首先要受閱讀能力的制約。“標題作文”吧,過寬,容易套用;“材料作文”吧,過嚴,造成僵化——一“放”就亂,一“管”就死,這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也似乎成了高考命題組的兩難。

游移、轉換、探索了若干年之後,1999年,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首創的“話題作文”出現在高考試卷上。這種作文形式以“開放”為主要取向,題目中總要做這樣的提示:請以“××”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以寫你的經歷、體驗、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編寫故事、寓言,等等。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的範圍之內。

題目開放了,套用就相對容易了,但是這一次高考作文命題沒有再游移。隨著《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頒發與推行,“開放”的方向愈趨堅定。是的,《課程標準》的指導方針十分明確。“要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注意:不是允許不允許,而是鼓勵不鼓勵的問題——可以說,如果哪個高考作文題沒有“儘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沒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它就等於與《課程標準》背道而馳。這種情況,應該是不會出現的。

“話題作文”已經相當開放,但顯然“鼓勵”得還不夠,寫作束縛還沒有“儘可能減少”,寫作空間還不夠“廣闊”。“新型材料作文”就是這樣,在進一步落實《課程標準》的背景與方針下,於XX年出現在高考試卷上。

“新型材料作文”與“舊型材料作文”的差異在於,它是一塊沒有“靶心”的靶子。

XX年全國ⅰ卷作文命題的要求是: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全國ⅱ卷作文命題的要求大同小異,只有一處差異“不要脫離內容及含意作文”。

“全面理解材料”與“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並不矛盾,前者是出於擔心考生對材料有所遺漏而做出的提示,後者則明顯是一種鼓勵。“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脫離材料的“內容”無妨;至於材料的“含意”,從不同的“側面”、“角度”看,那是“百花齊放”的。“新型材料作文”實際是為寫作提供了一種生活場景,於是使考場作文,最大限度地接近了寫作的自然狀態。這樣“開放”程度的作文命題,是前所未有的,所以,題目特別加上“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作為對考生的一種警戒。

靶子沒了“靶心”,閱卷和備考指導出現了惶惑。於是很多專家和教師自作主張,自行畫上一個“靶心”——所謂“最佳立意”。這是固執一己之見,取代“開放”的作文命題。

針對這種情況,XX年全國卷作文命題的要求改為: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最顯明的變化是,取消了“全面理解材料”的說法。這是進一步強調沒有“靶心”,避免曲解尋找藉口。但是習慣思維使然,某些專家和教師仍然固執地劃定“角度”,以自我片面甚至狹隘的角度,評價考生,限制學生。

舉例來說。

XX年全國ⅰ卷,給出了一則寓言故事:

一隻老鷹從鷲峰頂上俯衝下來,將一隻小羊抓走了。一隻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啊!於是烏鴉模仿老鷹的俯衝姿勢拚命練習。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衝下來,撲到一隻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隻什麼鳥,牧羊人說:“這是一隻忘記自己叫什麼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啊!”

作文材料取自拉·封丹的寓言。寓言中原沒有孩子“它也很可愛啊”的評價,命題加上,顯然是防止以寓言的主旨,限制考場作文的立意。其實,就是材料中沒有牧羊人和孩子的對話,面對“烏鴉學鷹”這一生活場景,我們仍然“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材料總體立意與選材的空間如右圖所示。這是一個沒有“靶心”的靶子,有著“立意”與“選材”的廣闊空間。

現在題目進一步把“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明確出來。寫作時只要符合題意中透露出來的信息,不論是局部信息還是整體信息都算“切合題意”——從烏鴉的角度來寫,可以立意為“模仿與創新”、“自我認知”、“認識自己與他人”、“聰明的代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如果從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來寫,可以立意為“給烏鴉練習本領的機會”、“善待弱者”、“向強者學習,應該鼓勵”、“向烏鴉致敬”等;從小男孩和牧羊人的角度來寫,可以立意為“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多用欣賞、寬容的眼光看人”等。寓言涉及的側面和角度還有許多:老鷹的特點(鷲峰頂上、俯衝下來、抓小羊),烏鴉的特點(哇哇地、從樹上、猛衝下來、撲山羊),烏鴉的動機(看見、羨慕本領),烏鴉的心理和行為(模仿姿勢、拚命練習、覺得很棒),烏鴉失敗的原因(身子太輕、爪子被纏住、飛不起來),牧人的說法(現實的、靜止的、注目結果的觀點),孩子的觀點(理想的、發展的、注目行為的觀點),烏鴉、老鷹的對照,牧人、孩子的對照,烏鴉、老鷹、牧人、孩子的交叉,以及考生可能出現的許許多多的“側面”和“角度”。至於這些“側面”和“角度”是否符合“材料的含意”,那只有依據作文的好壞來判斷。

XX年全國ⅱ卷,給出了一份調查材料:

據有關部門調查,六年來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持續走低:1999年為60.4%,XX年為54.2%,XX年為51.7%,而XX年為48.7%,首次低於50%。造成圖書閱讀率持續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識字的人為什麼不讀書?中年人多數說“沒時間”,青年人多數說“不習慣”,還有人說“買不起”、“沒地方借”。

與圖書閱讀率走低相反,網上閱讀率正在迅速增長:1999年為3.7%,XX年為18.3%,XX年為27.8%。

如果只把材料的選材範圍局限於“閱讀”,立意取向局限於“憂思”,顯然是違背命題“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的要求的。

調查材料反映了“圖書閱讀”和“網上閱讀”此消彼長的狀況,其含意是什麼?就“閱讀”而言,紙張和網路,都無非是閱讀內容的載體,或曰閱讀依託的形式。圖書閱讀,是一種“傳統”;網上閱讀,是一種“時尚”。讀書閱讀,並非從來就是傳統;當竹簡閱讀是傳統時,圖書閱讀曾經是時尚。竹簡閱讀,也並非從來就是傳統;當甲骨閱讀是傳統時,竹簡閱讀也曾經是時尚。高中教材里曾有一篇課文《從甲骨文到口袋圖書館》,大致就反映著這一“閱讀”的沿革過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說的並不僅只是人才,也有“閱讀”方式吧?材料總體立意與選材的空間如右圖所示。這也是一個沒有“靶心”的靶子,有著“立意”與“選材”的廣闊空間。

這種“傳統”與“時尚”交融、碰撞的狀況,充滿在巨觀、微觀,主觀、客觀,歷史、現實各個領域。購物,傳統的方式是商店購物;專家預言,十年內,網上購物將占百分之八十份額;機票,一年前還是印表機票為主;一年後已全部被電子機票。“多媒體”、“信息化”,代替一支“粉筆”的傳統教學方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傳統早被“這一回我要自己找婆家”的“自由戀愛”時尚所取代。曾經為人民打下江山的“小米加步槍”,早被“坦克加大炮”取代;彈指一揮間,“機械化”的米格飛機又讓位給“信息化”的殲10戰機。但是,“小米加步槍”卻仍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釋放著革命傳統的巨大能量。天安門對面聳起國家大劇院,大屋頂的宮殿廟宇正淹沒在摩天大樓的海洋之中,但保護傳統建築的呼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長江後浪推前浪,站在“現實”的坐標點上(或曰:現實的高考考場)審視,我們的衣食住行、學校住宅、城市國家、體制觀念,無不體現著“傳統”與“時尚”的交融、碰撞的奇妙景觀。

如果把視野進一步放開,這種生活的“演進”無處不在。奴隸越來越少了,自由農民越來越多了,人類進入了封建社會;自由農民越來越少了,產業工人越來越多了,人類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在家務農的越來越少了,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了,改革開放的洪流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陰霾的天氣越來越少了,晴朗的藍天越來越多了,治理污染見到了成效;沙漠越來越少了,綠樹越來越多了,環境保護展示出成果;腳踏車越來越少了,家庭轎車越來越多了,反映著時代的進步……“閱讀”的形式或依託的演進,只是生活長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有人說:一則寓言可以聯想,因為那是文學性材料;一則調查不宜聯想,因為那是科學性材料。科學性材料就不允許聯想——不知這是哪家的理論?

無獨有偶,XX年江西卷出了這樣一道作文題目:

與許多動物一樣,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樂窩裡度過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讓它長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離巢之前也會減肥:控制食物的攝入,同時進行鍛鍊(拍打翅膀,做伏地挺身)。減肥之後,它們就能展翅飛翔。

請以“雨燕減肥”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這道名為“話題作文”的題目,其實是一個“材料作文”題目。提請注意,“雨燕減肥”不是“烏鴉學鷹”,這是一則科學材料。“減肥”的習性只屬於“雨燕”,其他動物大多沒有這種習性。如果科學性材料就不允許聯想,那江西考生就只能去寫“雨燕”;可實際上,幾十萬江西學子大約沒有一個痴呆到這等地步!

XX年全國ⅰ卷給出了一幅漫畫材料(右圖)。同樣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

華北某省的高考閱卷《作文評分細則》規定:

漫畫寓意是“青少年成長路上存在的坎坷、挫折、錯誤、過失等;周圍人的‘出事了吧’反映的是成人對青少年成長中的問題表現出的不恰當態度,如過於溺愛、過分指責、冷眼旁觀、推委責任等”。整個畫面表現的是青少年的成長與教育的關係問題,它啟發我們思考“應當如何正確對待青少年成長中的問題”,如怎樣看待對青少年過度關注、小題大做的問題;怎樣處理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和原因的問題;怎樣對待青少年成長中遇到挫折、坎坷和錯誤的問題;怎樣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怎樣改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問題等。凡是圍繞家庭、社會、學校不恰當態度的思考或圍繞青少年對自我成長與教育關係的反思來命題,均可視為符合題意。

這份《細則》還可以說是差強人意,但也只能說是差強人意。《細則》給出的漫畫寓意,只是表層意義。漫畫類似於寓言,不然就無所謂寓意。難道由這樣一幅漫畫我們只能想到“青少年成長中的問題”嗎?漫畫中“摔了一跤”的是個孩子,當然也可以是少年或少女或青年。高考考生大多十七八歲,他們不也是孩子嗎?三十多歲,還有被稱為男孩的;四十出頭,也還有被叫做女孩的。八十歲了,在父母心目中仍然還是孩子。對祖國和民族而言,我們都是“孩子”;對於地球而言,人類都是“孩子”,對於宇宙而言,地球不也是“孩子”嗎?人類不也存在著“摔跤”的問題嗎?巨觀而言,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還有我們年輕的共和國,我們改革開放的事業,也還是都個“孩子”,不也存在著形形色色“摔跤”的問題嗎?對於nba而言,cba就是孩子;nba也曾經是“孩子”。對於“英超”而言,“中超”就是孩子;“英超”也曾經是“孩子”。在科學家眼裡,嫦娥飛船、神舟七號,就是他們的孩子……寫作題要求“不要脫離材料的內容與含意”,也就是說,作文要涉及到材料的畫面內容,但是“含意”呢?它的含意是如此廣闊,廣而言之,“摔了一跤”的事情是無處不在的。如果面對這幅漫畫材料不鼓勵廣闊聯想,那XX年的寓言材料,是不是只允許談“烏鴉和鷹”呢?其實,摔跤的孩子不就是學鷹遇到暫時挫折的烏鴉嗎?命題立意與選材的空間如右圖所示。

XX年全國ⅱ卷給出了兩則文字材料:

著名歌手叢飛節衣縮食,捐贈300多萬,資助了178名貧困學生。當他自己病危住進醫院經濟困難時,幾位受助完成學業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輕人,竟然沒有一個來看望他。這件是被媒體披露後,有一個受助者居然還埋怨說,這讓他很沒面子。叢飛說,不要責怪他們,我已經不再需要醫療了。

華農大的學生小李和同學們將買廢品的錢捐給了一所希望國小。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這所希望國小的師生給小李捐款,一個四年級的女生捐了10元,問她為什麼把春節壓歲錢全部捐出來,她說:“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說的那句話就滿足了。”問她那是一句什麼話,她說:“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學會幫助別人。”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

就“角度”而言,除“幫助”、“感恩與回報”、“推己及人”、“助人助己”、“公德心”、“愛是力量”、“愛的傳遞”、“反思感恩回報的淪喪”之外,還有許多許多。例如:“反思助人的方式”、“反思言教與身教”、“挖掘不知感恩的根源”、“播種龍種收穫跳蚤”、“剖析年齡與助人的反比”、“思考文明的失落”、“‘面子’的實與虛”、“助人者的坦蕩與悲涼”……

當然還有許許多多考生可能選擇的角度,幫助與回報或忘記回報,在廣闊的生活領域中都存在——“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獨輪車推出來的”,但我們的某些幹部卻忘記了人民;不也是忘記回報嗎?南方冰雪、汶川地震,大災面前,我們的總書記和總理,親臨現場,噓寒問暖,排憂解難,不也是回報人民嗎?自然對人類可謂幫助備至,人類卻一度狂掠、破壞自然,不也是忘記回報嗎?而現在我們栽樹、植草,保護大熊貓和藏羚羊,不也是回報自然嗎?命題立意與選材的空間如右圖所示。

至於一篇作文的“立意”和“選材”是否符合題意,不能先入為主,而只能由作文的好壞判定。

寫作是一項創造,在寫作領域,沒有立意和素材“行與不行”的限制,只有作文“好或不好”的標準。前者,有意無意地桎梏著學生的創造才能;後者,旗幟鮮明地激勵著學生的創造意願。談到“立意”,當然應該健康、積極,但閱卷人也只有通讀作文,才能判斷對錯優劣。

XX年全國ⅰ卷給出了一則現實材料。

XX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芮氏8.0級特大地震。

人民生命高於一切!

xx、xx等黨政軍領導人迅速趕往災區指導抗震救災。

十萬多解放軍、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隊、醫療隊、工程搶修隊迅速進入災區。港台救援隊和國際救援隊飛抵災區。志願者從四面八方匯聚災區。救援物資從水陸空源源不斷運進災區。

一位中學教師趴在講台上用生命保護了下面的四個學生。一位失去15個親人的縣民政局長連續指揮救災五天只睡了七個小時。倖存者的生還奇蹟在不斷突破,100小時,150小時,196小時……

中央電視台24小時播報。19日14時28分舉國哀悼。

一樣的愛心,不一樣的表達。捐款、獻血、義演、關注……

“汶川地震”,是震動全國、全世界的重大事件。題目給出了二十個左右的角度:事件、原則、領導、救援、醫療、搶修、軍民、物資、國內、國際、保護、忘我、堅持、媒體、哀悼、捐款、獻血、義演、關注。後面還有省略號,涵括任何可能的角度。

作文題目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

當然,這個命題沒有誰還會說“難寫”,但是考生就一定能寫好嗎?是啊,考前有多少老師,提供了多少關於抗震救災的材料,讓同學們去背,他們當然不會再沒得寫,也難得再離題。可是這就一定能寫好嗎?百萬考生仍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寫好的“關鍵”仍然在於“觀察和體會”。一有細節,二有感悟,這才是作文成功的兩大柱石。

當然,全國ⅰ卷的作文題目也並非不得越“地震”的雷池一步,題目要求“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脫離“內容”,也還需想想“含意的範圍”,引發聯想吧?溫總理在震區中學黑板上寫下“多難興邦”四個字,可是包含著超越“汶川地震”的豐富內容的。“汶川地震”也不是孤立的事件,“抗震救災,眾志成城”也是在它特定的歷史與世界地位中讓我們特別感動的。

發生在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的7.8級地震就不是這個樣子。當時宣傳的口徑是“自力更生”。當國際社會紛紛伸出援手時,中國卻對世界說“不”。對聯合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公開表態支援,中國統統拒絕。一位領導在災區說:“外國人想來災區,想給援助,我們堂堂中華人民共和國,用不著別人插手,用不著別人支援我們!”當時進入災區,嚴禁帶照相機,如果帶了,照相機會被沒收,人也被抓。現在的地震照片,是事後科技工作者拍的,照片共同的題目叫“地震造成的建築物破壞”。死傷者的照片幾乎找不到。直到1979年才公布死亡人數為二十四萬。這些死難者當然也沒有得到“全國默哀”的追悼。從巨觀角度看,我們能更強烈地感受到時代的進步,中國的進步。命題立意與選材的空間如右圖所示。

XX年全國ⅱ卷給出了一則頗似童話的異國趣聞。

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有很多綠海龜孵化小龜的沙穴。一天黃昏,一隻幼龜探頭探腦地爬出來,一隻老鷹直衝下來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遊客發現了,連忙跑過去趕走老鷹,護著小龜爬進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龜魚貫而出——原來,先出來的那隻幼龜是個“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縮回去,現在它安全到達大海,錯誤的信息使幼龜們爭先恐後地爬到毫無遮擋的海灘。好心的遊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時機的老鷹又飛了回來,其他老鷹也跟過來了。

後面的要求是一樣的:“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

可供選擇的角度很多:

幼龜“偵察兵”——探頭探腦地爬出來,在保護下爬進大海;

幼龜“大部隊”——沙穴里成群地魚貫而出,在錯誤的信息誤導下,爭先恐後地爬到毫無遮擋的海灘;

遊客——出於好心,連忙跑過去趕走老鷹,護著小龜爬進大海,之後就走了;

老鷹——直衝下來要叼走幼龜“偵察兵”,被遊客趕走;等待時機,又飛了回來,並帶來了其他老鷹。

當然,這許多角度以及它們的交叉,都有著面向生活與人生的廣闊空間。

看一個作文片段吧:

“在生活之中,我們有時候往往出於好意去做某件事情,相反卻添了倒忙。在我的身邊有這樣一則例子:一位姐姐為了幫助自己的妹妹提高學習成績,每當妹妹遇到不能解決的難題時,姐姐就會給她做提示,她沒有想到這樣反而讓妹妹養成了不勤于思考、對疑難不孜孜求解的習慣,以至於妹妹的成績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這位姐姐善意地給妹妹一副拐杖,卻造成了雙腿功能的萎縮。”

看了這個作文片段,我們再想想,這則“綠海龜”的趣聞,和XX年全國ⅰ卷那幅“摔了一跤”的漫畫,在某一側面的含意上,是何其相似乃爾。

這道題目給出的材料,當然還有著更深廣的思考空間。例如,海龜和老鷹的生活習性,是物競天擇的結果,是“常然”;遊客的行為是一時的,只是一種“偶然”,它既不會導致海龜群體滅絕,也不會使老鷹群體繁盛。那么,我們又何必杞人憂天,勸誡海龜、老鷹或遊客,要求他們吸取什麼教訓,做出什麼改變?還是保持“本色”才好吧?命題立意與選材的空間如右圖所示。

這種“新型材料作文”應該體現或滲透著“新課標”的精神。

XX年新課標海寧卷寫作題: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小蘭和媽媽都喜歡聽小鳥唱歌,看小鳥飛翔。母女倆第一次養鳥,母親忙,女兒貪玩,沒幾天小鳥就餓死了。第二次養鳥,母女相約要好好對待小鳥,這次養了一個月,小鳥長得很好。但是朋友說,你們殘忍地剝奪了小鳥自由歌唱、自由飛翔的權利,母女倆依依不捨地把小鳥放飛了。第三次親密接觸小鳥,是因為收到一封參加放生活動的邀請函。信函說,放生活動又環保又慈善。母女倆買了兩對小鳥,興高采烈地去參加放生活動。爬上山頭,看見參加放生的有好幾百人。一聲禮炮響起,千鳥齊飛,有人笑臉燦爛,有人虔誠合十。母女下山後,聽見花鳥市場的老闆興奮地說,自從有了放生活動,鳥兒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鳥才能供得上。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材料展示了一種生活場景,可供選擇的角度很多,我們不妨列出一個表格:

序號

動機

行為

結果

第一次

喜歡聽小鳥唱歌,看小鳥飛翔。

母女養鳥但母親忙,女兒貪玩

沒幾天小鳥就餓死了

第二次

相約好好對待小鳥

小鳥長得很好,但不願剝奪小鳥自由歌唱、飛翔的權利,依依不捨放飛小鳥

第三次

買了兩對小鳥,興高采烈地參加放生

鳥兒的需求量大增,花鳥市場老闆很興奮,每天要起早摸黑捉鳥來滿足供應

含意

特定的動機,造成行為與結果截然相反

考生可以就其中任何一個角度寫作文。當然,也可以觸及到母女養鳥、放鳥的動機去思考:她們是在愛鳥,還是在愛自己?這許多或深、或淺、或交叉的角度都輻射著廣闊的生活領域。

有些“新型材料作文”,乍看很傳統,實際有著向廣闊空間的開拓。

XX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題目,給出了一則“實驗”材料,要求考生就材料“展開聯想,自定角度,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自選(除詩歌外)”。和歷年各卷高考作文題目一樣,這理所必然地還是一道實質上“沒有命題”的作文題目。

作文題目給出的是一則傳統材料。一位師傅用大碗先後裝進石子、沙子、石灰和水,告曉徒弟“學無止境”,“不要自滿”道理的寓言,對於同學並不陌生。但是,作文材料翻出了新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老師的一句發問,使一則傳統材料有了更多的啟發點。這個提問使得“課堂上活躍起來”,相信,也應該激活考場上眾多考生的思維。

一個學生說:“很多事情看起來達到了極限,實際上還存在很大空間。”

這是貼近傳統寓意“學無止境”的結論,但是有了向“很多事情”的拓擴。當然可以。

一個學生說:“順序很重要,先放這桶沙子,有些石塊肯定就放不進去了。”

這種觀點變換了角度,它關注的不是實驗的結果,而是實驗的過程。當然可以。

一個學生說:“對,得先放石塊,有些分量重的東西就得優先考慮。”

這種見解對第二種觀點做了延伸。“有些分量重的東西”,既是對“石塊”由此及彼的拓展,又是對“實驗”由表及里的抽象。當然可以。

一個學生說:“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嗎?”

這位同學對“順序說”作了反思。“也不一定”,可能針對“順序很重要”,也可能針對“得先放石塊”。當然也可以。

後面的“……”,則表示著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可能。正如第一位同學所言,“還存在很大空間。”一間教室,一位老師,四五十個學生,就討論得如此活躍;在北京城區、郊區,幾千間考場,十多萬考生,這將是怎樣一種熱烈場面!作文題目可謂八面來風,立意角度的確豐富多彩的。我們不妨讓同學們繼續討論。

實驗說明了什麼?

又一個學生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適當的環境(器皿)和精當的手法很重要。

又一個學生說:看來,多樣材質,各有相應的空間,相應的位置,事情才能更圓滿。

又一個學生說:怎樣才能更多更滿,縝密的計畫很重要。

又一個學生說:計畫來自思維,思維的突破才是關鍵。

又一個學生說:還有技巧呢,手法也相當重要。

又一個學生說:裝滿就可能不純,我們需要在“純”與“滿”中抉擇。

又一個學生說:純有什麼好的?至清則無魚,“純”,就沒這個實驗和它的啟發了。

又一個學生說:不一定,一種材質也可以,如果一開始就注水,不是更簡捷嗎?

又一個學生說:對呀,看來水才是最至關重要的,有水才滿,水滿則溢。

又一個學生說:還真是,看來柔能克剛,還有著多種形式的表現呢!

又一個學生說:未必,瓶里是否還能放進食鹽或蔗糖,有待進一步實驗,嘗試無盡頭。

又一個學生說:透明很重要,廣口瓶是透明的,試驗給我們的啟發在透明中展示。

又一個學生說:我們的認識只是局限於眼睛的觀察,如果換一種角度,換一種手段,應該有所不同。

又一個學生說:廣口瓶的空間是個常量,要充分利用,不妨給填充物加壓。

又一個學生說:廣口瓶的空間果真是個常量嗎?那也不一定呢!

……

這裡的省略號,是填不滿的。作文題內、題外,每種對“實驗”的認識,又都可以擴展到對人生、對生活的認識。作文立意和選材的空間無邊無際。不知道考場上的同學能填充多少?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這道作文題目真是作文教學的試金石。這么方向,如果歸結為一個話題,那就是“填充”。命題立意與選材的空間如右圖所示。其實,就是沒有同學發言和省略號的發散提示,我們仍然應該有同樣的認識空間。

是的,任何作文題目都限制不了思想解放的頭腦;當然,任何題目也難以開啟封閉的思維。高考作文題目的這種開放性,是落實《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理所必然,也是回歸自然寫作的有益嘗試。高考作文題目必然具有開闊性、普適性和貫通性。考場作文當然得命題,但其實質是沒有命題,或者說,歷年高考作文實質是同一道題目。若問這道題目是什麼,那就是“生活”——生活的運動、發展、演變。北京試卷這一則由傳統寓言演化出的“新型材料作文”題目,本身就是“演進”的現身說法,形象寫照。

對這樣一種“八面來風”的“新型材料作文”題目,如果只允許走“我”這一道門,那就既違背題目的含意,也違背《考試說明》的宗旨,違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既不利於高校選拔合格人才,也無益於中學素質教育。

最後,順便說一下“抄襲”和“套用”的問題。“抄襲”和“套用”,當然是不道德的。“新型材料作文”題目,也提出了“不得”的警戒。考生應該遵守,責無旁貸;但閱卷中則須審慎。

“抄襲”,不但違紀,而且違法;但在考場上,監考嚴格,基本不具備“抄襲”的客觀條件。我們通常認為的考場“抄襲”,大多是“套用”。“套用”和“借鑑”的界限究竟在哪裡?並沒有人做過明確說明。我想,所指應該不含作文形式。如果作文形式雷同被認為“套用”,那么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唐詩宋詞的絕大多數都是“套用了”。故事情節、思想內容的借鑑、沿襲算不算“套用”?也很難說。有評論認為《雷雨》借鑑了《玩偶之家》,《於無聲處》又借鑑了《雷雨》;而《滿城盡帶黃金甲》沿襲《雷雨》,《夜宴》沿襲《哈姆雷特》,就是製作人也並不否認。那么,這些算不算“套用”呢?至於“宿構”則又當別論。“抄襲”和“套用”,是取之於人,用之於己,怎么說也有點那個;而“宿構”,則是考生自己的勞動成果,並無半點剽竊之嫌。閱卷中,如果將“套用”與“宿構”混淆,進而以“考場上不可能寫得這樣好,這一定是‘套用’”當作裁決標準,“莫須有”“想當然”,那考生可真是冤哉冤哉了。解決辦法:或者國家頒發“閱卷法”,或者命題人對“套用”做出明確說明。如此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