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改革開放40年家鄉的變化作文

伴隨著1978年的改革開放,祖國的發展風馳電掣,家鄉的變化日新月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關於改革開放40年的變化作文,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改革開放40年家鄉的變化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40年中,祖國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步伐不斷加快,離全面小康社會越來越近。祖國在變化,我家也在變化。“衣”“食”“住”“行”都在全方面變化。

變化最大的要算“住”啦!1982年,我媽剛出生,家裡很窮,只蓋了兩層樓的房子,那錢還是借的。14寸黑白電視機、沙發、書桌和一張床緊擠在二樓,只開出一條小道,一個人連轉身都難。夏天,廚房裡潮濕陰暗,時常漏水,一不小心就摔倒。20xx年後,爺爺、奶奶揣著借來的3000元進城開店做起了油漆生意,憑著“誠信”二字,生意越做越大,也買下了100多平米的商品房。家裡的地板可光滑平坦啦!牆上裝著精美大吊燈,擺上電視機,配上透明的茶几,放上柔軟的沙發,栽種一盆植物,環境十分清雅。媽媽還有了自己的小房間。之後,又增加了“奔騰4”電腦、印表機、傳真機、樺木老闆桌等“家庭成員”。爺爺奶奶都有了高檔手機,還蓋了廠房工作。如今,我家都住上了豪華的別墅。生活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行”也在變化。以前,每逢年關爺爺外出結賬收款或全家探親都得坐一輛機車。這也算好了,兩輛腳踏車終於“光榮退休”了。但當寒風吹來,雨點打來,機車是不能抵擋的。所以“忍寒挨凍”了幾年,它也“光榮下崗”了,換“廣汽本田”啦!坐在裡面可舒服著呢!開空調冷熱皆宜,沒事聽廣播,煩了看影片,累了躺會兒。這樣的好車開心就別說了。如今,我家6口人中有4人都開上了“BBA”。我家還實行了“每月一小游,到郊區看看,每年一大游,跨越市區‘去看另一個世界,感受另一種風采’”的活動。我和弟弟也不落伍!這不,車庫裡停滿了山地腳踏車、電動小汽車、電動平衡車……

我曾聽爺爺奶奶說過,他們小時侯的飯菜只要有5分的鹹菜和2毛的飯就夠好了。豬肉、鴨肉、雞蛋在他們眼裡都是奢侈品,只有過年才能吃到一點,但也要硬撐到初十五。那時我才體會到當時生活的艱苦。不過現在可不一樣,我家的餐桌上每頓都有大魚大肉,還擺滿了蔬菜,我都不知該選什麼了。早餐就更需要營養,我每天都得帶瓶各種味道的牛奶和一隻水果,這才營養!嘿,這就是“食”的變化!最近,媽媽還給我買了“安利紐崔萊”營養品補充我所缺的鐵、蛋白質等維生素。

“衣”與人形影不離,當然也要變化。媽媽小時候要穿新衣服,奶奶都得一針一線織出來。拿到新衣服,簡直比什麼都高興,穿上感覺就舒服。現在可不比從前,要穿新衣服,到市場逛一圈便能滿載而歸,當然不用織那么辛苦。翻開我家的衣櫃,可堆滿了形形色色的服裝,各式各樣,色彩鮮艷,件件都流行,令人愛不釋手!“衣”真是人們生活的點綴!

是什麼讓我的家變化如此之大!是什麼讓我的家欣欣向榮、蒸蒸日上呢?對,是改革開放。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它,是和諧社會、辛勤的勞動哺育了它,這就是我家的變化。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都得感謝黨的政策。現在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讓我們一起奮發有為建小康!

見證家鄉改革開放40年

我,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看到了中華人民胸中燃燒著熊熊的烈火。我,是一條路,一條來自村莊,親眼見證“奇蹟”發生的路。

起初,我是一條崎嶇不平,不足一米的山間小道。我的身子上滿是泥土和灰塵,只有幾處地方有幾階石階。每一日,都有屈指可數的人,挑著大米白菜從我身上走過,一走就是好幾小時,滿頭大汗的。年紀稍小的孩子,一路走著,還一路抱怨我的窄、我的陡、我的長。

人們似乎受不了這超長的山路以及背上的重擔,終於有一日,人們開始討論修路的工程。起初,我不信他們能將我這一條凹凸不平、又窄又長的破山路給改造了。可他們竟以短短几年的時間,硬把我給改成了一條平坦的、鋪滿黃土的土路,穿上新衣的我,真是不得不佩服他們的能耐呢。

人們終於解決了要爬山路的問題,騎著一輛輛三輪的機車,載著滿滿一車子的人,歡快的在我背上開著。可隨著車輛的慢慢增多,以及雨水的擊打,我換上了一件坑坑窪窪的呢大衣,這時的機車行上來,在我背上留下一個個難看的車胎印子,車上的人也如炒豆豆一般,前俯後仰的,似乎隨時都有掉下去的危險。

終於,已經不成樣子的黃土受不住了,人們又為我換上了新的衣裳:一層黑漆漆的,看起來很高檔的柏油。於是,我又成了一條8米長的柏油路,更是平坦、氣派了不少,村民們也因此高興了好幾天。

科技漸漸發展起來了,我所在的村子因為生態園和古民居的發展漸漸有了一點名聲,而在我背上駛過的不再那是破舊的三輪摩托,而是一輛輛四輪的小汽車和大個子的公車,5米這個數字似乎又太小了,工人們開始動工,將我大面積擴建,又為我換上了一件淺灰色的衣裳。

在我身上飛馳過的車輛越來越多,川流不息的車流前往這片美麗的村莊,人們一邊觀賞著這美麗的景色,一面讚嘆中國這數十年來鋪天蓋地的變化。看到著副情景,我不經露出了欣慰胡笑容。

40年改革開放,讓這片我看了多年的村子越來越富裕、越來越美麗、越來越發達,讓它發生了鋪天蓋地的變化。見證這奇蹟的發生,不就是一條路的幸福嗎?

我眼中的改革開放40年

上世紀70、80年代,人們的主要通訊工具還是書信和電報。

我爺爺家裡是書香門第,聽爺爺說,當年母親在外地求學,爺爺總會定期給她寫信告訴她家裡的情況,並叮囑她在外一定要萬事小心。父女倆來往的每一封書信,自從爺爺去世後母親就一直放在書架上保管著。每一封家書,都承載著爺爺深厚而又純粹的父愛,是爺爺和母親之間情感的寄託與交流。母親說,書信,幾乎是那個年代,普通百姓之間遠距離情感交流的唯一方式。

1983年,上海開通國內第一家尋呼台。人們開始了即時通訊,大大加速了人們的生活便利及聯絡速度。

那時,腰上別個BB機總讓人有一種走在時代前列的優越感。在我很小的時候,老爸的腰間總是會別上一個BB機來跟別人交流,後來才知道,這也是當時一種時髦的標誌呢!

BB機的出現,加速了公用電話亭的建設。80年代到90年代投幣式、卡片式等各種公用電話陸續出現在大街小巷。緩解了用電話排隊的現象。

在我上國小時,我們學校里有一個投幣式的公用電話亭,專門用來給學生有急事需要跟家裡人聯繫時使用的。一次,我借著有急事給家裡人打電話的機會,好好體驗了一次這個新潮玩意兒,令我印象深刻。

進入21世紀之後,通訊工具的發展顯得尤為迅速了。各種手機頻頻亮相,智慧型型手機快速普及城鄉。與此同時網際網路開始迅速發展。隨著各種智慧型手機軟體的開發利用,越加豐富了通訊工具的功能:聊天、購物、學習、娛樂、視頻、支付……幾乎都超出人們日常交流的需要。這是40年前人們無法想像的未來。最突出的是作為國產通訊產品的驕傲:華為品牌手機,如今因為其產品不斷進行科技創新,始終走在世界前沿,從而成為通信領域的領導性品牌世界三強。

回首改革開放40年,通訊工具的變化,讓我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來往和溝通越來越方便,整個地球,仿佛真的成了地球村,這都得益於改革開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