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性為話題的作文

理性是較為正確的一種處事方式,它能夠幫助我們克制負面的情緒,因此絕大部分我們的感性需要服從理性,不然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以理性為話題的作文,歡迎閱讀。

 以理性為話題的作文1: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重情重義的民族。“自古多情傷離別”,且看那“執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凝噎”的悲傷情調,或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珍重囑咐,抑或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思,都流露出古人重情、感性的一面。

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人發現,以理性處世能保持冷靜,不會因一時衝動而亂了方寸,因而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活、把握快樂。於是,理性在和感性的交鋒之中,漸漸占了上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理性可以推動社會的發展,甚至解決生活中的一切難題,可是真的有這么簡單嗎?

我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某地三個大學生為了救一個落水的農民,農民獲救了,但三個年輕的大學生卻因體力不支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訊息傳開,立即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許多人認為,大學生捨身救人的舉動,是“生命至上”的一種體現,也是道德的體現,值得學習。“理性派”認為,大學生做得不對。“三個大學生未來所能創造的社會價值遠高於一個農民創造的社會價值,所以他們這樣做很不值得,不該將他們的行為予以發揚。”有人接受採訪時這樣說道。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自從南京“彭宇案”發生以來,無數人都學會了“明哲保身”之術,“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甚至成為了~些人的信條,見到他人有困難時不再熱情地伸出雙手。“不是我不幫,萬一被訛詐怎么辦?”這樣的“理性”思想漸漸深人人心,就連那個婦孺皆知的成語“見義勇為”也開始被“見義巧為”取代。

我愕然,這是社會道德的淪喪,還是理性原本就這么無情?不知為宣揚仁愛而付出了畢生心血的孔老夫子,看到這樣的現象,又會作何感想呢?想必是惆悵的吧。

我無意識地摸摸口袋,卻發現手機不見了,翻箱倒櫃找了半天,仍不見其蹤影。正在萬分焦急之時,家中的電話響了,顯示著我的手機號碼。“你好!請問這是你的手機嗎?”電話那頭的人問我。

“是的,你是誰?” 我理性地保持一絲警惕,擔心對方是個騙子。

“我撿到了你的手機,快來拿吧!”溫和的聲音容不得我有半點遲疑。我連忙詢問他所在的地點,隨後快速出了門。

原來是一位五十歲上下的中年人。“我買醬油回來,剛好撿到了它。”他微笑著遞過手機。再三道謝之後,我踏上了回家的路途,心中若有所思。

我在接電話時的“理性”懷疑,差點兒傷害了一位善良的好心人。原來人間真情還在呀!望著天邊的最後一縷斜陽,我豁然開朗。

如果實現“理性”必須要人與人之間相互猜疑,為了個人利益而斤斤計較的話,那么這樣的“理性”還是少一點好!

 以理性為話題的作文2:

理性是什麼?它意味著客觀冷靜,自知自尊;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泊;它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氣魄。生活中如果有這樣一份理性,才能讓人生充實而滿足。

生活如同大海,時而平靜時而起伏。著名作家二月河在投身文學創作前,曾是一名煤礦工人。提心弔膽的生活讓他感到明天總是遙不可及。在人生的谷底,他說:“這就好比一口大鍋,你在鍋底的時候,無論朝哪個方向都是向上的。”他沒有選擇安於現狀,而是客觀分析自己的人生軌跡,並勇敢放棄工人的工作,毅然選擇走上文學創作之路。也許有人會說,放棄了工作,沒有收入漂泊在外,怎么能算是理性呢?然而,困境中的自我救贖需要的是理性的思考,停止錯誤的步伐便是正確的一大步,在工作的熱忱與理性的權衡中去追尋更遠大的目標。

有失意,便有得意。許許多多的人都經歷了這樣那樣的困難,最後終於站在了自己領域的巔峰。站在高處的人看見的往往是鳥瞰一切的景色,是隨之而來的鮮花與掌聲,是底下更多攀爬的人羨慕的眼神。狂喜的他們會忘記更多人嫉妒憤恨的目光,忘記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忘記了身後還有未盡的征程。這樣的“成功者”只能是曇花一現,很快會被以後出現的人淹沒。居里夫人在發現釙元素之後,又夜以繼日投入新的研究中,發現了鐳。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傳奇源於她理性看待自己取得的榮譽和成就,才使她在她所熱愛的科學之路上走得更遠。“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無怨無悔的一生是熱忱的專注,更是理性的堅持。

“把自己當作別人。”在自己失意時,把自己當作別人可減輕痛苦,理性收拾自己殘缺的心情,準備下一次啟程;在自己得意時,把自己當作別人便能看輕鮮花和掌聲,理性看待所得所獲,放下包袱,向更高遠的目標發起挑戰。張海迪忍受痛苦書寫《絕頂》,王守仁格物致知終成心學,張居正熱忱與理性並行終成為內閣首鋪……

當苦難的歲月紛至沓來,當風光的年華流逝不再,你是否還會懷揣著一份熱愛、一份理性,敢於前行呢?人生的每一段旅程中,熱忱在左,理性在右,寵辱不驚,淺笑安然。

理性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沉澱著信仰的重量。讓我們理性地生活,擁有充實而滿足的人生。

以理性為話題的作文3:

人與人之間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有著各種各樣的想法,有著各種各樣的行為舉止。我感覺我是一個矛盾體,可能有點以偏概全,但是這可能是一個真實的我。曾經有老師是這樣和我說的“你是絕對理性主義”。當時我就不知所措,因為自我看來我還是挺“感性的”。

我最怕別人騙我,可能小時候的“那件事”到現在我還不能忘懷吧。還有一件事會讓我很生氣,那就是我“真誠對待的人”在做一些我提醒過,卻改不了的壞習慣。可能有人覺得:別人的好壞和你有什麼關係啊。是的,這就是我的矛盾之處。

我從小認為“凡事利益最大化”,可是後來我認為這是不對的。我也在慢慢改,可能需要一點時間吧,因為這么多年形成的思維想法不是怎么容易改了的。現在看來,我的理性是被社會的價值判斷體系做左右,迷失了自己的真實的想法。

我一直在問自己“我可以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會幹什麼?”一問三不知!我的人生不知道怎么走下去了。以前理性給了我前進的方向,因為我知道我要什麼,我想乾什麼。而現在我發現這是不對的,我一下就迷失了。現在想來,我的理性應該是:達成目的的工具,像個忠誠的侍衛,護送你達到你想去的彼岸。理性不是你的主人,靈魂才是。

以後我的人生可能會有所改變吧,因為我會學會放下一些“東西”,一些我曾經重視的東西。我是一個理性的人,但是往往做一些感性的事情。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統一體,誰也不能擺脫矛盾。面對矛盾我想說:自然而然地存在著,自然而然地隨著光陰的流逝和細胞的衰老而消亡;自然而然地對付矛盾,解決矛盾;自然而然地對待疾病而品味疾病的哲學和精神內涵。像曠野中的一株樹,從幼小成長到參天,從枝繁葉茂到枯枝敗葉,從抵禦冬風的侵擾到任憑秋風掃蕩,最後轟然倒塌,如同一座曾經輝煌的玉山倒下,成為生命的一道風景。

理性就是比較冷靜的去思考和對方在一起的利和弊,包括背景差異,品位差異,程度差異,年齡差異等等,各個方面的因素。而確定和對方到底能走多長的路和應該付出什麼樣子的感情。感性是遇事在處理中以個人情感為依據的心理過程,通俗的說是感情用事.感性是生而俱有,不帶修飾的,野性而原始的感性可以直接獲取快樂,理性可能暫時抑制快樂,但最終仍會獲得滿足。

面對自己的矛盾,我希望在這幾年內調整好!

 以理性為話題的作文4:

理性與感性,從古至今都是兩相矛盾的東西。理性更加尊重事實的客觀規律,而感性則更注重是否符合意願。因此,感性絕大部分情況都應該服從理性。

讓理性服從感性會帶來難以挽回的後果,理性控制住感性才是正確之路。希特勒,無人不知的惡魔。二戰期間屠殺猶太人,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今想起來依然令人髮指。他便是利用了民眾的民族情緒,讓民眾們的感性完全服從了理性,才得到了民眾的支持。當人被情緒完全控制,甚至會完全不顧慮所做的事情是反人類的。由此可見,被感性控制住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相反的,當年司馬遷受到了宮刑,經歷了這等屈辱之事更別說寫出《史記》,一般人完全會失去生存的動力。真是理性完美的支撐住了司馬遷,完成了這項被後人敬仰的壯舉。理性控制了自己,才會避免憤怒,悲傷這些使人墮落的負面情緒,才能走出人生的陰影,完成一個又一個壯舉。

感性又何妨?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感性所給我們帶來的能量。當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甚至被當做戰敗國來處理時,那些懷著滿腔熱血學生們完全被感性折服了,雖然他們事後被警察逮捕,但是如果沒有這感情的暴動,又何來的“五四運動”?當日本全面侵略中國,當南京大屠殺的噩耗傳來。還有哪個人不憤怒?還有哪個人需要理性?縱使雙方實力懸殊甚至十倍不止,也要拼盡了在這一刻屬於祖國屬於民族的生命。雖說絕大部分感性都應符合理性,但是在那些時刻,我們需要的是熱血,是瘋狂。

明知不行卻依舊奮力拚搏的傻勁,在我們年輕之時又豈能沒有這些情節。或與無數的長輩都告勸過“不可能”,但是失去這種為了夢想努力的感性之情,根本就不是青春。就像感動無數人的那一句話“生活是一把無情刻刀,改變我們模樣。未曾綻放就要枯萎嗎?我有過夢想”一樣。

理性是較為正確的一種處事方式,它能夠幫助我們克制負面的情緒,因此絕大部分我們的感性需要服從理性,不然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可是畢竟只是“絕大部分”,有時候我們就是需要一種失去理性的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