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朋友圈為話題的作文

朋友圈是現代生活的一種模式,微信朋友圈是一個虛擬的人際圈子,卻可以說執行著各種市場功能,朋友圈除了是交際圈,更是商機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以“朋友圈”為話題的優秀作文,一起來欣賞一下!

以朋友圈為話題的作文篇1:朋友圈的真相

自從各類社交平台產生後,我們尋求被他人發掘和認可的欲望有了無限可能:人人網的頁面瀏覽數告訴大家,我是一個受關注的人;微博上有成千上萬冬粉的大V告訴大家,我是一個有身份的人;微信更是開闢了供個人經營的公眾平台,告訴大家,我是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冬粉數、瀏覽量、轉發率、贊、評論……我們開始用這些數字來衡量自己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價值,這些數字仿佛比它背後所度量的那件事更具有說服力。而自從有了這些數字,我的朋友圈裡仿佛每個人都成了占地為王的一方諸侯,時刻都在用一種貌似謙虛的方式展示著自己的優秀。

“這是我前一陣寫的稿件,又被轉載了。總有人約出書,到底答應不答應呢?”

“小夥伴非要給我做專訪,只好答應了,其實也沒做出什麼成就來。”

“最近又上了兩個節目,拍了美片,你們可不要說我胖啊!”

“諸事不順,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體味人生。”(附自拍)

而緊跟著這一條條新鮮事的,是評論里此起彼伏的男神女神、人生贏家。

前一陣一個大學學妹申請加了我,通過後一聲招呼沒打,一句問候未說,出於好奇,我點進她的朋友圈轉了一遍,差點就沒能回來:今天我接受了中央電視台的採訪……今天我創辦了創新性的公眾賬號……今天老闆讓還是新人的我獨自去談客戶……今天我之前寫的稿子被北大引用了……看得我後背起陰風,腦門落冷汗,滿心都是被年輕一代的優秀所捶撻的震撼:我活至今日,竟不知世上還有如此優秀之人。然而略略轉念,若是按鈕一划,將朋友圈禁止,你在我的人生中莫說捶撻,怕是連撩撥都算不上吧。

有時看到些自秀好感的言論,我總是想有一個匿名送雞皮疙瘩的選項,只可惜朋友圈的功能設定總能輕易地讓朋友“圈”了你,看不過去、懶得理甚至覺得噁心的,最多也就是不贊而已——誰會真的撕破臉皮告訴你“拜託美圖秀秀磨皮都磨平了的自拍就不要發了”或是“求你同一篇文章發在不同的賬號上就不要每次都自轉一遍了”,畢竟退一萬步講,大家都還是“朋友”。

在紛繁雜亂看不到背後真相的朋友圈,尤其是自媒體的存在,讓每個人都成了能講故事的人,把自己做的事說與他人聽,以此來體現:我的經歷值得被惦念,我的努力讓世界改變,我的人生絕不如水般寡淡,我的未來會讓所有人閃瞎眼。可是親愛的,如果這個瞬間,我禁止了你的朋友圈,你是否還能如此這般信誓旦旦?

親愛的朋友,請不要再把你自己的優秀說與我聽,這個世界之大,明眼人之多,我相信以你的出色,我會無法迴避那終有一日鋪天蓋地的影響力。若是我暫未接收到關於你的信息,想必你尚需再鍛鍊些功力。當然這些話是批判也是自我反省,虛榮的人性讓我們都無法逃脫對那些讚美之詞不能自拔的上癮。可羅素說:“我們為什麼而活?”

因為愛,因為對知識的渴望,因為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下一次,不如想想那甚至未曾有過手機的人群,他們仍在溫飽線上舉步維艱。所以請讓你的優秀散發到這個世界中去,最好能在人類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等到那一日來臨,我自然會發自心底地給你一個點讚的愛心。

以朋友圈為話題的作文篇2:我們更需多元的聲音

微博與微信成為了時下人們熱捧的寵兒。它們擁有相同的使用者,示有各自忠實的冬粉。它們的不同的功能讓人們爭辯不已。

在微信朋友圈中,你發布的內容只能被你的親朋好友所看到。如果你所發布的內容與他們契合,那么他們就給你點讚,給你肯定的評價,若是不贊同你的觀點,他們礙於面子,礙交情,只會默默地把你的朋友滑動開,假裝看不見。試問,有誰在朋友圈中收到,“啊,你穿這件衣服好醜!別穿了!”這樣的評論呢?

在微博上,境況則完全不同。由於不認識的人亦可看到你發布的內容,他們不需要有更多的顧忌,可以將自己真實的想法吐露,所以說話更直接。誠然,相比起微博上不時出現的“世紀級”的口水戰,微信朋友圈顯得更加風平浪靜,其樂融融。但是,事物的發展往往蘊藏在矛盾運動中。你對你的見解沾沾自喜時,有網友指出你認識中的不足與錯誤。你對此憤憤不平,衝上去與之“撕殺”,幾個爭論的回合下來,你對事物的認識反而更全面了,順帶獲得一股酣暢淋漓之感。

你看,歷朝歷代哪位暴君不是自認英明而專斷、蠻橫的?而盛世的明主則多為廣開言路、尊重各位臣子給他的意見。暴君身旁依附的是阿諛奉承的小人,明主身邊則站著義正言辭的忠臣。國家凋敝抑或是開創繁榮盛世,不是一道很簡單的選擇題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多元化的聲音。

當下,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開通了微博,及時發布微博,保持信息的暢通,使決策更為透明。政府開通微博,各路網友獻言獻策。在不同的聲音中政府可以聽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實在是樂事一件。

的確,微信朋友圈提供了一個更加私密的空間,但是,微博卻為我們搭建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舞台。我們在這裡不僅可以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亦可抒發我們自己對別人的見解。更多的不同的聲音交融在一起,才可以讓我們更加堅定地走在前進的道路上,及時發現錯誤避免錯誤的傾向。

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元的聲音。一味的鮮花與掌聲只會讓人沉溺其間不能自拔,而“苦口良藥,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元的聲音。

以朋友圈為話題的作文篇3:微信和我

準確地說,微信和我還沒有發生直接關係,但發生了間接關係。

我這么說,是因為我至今沒有微信。我有4G手機,也有部落格,但都沒有開通微信。不是我守舊,而是我覺得它對我用處不大,而且也有別的途徑部分替代它的功能。所以我就不開微信了。

但我與微信發生了間接關係。我的妻子,我的一些朋友,都在用微信,於是我與它發生了間接關係。

妻子家務繁忙之暇,喜歡刷微信,樂呵呵的。她曾給我欣賞她微信上的國小同學畢業二十周年聚會照,讓我羨慕不已。相比之下,不玩微信的我,國小同學星散各處,音訊寂寥,無從訪覓。有時看她很沉醉地聊微信,我就想:這也是妻的一種精神享受啊!

但我還是沒有開微信。我生性好靜,平時忙於教書、讀書,不願把時間耗在微信上。去年末,我的正讀大三的學生回校聚會。他們告訴我對微信的普遍感受:“很浪費時間!正在上課,每隔五分鐘就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機,看看上面掛了什麼新內容。”我聽了,暗暗慶幸自己不開微信。

我知道微信是親朋好友間極好的交流方式。可我也覺得,感情的維繫,並不一定要仰賴於時時刷新的微信。魯迅先生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之慨,而我板起手指頭細算,則很自豪自己有六位知己。我的這些知己,都不在微信上聯繫感情,甚至逢年過節,亦無客套問候。可彼此都知道對方是知己,在心裡盛著,永不褪色。我有一位遠在大城市打拚立業的知己,我們的友誼近三十年了,平時我們各忙各的,幾無聯繫,可我們都把彼此當兄弟看。

而且我知道,微信上的“朋友圈”,成分很混雜,並不全是“真朋友”。我看網上報導說,一些人無論見了誰,都要拉進微信“朋友圈”,為的是賣面膜。這就噁心了。我問妻子有沒有這種事。她說有啊,但不理它就行了。但她又說,有一回她在“附近的人”里,看到了她單位的一位領導,猛向她發了不雅信息,什麼“出來玩玩呀”,還有黃色圖片。“他不知道我是誰,但我憑他的微信認證照認出了他。這人樣貌猥瑣,沒想到行為更猥瑣,”妻子說,“後來聽同事說,他還在外面包了‘二奶’。”我聽了直搖頭。

微信的“附近的人”、“搖一搖”功能,為我們廣交朋友提供了方便,但也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定力。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他的微信私密往事:已為人夫、人父但風流不減的他,在“附近的人”中遇到一位已為人妻、人母但丈夫遠在他方的寂寞少婦,於是二人曖昧地交往起來。“那段日子最怕老婆翻看我的微信了,偏偏我老婆是最喜歡檢查我微信的,”朋友心有餘悸地說,“我只好把‘她’設為男性的名字。”這段由微信引發的婚外戀以女方的熱情難禁、男方理智將女方從微信中刪除而告終。“就差最後一步沒有邁出。也幸虧這最後一步沒有邁出,要不然,兩個家庭都毀了!”朋友拍額稱慶。不過,他近日又在微信上結交了一位氣質樣貌俱佳的外地貴婦。我有點擔心他這次真的把持不住了。

微信和我,迄今未發生直接的關係。可即使是身邊這些間接關係,也足使我深切感到:微信確實是個好東西,它便利了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交流方式;可如不能理智對待,它也會給我們帶來事業、倫理、精神的危害。

以朋友圈為話題的作文篇4:到頭來朋友圈弄丟了朋友

作者:渡渡渡大爺

一直以來,我覺得比起微博,微信更為可怕得多。

在現在這個見面說了沒幾句,就會熱絡地說“你有微信嗎”的世界,交換微信都成了一個基本禮節。有時候哪怕你不想,但是對方只要有了手機號,加你的微信易如反掌,那么你是接受還是不接受呢?

我媽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她不喜歡別人在微信朋友圈裡面老是轉發連結,有一次她很抓狂地指著一個人的朋友圈對我說:“這個人的人生中就沒有一點自己想說的話嗎?”

我想了一會兒,對我媽說:“也許不是別人沒話要說,只是覺得不合適說。”

以前剛開始用人人和微博的時候,一有不開心就會發上來。上課太困要發,作業太多要發,半夜複習還要問一句有人在嗎?不久前翻看了一下所有的微博,才發現自己原來發了好多現在看起來都很蠢的話,轉發了無數矯情的言論。以前覺得非說出來不可的事情,現在覺得也就那樣。

再也看不到有人會髮狀態抱怨說和男友吵架,質疑對方是不是真的愛自己;也不會有人說一些生活里遇到的尷尬事,或是輕易地表達自己的憤怒。目之所及,畢業以後,朋友圈的味道就變了。留學的小夥伴們做起了代購,進了銀行的小夥伴開始每天發哪個產品的利率高,去他們銀行存錢怎么划算,貸款怎么便宜。進了外企的每天都是“滿滿正能量——Fighting”或是“品牌新聞”,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例如做回歸身心、做養顏護膚的,那就是每天都在刷屏的節奏了,宣傳自家的產品有多好,讓人起死回生、返老還童,也不知道他們自己會不會相信。

除了工作以外,就是“今天去哪裡吃飯了好幸福”、“今天去哪裡度假了好開心”,最差的也是“今天要做一個有收穫的人”,到處都是一片虛假繁榮,大家開始只po開心的事情,那么不開心的事情呢?

人長大了之後,朋友圈就再也不是只有朋友了,長大了,就算再難過,也不會共享情緒了。

那些一往無前的“我有話要說”,通通變成了“今天我很好”,倒像是那夕陽下的奔跑,是我逝去的青春。

以前那個會抱著我哭的唐再也不見了。會飛奔到我寢室和我擠一張床的唐消失了。她沒有了情緒化。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有些懷念那時候的她。許是我也並不願意承認,在畢業之後我們不再那么親密無間,由於工作的原因我們很少見面,大多就是在朋友圈裡互相留個言。

唐,這是成熟了吧。

原來社交媒體,終究是為了社交而存在的。你無法在上面看到你朋友的真實生活,你無法了解到你的父母是否真的快樂。朋友圈也好,微博或是其他也罷,都是一句“請組織放心”的保證。如果真的還顧及他們的話,多給他們打打電話,多見見面,每一種都會比通過朋友圈點讚來得自然。

從前誤以為,社交媒體拉近了人的距離。現在卻發現,它把我們的真實越推越遠。破壞了溫情脈脈的交流,簡化了彼此間的體貼,我們住進了社交媒體,就像住進了一個玻璃房子,四周看到的都是拿著劇本的演員,然後我們也開始按照劇本來進行同樣的表演。

一開始沒想過,到頭來,朋友圈弄丟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