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家鄉河南的作文400字範文4篇

河南,古稱中原,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請你就家鄉河南寫一篇作文吧。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介紹家鄉河南的作文400字優秀範文,供你參閱。

介紹家鄉河南的作文400字範文一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我要帶你們去河南省龍門石窟看看。

龍門石窟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為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既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xx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xx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xx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走進大門,繞過龍門石窟的小門,就來到了有名的龍門石窟。龍門石窟里的石像很多,有上千萬個,每個石像都不同。龍門石窟的整個洞都是用上萬個磚才做成的。龍門石窟里有上萬個洞,每個洞裡有一個小佛像,只有2厘米高。最大的佛像是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盧舍那大佛很強壯,很有精神的坐著。盧舍那大佛手上和腳上都穿一些東西,頭上帶了一個皇冠,雙耳上帶著耳環,像一個大皇帝一樣。在盧舍那大佛旁邊有幾位佛,好像成千上萬個佛在一起保護盧舍那大佛。聽了這些,我們去龍門石窟的時候要保護好龍門石窟,不要破壞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真美麗,真壯觀啊!

介紹家鄉河南的作文400字範文二

我這個學期的星期六和星期天,我們去了河南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15公里處,我們隨著旅遊團到達了龍門石窟景點區,我們看到最外面的一個門是與一座長橋組成的龍門石窟景點門,上面大大寫著兩個字:龍門。我們過了這個大門之後,裡面是一個小門,導遊說:這座小門以前是龍門石窟的正大門。我們進去以後,就看到有無數個像一個食指那么大的佛像,導遊說:這裡是兩千多年前東晉時期建造的,由於當時的皇上非常迷佛,所以讓老百姓門刻了這些大大小不計其數的佛像。

我們非常不明白,他們竟然能在這種高大險峻的山嶺上刻上這么大的佛像真是太奇了。真不愧是八大奇蹟之一呀!導遊說:窮人們就只能在一些小地方可以些小佛像,而富人能僱人刻一些比較大的佛像。我們終於到達了幾座大佛像面前,還有許多小佛像組成的千佛洞,我們可以看到左面的一座佛像因風化而成形狀的奇特的樣子,那個佛像擺了一個耶!的手勢。我們再返回的路上,問導遊:為什麼有很多佛像都是缺胳膊少頭的哪?導遊回答:因為中國舉行過3次滅佛活動,很多都被摧毀了。

天也不早了,我們回到了賓館,躺在床上,我心裡在想:原來這就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勞動的結晶!

介紹家鄉河南的作文400字範文三

回到老家,重溫龍門!一進大門,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座噴泉。這座噴泉十分美麗,噴泉里還有許多美麗的荷花,為噴泉增添了幾分光彩。聽講解員阿姨說,這裡的泉水能給人們帶來好運。所以,人們都拿瓶子接一點,有的洗了手……噴泉里還有很多的小魚。

繞過噴泉,來到了一個名叫白馬寺的寺廟,這座寺廟為中國第一古剎。裡面有許多的佛像。白馬寺前有一條大河,河上有許多龍船,十分壯觀。

走出白馬寺,沿著小橋來到了一座大山。這座大山滿山都是洞,動力有許多佛像。有的佛像是在守護著他左手邊的洞口,手裡拿著一把尖刀。有的佛像盤腿坐在洞裡,他的兩旁有兩座佛像,都是他的弟子。有的佛像頭上面有很多小佛像,十分精緻。有的佛像頭上有一圈金光。在龍門石窟上,有上百個、上千個佛像在洞裡。我看見了一座很大很大的佛像,他的兩旁有兩名弟子,我給這座神像磕頭了,保佑自己學業進步!我非常想知道為什麼這座山上有這么多的洞?難道是有許多小朋友在山上刻洞玩兒嗎?

我喜歡家鄉的龍門石窟!

介紹家鄉河南的作文400字範文四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十三公里處的伊河兩岸。這裡東(香山)、西(龍門山)對峙,伊水中流,是中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導遊阿姨介紹,龍門石窟南北長一公里,共有97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題記和碑刻3600多處。它經北魏、北周、北齊,隋唐等六個朝代,前後用四百多年的時間完成的。在這些石窟當中,比較有名的有:奉先寺、賓陽洞、藥方洞、蓮花洞等。其中,最出名的是奉先寺和蓮花洞。

奉先寺是中國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用自己的私房錢捐修的。當中最大的盧舍那佛像高17。14米,光她的頭部就有4米高。她和她周圍的弟子、菩薩、天王都雕刻的慈眉善目、栩栩如生,真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讓人驚嘆不已!而蓮花洞中上千個的小佛像最小的只有兩厘米高,但個個千姿百態,更讓我們對那些雕刻他們的工匠敬佩萬分!

但,令人遺憾的是,經過千百年的風雨洗禮,這些大佛身上的顏色已經脫落了,而百分之七十的佛像遭到了認為的破壞和盜賣,至今還有許多佛像還在國外的博物館裡收藏著,真讓人惋惜!

游完了龍門石窟,我們又遊玩了白園和香山寺。這次旅遊,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更是一次難忘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