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家鄉風景作文800字左右

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豐富的特色美景,尤其是自己的家鄉,每一個角落都清晰的印在腦海里。你的家鄉有著怎樣的風景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描寫家鄉風景作文怎么寫吧,歡迎閱讀!

描寫家鄉風景作文篇一

家鄉,是一個懷戀的地方。那充滿了我的童年樂趣,在哪兒我度過了我最快樂的一段日子。

我的家鄉在一個小山村,我不並因為是一個山村而覺得很自卑,因為哪兒有著獨一無二的美景。

春天,種在田裡的蔬菜發了芽;山地里的小草從新甦醒;山裡的花兒準備再次展現自己的魅力。一切都充滿了生命,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一面。家門前的桃樹又開花了,粉紅色的花在嫩綠的葉子陪襯下顯得美極了。小鳥依舊喜歡停在大樹的手掌上吱吱的交個不停,我知道,它是再告訴我們一年的春又來了!一年之計在於春,農民伯伯也準備要去播種了。走在小路上,路的旁邊全是綠綠的一片倒像是夜晚的天空一般令人著迷。草姑娘啊,你這是在向我們宣告這是你的地盤么?一路望過去全是綠的一片新的生機新的希望新的一年,開始了。

夏天,太陽公公似乎很喜歡出來露面了,把我們熱得不行。哎,太陽公公啊,你不用這么提醒我們去知道你的存在的。況且你那火紅的身軀怎敢讓我們無視啊!這猛烈的陽光直射我們,還好,現在就是大樹哥哥發揮自己作用的時刻了,哪綠綠的葉子輕輕的搖擺,好吧,這就是在邀請我們去下面坐坐呢。在綠蔭下乘涼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享受啊,還有知了在為奏樂呢!這下草姑娘可就不開心了,誰讓我們就做在它的身上呢。

秋天,大家都換了一身衣裳,多好,還有新衣服可以穿呢。大樹的嫩葉變成了金黃的葉子;田裡的水稻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家前的桃花早以變成了一個個金銀剔透的果子,讓人看了就直流口水。最喜歡和朋友一起爬到樹上去摘了,只是桃子上面有毛,要是沾了不到多久就會很癢。秋天也是一個忙碌的季節啊,秋姑娘跨國高山;游過小溪;踏過田地來向我們報喜了!看,農民伯伯們的成果都有了。大家都忙著收稻子,都是歡歡喜喜啊。

冬天,寒風呼呼,大家都喜歡窩在家裡,身上也穿著厚厚的棉衣。草姑娘也消失了,肯定是去冬眠了,不要多久它就睡醒了吧?看,大樹哥哥的葉子都被一層層的白雪覆蓋了,肯定很重吧?小溪姐姐的身上結了一層冰,難受吧?冬天,走到哪裡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呢。大家都在家裡烤火來抵抗這寒冷。冬天除了冷一點之外都很好的。

沒錯,我家鄉的四季就是這樣一年復一年。也許這些景色隨處可見,但七年的春七年的冬見證了我的成長,看著我從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屁孩成了一個出口成章的青少年。啊,離開家鄉已經四年,那些景色一直念念不忘啊。那年回去家前的桃花已經垮了,我的心說不出是心酸還是不捨。晚上,我在門前看著這顆桃樹,曾經和朋友一起爬上它的身上去摘桃花;曾經一起手牽手的抱住它;曾經一起在它的身上去捉知了知了叫個不停的知了。曾經的那一幕幕仿佛就像是在昨天發生的,看著夜晚的星空一切都還在。只是物不在了而已。

家鄉的四季的確很普通,卻是我見過最美的景色。

描寫家鄉風景作文篇二

普救觀音塑新顏,

陀佛展笑向塵寰,

洞外景物萬千態,

天上風光在人間。

新開發的觀音洞景區,由於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圓融,因此,在景觀上不僅給人以多元化的美的整體感,也升華了審美的趣味和審美的價值。那一次遊覽次景區,畢生都不能忘懷其美麗的英姿,必定銘記一生。

“觀音洞”位於我的故鄉遼寧省錦州市西北八公里處,始建與遼,盛於明清,幾經損毀、重建而至今。此山曾名為“愛育黎拔力山”、“普陀山”,至1983年景觀起了根本變化而定為“觀音洞山”。

景區新建古式牌坊山門,遠望金碧輝煌十分氣派。門上掛有主建觀音洞山原錦州副市長楊菲所書“觀音洞山”金匾一塊。山門東側有70米長雪白雲牆,青磚小瓦封頂,恰似青龍蜿蜒盤踞於白牆之上。山門兩側,在曲廊票亭古雅樸素的女兒牆上,刻有“山色如畫”四字,形象的概括了觀音洞山的景色特點。

跨入山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鏡湖迎賓”景區,那800多平方米的鏡湖,像羞澀的少女一樣隱藏在潔白的雲牆後面。湖東岸岩石上,建有琉璃瓦雙聯亭,山泉從涼亭腳下噴瀉而出,垂簾直下,流入湖中,景名為“雲岩飛瀑”。對面山坡上建有三角亭,內有石碑一座,刻有當代開發觀音洞山記事。

沿山路漫遊,至“梨花伴月”景區。“梨花伴月”亭建築在梨花開滿山坡的蟠龍山與雞冠山之間,每當夜空,明月高懸,月光花影,置身亭中,可聽腳下流水潺潺,可賞月光山頂龍蟠,給人以無限審美的享受。

該山頂峰,有岩石裸露,彩色新顏,北端有巨石,酷似龍首,連綿于山峰之脊,有頭有脊搖頭擺尾,猶如巨龍騰空。蟠龍山因此得名。

蟠龍山龍首下端,有一片巨石,每逢上午十一時,陽光側照,可見天公塑造,妙趣橫生的“五老石”衣冠楚楚,眉須逼真,猶如五位古代老人,故名“五老石”。

游到這裡,我們的身體漸漸不聽使喚,倦意頓生,已毫無遊覽之心,遂下山而去,決定明日再游。

描寫家鄉風景作文篇三

常熟,位於長江三角洲的園林之鄉----蘇州。因“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得名。面積126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56。8平方公里,人口124萬人,198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常熟已有5千多年文明史,邑內有崧澤、良渚等文化遺址多處。3千多年前的商末,古公亶父(周太王)次子仲雍讓國南下建勾吳,定居常熟。自西晉太康四年(283年)建城以來,古城已有1700多年歷史,至唐代,已成為商業發達、街市繁榮的江南名城。

常熟依山傍水,古城坐落於虞山東南山麓,城外湖泊環抱,城內琴川古運河縱貫南北,民居枕河而築,小橋流水人家,街巷幽深靜謐,至今仍保持明清時的格局,古典園林點綴其中,山水城園有機地融為一體,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傑作。

常熟是一座風景旅遊城市。虞山風景區是國家太湖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景區之一。虞山,古稱烏目山,因紀念吳文化始祖虞仲而更名。山高海拔261米,綿亘9公里,峰巒迴環,林木蔥鬱,自然及人文景觀極為豐富,現有辛峰、維摩、興福、劍門、石洞五個遊覽區。山前尚湖位於城西,相傳姜太公(名尚)曾垂釣於此而得名,湖面寬廣,山光水色,自然景觀奇美,舊有“湖甸煙雨”等名勝,現有荷香洲等佳處。沙家浜旅遊區位於城南崑承湖畔,因京劇《沙家浜》而聞名全國。

常熟自古以來人文薈萃,素有“文化之邦”美稱。商初賢相、中國第一位天文學家巫鹹,商末仲雍及春秋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均為吳文化的先驅者。自唐以來,在文學、繪畫、書法、藏書、古琴、篆刻、醫學、建築等領域名人輩出。歷代湧現宰相9名、狀元8名、進士483名、舉人和秀才6200餘名。

常熟素有“錦繡江南魚米鄉”之美譽,經濟繁榮,物產豐富,商貿發達。大閘蟹、桂花酒、鴨血糯、叫化雞、桂花栗、虞山綠茶、寶岩楊梅名聞遐邇,手繡花邊、紅木雕刻、繡衣服裝暢銷國內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水平始終居全國縣級城市前列。跨入新的世紀,常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正朝著繁榮的商貿旅遊城市、山水一體的生態城市、開放的港口城市和現代化中等城市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