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節儉為主題的作文

節儉是一種社會責任,是一種個人涵養,是一種文明的傳承、美德的延續,是亘古不變的永恆時尚。

一個節儉的人作文

董傑是我們班上一個最節儉的人。

有一次,我約了幾個同學一起去學校操場踢足球。我們大約踢了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踢得又渴又熱,大家都說要去買汽水及可樂喝。董傑也跟在我們後面去了。

來到商店,大家紛紛拿出錢買汽水,買可樂。我看到董傑也拿出了錢,正想遞給營業員買可樂。不知道怎么一回事,他把手縮了回去不買了。我對董傑說:“你幹嘛不買可樂喝?”董傑說:“我不想喝可樂,還是回家去喝開水好了。開水解渴。”我忙說:“那我請你喝汽水。你不要回家去了,等一會兒我們馬上又要去踢足球了,少你是踢不成的。”他說:“謝謝,我不要喝汽水。回家去我會很快回來的。”

說著,董傑馬上騎上腳踏車走了。過了不到五分鐘,我們剛剛在操場上踢起足球來的時候,他已經趕了回來。他把車一停馬上跑過來和我們一起踢起了足球來了。我們又踢了一個多小時,雖然感到天氣比較熱,但是我們覺得踢得非常開心。由於天氣實在太熱,所以在結束的時候,我們又去買可樂汽水來喝。可是,董傑還是不買來喝。他跟我們打了一個招呼就走了,就回家去喝開水去了。

這時,我想董傑啊董傑,你真是一個非常節儉的學生,我要向你學習,也希望大家能夠向他學習,把節省下來的錢支援貧困地區的學生,支援……我想大家一定也非常高興的,願意的!

節儉作文

節儉是一種社會責任,是一種個人涵養,是一種文明的傳承、美德的延續,是亘古不變的永恆時尚。因為富足,我們有權享受生活,但我們無權廢棄和浪費有價值的物質、資源,“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否則,是一種罪過。能變廢為寶、節支創收、挖潛資源是智者所為;鋪張浪費、揮金如土、今朝有酒今朝醉乃愚人之舉。

節儉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開發中國家是一種可觀而必要的儲蓄。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在我們國家,如果每人每天節約1分錢,全國13億人就能節約1300萬,一年就能節約大約50億;每人每天節省一粒米,全國一天大約能節省32。5噸糧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這些節省的大米可供一個人吃81250天,可吃222年;如果每人節約一度電,就可以節約5億多元人民幣;每人節約一滴水,13億人就可節約126噸。我們不僅是一個大國,有這樣一組數據足以表明我們還是一個窮國:我們有著3000多萬失學兒童,2600多萬絕對貧困人口,1100多萬低保對象和上億流動民工,儘管我國大部分人算得上豐衣足食,但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去浪費點點滴滴,因為還有很多人需要救助。

其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節約一度電、一張紙、一滴水,對我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我們何不讓此舉成為一種習慣利己利人呢!事情看起來雖小,卻體現著一份摯誠的責任心和令人尊崇的內在品格。我國13億人口,如果每人每天每件事都浪費一點兒,長期如此,後果是不堪構想的。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們的基本國情,因此我們辦一切事情都必須節儉當頭。

“國以儉得之,以奢失之”,節儉對於國家大有利弊,與個人得失也休戚相關。“儉則可以成家,儉則可以立身”;諸葛孔明“以儉養德”傳為佳話;清代徐榮說:“街頭廟腳襤褸身,半是當年奢靡人。”節儉使人安樂幸福,奢侈使人沒有退路。貧窮需要節儉,富裕不忘節儉,“當用則萬金不惜,不當用則一文不費。”才是適宜消費之道。節儉是興家立業之本,不僅有其經濟意義,更有其道德意義。

談節儉

所謂節儉,就是花錢有節制,不鋪張浪費。這個概念人人皆知,但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注意節儉的人不在少數,故而有必要談談節儉。我覺得,我們應該注意節儉。

節儉是一個人良好的個人修養的體現。三國時諸葛亮曾在《誡子書》中說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正體現出節儉對於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重要作用。事實上,自古以來,凡品德高尚者,大都注意勤儉節約。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仍保持富不忘貧、貴而能儉的品德。明代清官海瑞死後,點其行囊,只有“俸金八兩,葛布一端,舊衣數件”。其儉素之德,令人讚嘆。而周恩來總理又以“簡樸”為座右銘,成為令人敬佩的領袖。不難看出,節儉對於修身養德是大有禪益的。

節儉是治理國家的一個重要原則。歐陽修云:“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節。民無遺力,國不過費。”意思是說,節儉利於家邦。明太祖朱元璋抑奢倡儉,使得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與此相反,清代慈禧太后窮奢極欲,鋪張浪費,致使大清朝走向衰亡。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後,人民生活水平還不夠高。因此,節儉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意義就顯得極為重大。試想,如果一個國家,從政府到人民,都以鋪張浪費相尚,國家豈能不亡?民族豈能長存?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經常說的一句英國諺語是“節約便士,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親自熄滅白金漢宮小廳堂和走廊的燈,她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號稱“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日本豐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從一點一滴做起,勞保手套破了要一隻一隻的換,辦公紙用了正面還要用反面,廁所的水箱裡放一塊磚用來節水。一個貴為一國之尊、一個是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節約意識竟如此強烈,令人讚嘆。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就非常講究節儉,《憫農》中寫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人們要珍惜每一粒糧食,珍惜農民的勞動果實。

節儉是美德,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當努力繼承並發揚光大。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把節儉真正落實到行動,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節儉,從我開始作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每一個同學都能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這首詩讓我們懂得了勞動的艱辛,同時,也深深懂得了節儉的重要性。事實上我們的先輩們一直都把節儉當作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浪費的現象非常嚴重。就拿身邊的同學來說,有的同學一味追求新的文具,頻繁地更換文具;有的同學禁不住誘惑,每天都買很多的零食;有的同學經常攀比,炫耀自己的衣物,說起名牌來如數家珍。

更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浪費在有些同學眼裡似乎非但不是讓人羞恥的事,反而成了一種值得追求的時尚。吃飯只吃幾口就倒掉才顯得有派,好好的衣服不想穿了隨手扔掉才顯得酷,更有甚者,當你批評這些現象時,一些學生甚至說:“我花的是自己的錢,我的東西怎么處理又沒有損害你的利益,何必要你來指手畫腳。”“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倒點飯菜可以理解,用不著這么斤斤計較。”“我國是農業大國,這點兒糧食算什麼?”

但我們要知道,雖然我們現在的條件很好,可是還有很多貧困地區的孩子不能夠上學,許多失業家庭的生活尚待改善,許多受災地區的人還吃不飽,穿不暖。

據許多報紙雜誌介紹,即使是富裕的西方國家,也是很注重節儉的,他們大都是富日子窮過,而我們呢,比起人家的富裕程度來,人均收入尚不值一提,卻學會了窮日子富過。

我們現在還小,還沒有能力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但勤儉節約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節儉下的東西其實也起到為國家積累財富的作用啊。那么,就讓節儉從我開始吧:從我開始不浪費一張稿紙,不浪費一滴水,不盲目花費一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