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嶺遊覽感悟:遠古的呼喚

涉足考古領域對於我這個門外漢而言,純屬誤打誤撞。仲夏的某天,我正慵懶地躺在沙發上看新上映的電視劇《白鹿原》,忽然收到蔣主席發來的一條信息,說是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擬向全省徵集“炎帝神農與耕讀文化”的論文,當時我在電視機前正好看到電視劇的主人公白嘉軒帶著他的族人在祠堂里誦讀鄉約。這是他們俗成的耕讀禮儀,在劇中出現了好多次。可見“白鹿原”人是把耕讀文化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的。

蔣主席發來的這個信息正好與這個話題搭上了界,於是,我關掉了電視機,打開了電腦。《白鹿原》這部小說我看了好幾遍,我對陳忠實先生描寫的陝北風情佩服的五體投地,它的很多東西與我們有相通之處,比如祭祀、比如敬神、比如耕讀,這是過去的地主階層必修的課程,它應證了“文化不分地界”這句老話。於是我在電腦上寫下了“從《白鹿原》看中國農耕文化的精髓”。

就這樣我走進了屈家嶺,聆聽了那聲來自遠古的呼喚。老實講,我當時憑著那股激情,洋洋灑灑寫了6000多字所謂的論文,心裡一點底氣都沒有,因為我雖然被人稱為“文化人”,卻對文化一知半解,對於文化論文之類的東西幾乎從未寫過。可是歪打正著,八月底卻接到市炎黃研究會打來的電話,說是我的論文己入選,並通知我去位於荊門的屈家嶺去開學術研討會。

我很惶恐,一是我確實對這些研究是門外漢,怕在會上讓我發言,面對那么多的專家教授說穿了挺難堪。二是我一向自由散漫,跟一幫子老學究們坐在一起,沒完沒了去討論、去研究,我是耐不信性子的。但是屈家嶺這個地兒是史前文化的發源地,我早就聽說過,也早想去看看,只是一直沒能找到機會,這回有這等好事放棄了真是可惜。只有硬著頭皮踩著時間點趕了過去。

好在那些個專家、教授們都很和氣,他們或許知道我是個“濫竽充數”者,並沒有為難我,研討會也並不我想像地那樣了無生氣,因為時間關係,發言也是事先按地域分配好了的。我終於松下一口氣。但人坐在那裡,心卻想著屈家嶺,就盼著會議早點結束。想著那片洪荒之地,會是怎樣地驚心動魄。史前最燦爛的一頁怎會沒落在這片江漢平原,它究竟有怎樣的魅力?

莊嚴的時刻終於來到了,會期進行到第二天下午,主持人宣布第二天參觀屈家嶺古文化遺址。可是天不作美,一路下著灑灑瀝瀝的小雨,江漢平原的黃土染滿了我們的褲腿,幾個來自武大或華師大的美女研究生,她們的高跟鞋總是陷在深泥里,也許她們和我一樣對這片土地充滿著好奇心,絲毫沒有怨聲載道,卻在風雨中忙著合影。遠古文化的魅力真箇不可小視。它可讓人忽略很多不適。

屈家嶺遺址位於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廢墟的遺址,該遺址是一處以黑陶為主的文化遺存,具有許多獨有的特徵,故定名為"屈家嶺文化",其年代距今約5000-4620xx年,是更早期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繼承者。經過發掘的屈家嶺文化遺址有京山屈家嶺遺址、荊州陰湘城遺址、石首走馬嶺遺址、鍾祥六合遺址、天門鄧家灣、譚家嶺和肖家屋脊遺址等。

我一邊隨著大部隊走,一路仔細聆聽專家們的講述:“屈家嶺遺址發現於1954年,1955年及1957年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隊兩次發掘,出土大量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蛋殼陶器、彩繪陶器和彩繪紡綸,說明新石器時代江漢平原地區已具有較高水平的燒陶技術和紡織手工業……”我們在長達幾里路的發掘現場依稀能感受當年發掘的恢弘場景。

屈家嶺遺址出土文物中以彩陶紡輪、彩繪黑陶和蛋殼彩陶最具特色。陶製的鼎、豆、碗等器皿均為雙弧形折壁,也具有獨特的風格。這種性質的文化分布在湖北境內的江漢平原、西北山地和河南省的南部與湖北相鄰的地帶,分布較廣,文化面貌具有極為濃厚的地方色彩。該遺址中所保留的大量生產工具和粳稻穀殼表明,"屈家嶺人"的社會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飼養、漁獵、紡織等業。

屈家嶺遺址出土陶器的品種豐富,圖案美觀。色彩鮮艷的彩陶器、陶質禽鳥模型及玉飾品,反映出當時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農業的進步和象徵父權崇拜的"陶祖"的出現,說明其社會的發展已進入父系氏族的社會階段。這讓我想起炎帝神農,想起他的“制陶為器”,想起這次研討會的組織者是何等地用心良苦,想起做學術是不能閉門造車,更多的你得去感受,去發現。

我曾去過在隨州浙河的葉家山發掘現場。也去過西花園文化遺址,探訪過冷皮埡史前文化的足跡,聆聽過編鐘的千古絕響……每每總能感受到我們的先祖用智慧和心血為他的子民留下的曠世奇寶,雖經歲月的風霜己斑駁不堪,卻仍然淀放出霞光異彩。站在江漢平原那一望無際原野上,我忽然感受到自己的緲小,小得在歷史的長河中一如一粒塵沙,甚至連一粒塵沙都不如。

無情的歲月踏過幾千年,那一片遺蹟呈現在我們面前仍是那樣的壯觀,那些坑道、那些壇坯、那些窯址仿佛在向我們講述那些輝煌,讓我們再一次聆聽到那聲遠古的呼喚……值得慶幸的是,當地政府為了更好地保護這片遺址,再現我們的祖先豐功偉績,他們在原址上打造了一個新型的屈陶企業,集陶藝術品開發,展示、觀光、研製、交流為一體。以此來告慰先祖的英靈!

【本文作者:任儒舉(微信公眾號:隨州文藝)】

本文為原創文章,著作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