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開學第一課觀後感4篇

20xx年秋季開學第一課

20xx年秋季開學第一課觀後感1

最近看完了電影《先輩的旗幟》,為其中感人至深的情節所打動,所感染。硫磺島一役,多少美國青年血灑疆場,馬革裹屍。其最著名的,就是那張六個海軍陸戰隊士兵共同插下一面星條旗旗的照片,然而,誰還知道,在照片背後,還有另外的故事。 艾利這個角色,深刻度的反映了人性。

在戰場上,初期的他,對死亡充滿了恐懼,拚命地躲子彈,甚至在同伴都盡力向前沖的時候,他在散兵坑中抱頭蜷縮。當自己因為一張照片被冠以英雄的稱號時,他內心充滿了矛盾,他希望能夠為美國政府籌集資金,打贏戰爭,但卻對別人稱自己為英雄感到深深的內疚,他覺得對不住自己的同伴,自己在戰場上不是一個英雄,僅僅因為用鋼管插了一面旗子,就被冠以英雄的稱號,他想到漢克,想到麥克,他們為了祖國浴血奮戰,血灑疆場,卻不為世人所知,他矛盾,他強烈地想回到他戰友的中間,去做一名真正的士兵。 大夫,無可置疑,是一名優秀的醫護兵,在戰場上盡一切的可能挽救隊友的生命,富蘭克林、漢克、麥克。

雷尼,幫助政府四處巡講,成為了英雄的代表。 戰後,戰爭給老兵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創傷,雷尼一生都不願意再提起那段歲月,那裡是他內心塵封已久的角落,是最軟弱的傷疤。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戰爭,給人類帶來的不僅是物質的損失,還有精神的災難,這種影響,足以使一代人的心裡蒙上陰影。 在影片中,我們還看到了種族歧視的影響,比如酒吧不接待英雄艾利.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能去看完這部電影。

20xx年秋季開學第一課觀後感2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舉世聞名的長征。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縱橫11個省,長驅二萬五千里,排除萬難,勝利到達陝北。

時光飛逝,如今長征的勝利已經80周年了,在80周年前,那一支英勇的隊伍在革命史上寫上了光榮的一筆。它好似一副畫卷畫著氣壯山河的英雄畫面:在冰天雪地里,風似刀般割在英雄們的臉上,但他們卻宛如一條巨龍,蠕動著、蜿蜒著它龐大的身軀,穿越著那二萬五千里的路程。夜晚,伸手不見五指。草地上坑坑窪窪,沼澤連片,沒有道路,沒有人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泥潭。

長征中的艱險是我們在平和年代所不能想像的,英雄們頑強不屈,抵禦自然災害,長途漫漫和糧食短缺問題。前輩們穿著草鞋在雪地、在沼澤中一步步艱難地走來,走向了光明和勝利。我們要把他們身上堅持不懈地優良美德傳承下去。當我們碰到困難的時候,應該想想這些在長征中的英雄是怎樣克服困難,他們在那么艱難的時候都能挺過來了,我們這些小困難為什麼就不能解決呢?

現在的學生認為中國的經濟已經很發達了,所以在吃飯的時候,覺得這個菜不符合口味就不吃了,扔掉了。這是多么不應該的阿!有句名言佳句說過:“誰只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或許這個還不夠,那我們應該會想到在紅軍長征的時候,那些英雄們在面對糧食短缺的時候,竟然還用草皮,樹皮來做糧食填飽肚子,而現在我們有足夠的糧食卻不好好珍惜。我們應該好好像那些紅軍叔叔們學習啊!

但在社會上也有像紅軍叔叔面對困難從不喊苦的人。就像造隧道的工人們,他們在一個溫度達到40度以上的空間裡面工作,而且在炎熱的夏天,外面的溫度已經夠高的了,可以想像他們裡面的溫度會讓人受不了。甚至有時他們在切割金屬的時候與火接觸,更是火上澆油。當他們的頭上冒出如豆粒般的汗珠時,他們卻從不喊苦,他們為了自己的事業和那份準備為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的心,即使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還堅持著自己的崗位,他們是偉大的,是無私的。

最近國家正在大力推進各項創新,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人民民眾的事業,也只有人民民眾的廣泛參與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就不折不扣地走民眾路線,真正做到 “執政為民”。尊重民眾的首創精神,將人民民眾中蘊藏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保護好、發揮好。國家領導人也繼承了長征奮鬥的精神,為我國人民考慮周到,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黨領導和團結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強大精神動力。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才能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正是共產黨人崇高的追求和強大的精神支柱。

我們進行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新的長征。走在新長征路上,我們應繼承和發揚當年紅軍長征的精神,把長征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變成推動我們前進的巨大力量。紅軍長征的路是艱苦的、漫長的;新長征的路會更艱苦、更漫長。因此,我們回憶長征、紀念長征,就是要更好地繼承和弘揚紅軍長征精神,把紅軍長征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一代一代傳下去,萬眾一心、艱苦奮鬥,爭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長征”的勝利。

兩萬五千里長征,不管時間流逝的多長,我們都會時刻緊記在心,將紅軍長征的優良美德傳承下去。

20xx年秋季開學第一課觀後感3

《我的長征》是一部主鏇律電影,影片通過長征親歷者王瑞老人的回憶,講述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翻雪山、過草地、解救貧苦百姓、飛奪盧定橋等一系列英勇事跡。

影片中的一幕幕場景使我記憶深刻,遵義會議後,正是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紅軍才能擺脫敵人的一次次圍剿,紅軍知道了自己往哪裡走——向勝利的方向走;瑞娃子和他的姐姐通過以誠待人的我軍民族政策取得了彝族同胞的信任。而為了能夠搶渡瀘定橋,紅軍戰士不畏艱辛,日以繼夜趕赴目的地,紅軍組織的突擊隊,攀著鐵索橋,冒著對面橋頭堡敵人的槍林彈雨,匍匐前進,勇敢頑強的向前沖,最後勇士們衝破了敵人在橋頭堡的火牆,為他們身後千萬個紅軍戰士順利通過瀘定橋鋪平了道路。一個個赤血男兒懷著革命的激情和對革命勝利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難使國家轉危為安。敵人的槍炮是猛烈的,卻始終打不倒戰士們勇敢的心,自然條件是惡劣的,但依然撼不動他們對革命勝利的憧憬。為了革命,他們甘願獻身,為了新中國,他們不懼死亡,他們用熱情和鮮血締造了中國革命的輝煌明天。

沒有氣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長征的勝利是不可想像的。紅軍指戰員在長征途中表現出了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表現出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無產階級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這些構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支柱,偉大的精神推動著偉大的事業不斷邁向新的征程。

早在建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告誡我們:“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落後,這就決定了我們還要有一個艱苦奮鬥的過程。”那種認為現在物質條件改善了、不再需要艱苦奮鬥的想法,是完全不對的。現在我們處在和平環境之中,主要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我們今日為之奮鬥的建設事業,是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革命事業的繼續。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不斷地發揚長征精神,發揚黨的艱苦奮鬥的傳統。

當前,再也不需要我們去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但是,在和平的建設年代,特別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期,我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正在為把祖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實現這個宏偉目標,任重而道遠。這是新的偉大長征。

歷史的紅色旅程結束了,未來的紅色旅程卻剛剛開始,革命先烈用血肉和氣魄豎起了一座萬世矚目的豐碑,英雄們的鬥爭精神也將靠我們這些後世子孫去延伸,我們只有從發奮學習,做一個正直、勤勉的人,才能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

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偉大的長征精神,我們不能忘記這種精神,要時刻牢記這種精神,更要繼承偉大的長征精神並將其發揚光大!我們要將長征精神作為我們的精神支柱,取得我們個人的長征的勝利,取得一個又一個新的征程的勝利!

20xx年秋季開學第一課觀後感4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榆次戰鬥,攻占七百多座縣城,還犧牲了十幾萬人才到達目的地的。

紅軍的英勇無畏是我們所要學習的。我眼中的長征不僅是一項了不起的奇蹟,更詮釋著紅軍們對我們祖國深深的熱愛和尊重。我眼中的長征更不僅僅是它的外表,還展現了它的內在。用毛主席的話來說就是:“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

長征因五次反“圍剿”失敗而進行的,也是迫不得已的,但正是這個舉動,才保存了紅軍的實力,為以後的革命事業積蓄了力量,同時鍛鍊了部隊的戰鬥力,培養了紅軍艱苦奮鬥的品質。在所到之處,革命思想得到了宣傳,為紅軍和革命贏得了人民民眾的支持。

紅軍在長征期間同甘共苦、同舟共濟,所謂“同吃一鍋飯,同睡一張床”啊!

我特別喜歡《七律長征》里的一句話: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我認為這就是我眼中的長征,紅軍不怕,不畏懼,他們哪怕犧牲,也要為中國革命事業發展創造條件;還要為中國選擇一條正確的路線,為了祖國,他們拼了,我打心底佩服他們。

長征,紅軍,一個奇蹟,一個奇蹟創造者,你們結合起來,就是幾個世紀都無法打敗的雄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