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臘八節的作文怎么寫

篇一:

我的家鄉,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就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煮成的甜味或鹹味粥。而我們家鄉的人卻喜歡吃鹹味臘八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餵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據老人們講,原來我們這個地區的棗樹原都不結果,人們都不願意種棗樹。棗神見人們都不尊敬她,便變成一個老太婆來到人間。她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畫了一片果園,滿園棗樹,紅棗滿枝。人們摘下一嘗,又酸又甜,好吃極了,就紛紛跑到管理棗樹的老太婆那裡討教。老太婆告訴大家,只要每年臘月初八給棗樹餵頓米飯,棗樹就會結果。人們按照她說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樹上都結出了紅棗。這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其實這裡面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於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癒合的土辦法罷了。

直到現在,家鄉的有些地方還保留有臘月初八讓棗樹吃米飯的風俗。當地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臘八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乾連蛋。”“乾連蛋”,是家鄉的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纍纍,果稠個大。

篇二:

大凡北方人都愛喝粥,炒上三兩個菜,熬上一鍋粥,再吃些鏝頭、花捲、大餅之類的主食,這樣的一頓飯,對剛從外面出差的人來說,最是能找到家的感覺。

說到粥,便不能不提藥粥。春夏秋冬,季節變幻,人的身體也會隨著天氣變化而有所不適,你盡可隨著時光流轉去吃各種時令粥。

春季陽氣生髮,萬物萌生,你可以今天吃紅棗粥,明天吃首烏粥,後天吃山藥粥,再後天吃蘿蔔粳米粥,只要你不嫌麻煩;炎炎夏日,暑熱悶濕,用梨、冬瓜、絲瓜、西瓜皮、薏苡仁等做粥,自會讓你食慾大增,暑氣盡消;秋季燥邪侵襲,在煮粥時,適當加入梨、蘿蔔、粟子、芝麻等藥食,起到和胃健脾、潤肺生津、養陰清燥之功效;冬季么,還有點遠呢,你先備下些枸杞、龍眼、胡桃便是了。

當然,吃粥還是不加帶味的中藥為妙,假如天天吃飯如吃藥,還不如等病了將罪集中起來受幾天,好在上面提到的入粥皆好吃,你盡可敞開胃吃。

鮮花也可入粥。南方多梅花,不妨將梅花花瓣與粳米同煮,保你神清氣爽;三月桃花爛漫,五月月季吐香,六月百合盛開,七月荷花亭亭,九月菊花清麗,當是入食的好時節,或曬乾研末,或切開成條,加蜂蜜或白糖與米同煮,那味道,嬉,不說了。一年吃下來,四大美女看見你也要學阿拉伯女子,拿塊布遮面了。

有專門賣粥的,名曰粥屋。簡單幹淨,種類達十多種。放著音樂,一碗粥,一份小鹹菜,經濟又爽口。

以前天天盼著臘八。上大學時一到那天如果不早起,便吃不上飯。如果趕巧在家,母親會早早起來熬,那香味,讓貪睡的我會一咕嚕爬起來。現在為人母了,雖常有早上來不及做,去外面吃的舉動,但到那天,可是一定要早起做臘八粥的。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釋迦牟尼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呵,吃了這么多年的臘八粥,管它保佑不保佑,反正臘八吃粥的習慣是改不掉的。

昨晚睡前本是想著泡上豆子的,睡到早上5點半,忽然醒來想起忘泡了,趕緊起來洗豆下鍋,又眯了會,然後洗漱,炒菜。

我這一鍋粥,放了小米、大米、薏米、綠豆、蓮子、紅棗、麥仁、花生仁、黑豆、姜豆等十來種,還沒打開鍋,那香味已經溢滿了我的小屋。

清晨,因了這粥香而愈發迷人了。

篇三: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每當到了臘八節,我的心情也跟著舒爽起來,嘴裡自然而然地哼起這通俗易懂又好聽的童謠。

媽媽聽了,便神秘地對我說:“你總哼唱臘八粥,想不想親自動手做一次啊?”“好啊!好啊!”我開心地跳起來。

我和媽媽從網上查到,臘八粥是由紅棗、蓮子、紅豆、花生、黑豆、麥仁、百合、糯米、香米等材料製成。接下來就去購買材料,我和媽媽去了超市,經驗不足的我把豆子、花生、香米們各抓了一把放進袋子,媽媽趕緊阻止了我的手,並對我說:“豆子要挑沒有蟲眼的,米要顆粒飽滿的。”我又把那些豆子,花生分類放回去,然後又按媽媽的要求一粒一粒精心挑選。回到家,媽媽先泡好紅、綠豆和蓮子,然後去淘糯米。紅豆和綠豆像是一對好兄妹,一起遨遊在海洋里。過了一會後,媽媽叫我把材料洗乾淨然後放到電飯煲里,再放上清水。我問:“媽媽,不放糖?”媽媽把電飯煲插好,對我說:“先放糖會粘鍋,所以等煮好以後再放。”

臘八粥要煮一個小時,在這期間要不定期地查看和翻攪,才能保證臘八粥不粘鍋。一個小時之後,媽媽揭開鍋,放進了糖,我再旁邊看了一眼,原來粒粒分明的材料都變成糊糊的棕紅色,跟我以前吃的紅豆湯的顏色很像,看起來十分好吃,飄出的香味引得我想大快朵頤一番,可媽媽說放完糖還得攪拌煮一會,然後蓋上電飯煲,烹煮5分鐘。我在一旁看著電飯煲中的一縷縷香氣飄出來,鑽進我的鼻子,又從嘴巴出來。5分鐘終於過去了,我覺得這5分鐘比一小時還要長。

媽媽將插頭拔掉,用勺子盛了一碗臘八粥給我,咦?怎么那么稀啊!原來沒有經驗的我和媽媽把水放多了,不過還好,冰糖放得多,味甜不膩人。

雖然自己做的臘八粥沒有街上買的好吃、好看,但是我覺得這個比街上買的更有意義、更營養、更衛生。喝著自己做的臘八粥,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濃厚的節日氣氛,還有中國傳統民俗那迷人的魅力。臘八粥中蘊含著祈求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喝著臘八粥,希望來年一定是個豐收年。

篇四:

今年臘八大雪紛飛,我們小記者的臘八活動推遲到臘月十八,瑟瑟寒風絲毫沒有減弱我們的熱情。

早上8:30我們準時在銅陵日報社集合,乘坐大巴前往老家酒業。一進大門,那撲鼻而來的酒香使人陶醉,講解員帶領我們來到了第一個地點———藏酒閣。這裡面儲存著上百個陶土罐,罐里裝滿了陳年老酒,酒罐上的文字介紹了這酒的製作方法及作用;接著我們來到了釀酒閣,一位伯伯向我們介紹了酒的原材料,讓我們知道了酒原來是由玉米、小麥、大米、糯米、紅高粱釀製而成。然後我跟著隊伍又來到了一個大禮堂,禮堂的中央站著一位頭髮花白的老爺爺,經過主持人的一番介紹,原來他就是要為我們講解臘八節傳統民俗文化的俞老師,他告訴了我們臘八節有兩大習俗,一是要喝臘八粥,二是要吃臘八蒜。臘八粥主要是由四大食材做成,第一種食材就是米類,象徵著人類的健康;第二種食材就是豆類,象徵著人類的幸福生活;第三種食材就是乾果類,象徵著人類的平安;第四種食材是藥材類,象徵著祝福。而臘八蒜的製作方法是用醋泡製,直到蒜變成綠色。為何要吃臘八蒜?主要是因為過去的人們希望在新的一年裡生活都是平平安安、一帆風順,不希望自己有任何債務。最後老師還教了我們一首臘月歌呢,我來給大家念一下:臘月二十三,炒米糖瓜粘;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臘月二十六,上街去割肉;臘月二十七,磨刀殺公雞;臘月二十八,黃盆里而把面發;臘月二十九,鍋台前面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最後,我們又來到了一個大食堂,還沒坐下,一股淡淡的清香就刺激著我們的味蕾,我想那一定是臘八粥,果不其然,工作人員馬上就給我們端來了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大家迫不及待地品嘗起來,年味兒正在每個人的心裡悄悄醞釀……

傳統民俗文化如同封存在這陶土罐里的陳年老酒,它們特有的醇香讓我久久回味,真希望下次我還能多參加這種有意義的活動。

篇五: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間已至歲末。我的記憶深處又響起了小時候外婆常常教我唱的那首童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這些年一到臘八,我就會想起外婆煮的臘八粥。臘八節的前一天晚上,外婆就會準備好食材,有鮮紅的大棗、乳白色的蓮子、黑中帶紫的黑米等。臘八一早,外婆架起一口大鍋,燒開水後先放入難煮的雜糧,就這樣一直熬呀熬,熬到雜糧們開了花,咧開嘴笑了,再加入其他易爛的食材,繼續用文火慢煮。為了防止糊鍋,外婆會不時地打開鍋蓋,用勺攪拌幾下。這期間我會一個勁地問:“外婆,臘八粥好了沒?”外婆看著垂涎欲滴的我,總會慈祥地笑著,點著我的鼻尖說:“快了,小饞貓。”

粥終於煮好了,一揭開鍋蓋,香氣四溢。外婆盛出一碗臘八粥,加上少許白糖,小心翼翼地端給我,碗中的粥那是五顏六色,紅中透著白,白里夾著黃,顆粒晶瑩,我迫不及待地嘗上一口,真是香甜軟滑,那種甘甜的滋味從舌尖一直流淌到我的胃裡,也流入了我的心田。外婆總會一邊叮囑我小心燙,一邊和我說著臘八節的來歷和她小時候過的那些苦日子……讓我知道了一粥一飯來之不易,讓我了解了臘八節傳統的民俗,讓我懂得了人要學會感恩!

可是如今的外婆遠在北京,我很想念她,甚是懷念外婆煮的臘八粥,那種香甜的滋味讓我難以忘懷,那是幸福的味道,是外婆濃濃的愛。

外婆,明年臘八,我多想能再喝一碗您熬的臘八粥,外婆,我想您了!

篇六:

相傳“臘八節”起源於遠古時的“臘祭”,傳說每年臘日,古人要舉行祭祖,祭諸神活動。另據宗教界所傳,農曆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稱為“成道節”。自周代將農曆十二月定為臘月,南北朝時此月要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以祈求五穀豐登,吉祥平安。據說“臘祭”有八種神,於是便將初八確定為固定祭日,後來相沿成俗。

有關“臘八粥”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也演繹出許多有趣的典故。據傳為了感念佛祖臘月初八成道之日,各寺院僧侶在這一天集會紀念、誦經演法。並把從八方化緣來的米、麥、豆、谷雜糧,及採集的棗、栗、核桃等乾果匯集在一起,用大鍋熬成粥做供品,祭祀佛祖,然後眾僧共享修道成果。遇有進香者,寺院以粥施捨。後來此舉逐漸成為善事,被流傳至今。

隨著佛教的不斷傳播,這種活動由寺院傳到世俗民間,熬“臘八粥”漸漸演變成民俗習慣。到了宋代,“臘八粥”廣泛盛行。不論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在此日熬粥祭佛敬祖,併合家團聚共用,或饋贈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平安。“臘八節”不僅成為民間重要傳統節日,喝“臘八粥”民俗也被世代相傳下來。

篇七:

去年農曆初八,早上,奶奶端來一碗類似臘八粥的東西,要我猜是什麼?我一嘗就知道是臘八粥,於是,我對奶奶說:‘‘這是臘八粥。’’

我一看碗裡有黑米、綠豆、桂圓、蓮子等,香甜而美味。

就在這時媽媽走了過來,坐在我旁邊給我講臘八粥的故事:在朱元璋小的時候他到別人家裡去偷東西吃,結果,被人抓住了,關在一間破屋子裡。他餓了就找東西吃,發現老鼠洞裡有玉米、黃豆、綠豆等東西。他就洗乾淨了,熬成粥吃,他覺得很美味。最後,朱元璋當了皇帝,就給這種粥賜名‘臘八粥’。’’

我聽了不禁佩服起媽媽的學識來。

去年的臘八節與往年的不一樣,因為我不僅嘗到了美味的臘八粥,還聽到了故事,學到了不少知識。

篇八:

你們誰知道臘八粥是用什麼組成的嗎?我知道,是用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棗等煮製的,有的還加進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白糖、紅糖、葡萄等作點綴,使臘八粥更精細可口。

我還知道關於臘八節的傳說:佛祖迦牟尼原來是印度的一個王子,他後來出家修道。一次他來到一條河邊,因飢餓勞累昏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用五穀雜糧和野果熬成粥,一口口餵他。釋迦牟尼得救後,覺得這粥十分香甜可口。他在河裡洗了個澡,然後坐在菩提樹下修行,在農曆臘月初八這天得道成佛後,佛教徒們把這一天叫做“成行節”。

每年的這一天,寺廟僧侶就舉行誦經活動,並仿效牧羊女用五穀和果子煮粥敬佛。這個習俗慢慢傳到民間,就成了臘八節,把這一天煮的粥叫做臘八粥。關於臘八節的來歷,我省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個叫臘八的人,他自幼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習慣。後來他成家娶了媳婦,這媳婦和臘八一樣好吃懶做。臘八的父母去世時,教育他們要勤勞勞動,勤儉度日。可是他們沒聽父母的話,還是不餵雞,不種田。這樣坐吃山空,沒多久,就把父母留下來的糧食吃光了。到了臘月初八這天,鍋里沒米,灶下無柴,臘兩口兒只好把囤底掃了掃。湊了一些雜七雜八的糧食,煮了一鍋粥。在這寒冬臘月,他們後悔沒聽父母的話。為了記取臘八的教訓,以後人們每逢這天就煮雜糧粥,以勉自己勤勞簡樸過日子。現在,河北民間仍然保留這一節日風俗。人們吃臘八粥,不再是供佛,而成了個單純的節日風俗。

篇九:

每逢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要向文武大臣賜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要向文武大臣賜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還是佛教的盛大節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煮粥供佛。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還可以增福增壽。所以人們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很多,其中以北京的最為講究,粥里有紅棗、蓮子……總計不下二十種。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在半夜時分開始煮,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你想,這樣複雜能不好喝嗎?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各種花樣,再放在鍋中煮。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

一碗粥有這么多知識,中國真不愧是文明大國啊!我真自豪自己是中國人!

篇十:

今天是臘八節了,每年的這一天我都過得很快樂。

先問問好朋友們和八寶粥了么?很香吧?呵呵。誰沒喝我請你喝喔~家裡今天煮了一大鍋呢!

早上我們和爸爸媽媽出去玩了,做了好長時間的車,有點不適應,(我們本來就有點暈車呢,哎!)一到家就躺到了床上。因為在早上出去玩之前,媽媽就買好了做八寶粥的材料了,提前先泡在了水裡,媽媽說這樣煮的快。所以,中午一到家,就可以煮上喝了。

臘八節吃的就是豐富!還有我最喜歡吃的紅燒肉呢~孩子們一般都喜歡吃肉吧!爸爸媽媽可不要說他們喔,因為都在長身體,吃的好是關鍵呢!

因為作業在昨天就寫完了,今天就只背背書就行了。我費了好長時間才把英語的10篇口語作文背下來,也不需要死記,只是為下星期三的英語口語考試做準備,沒次我們都是滿分,這次也要加油喔!

臘八這一天過得真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