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失街亭的歷史故事

人物簡介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描寫馬謖歷史故事具體內容請看下文。

馬謖失街亭

馬謖是諸葛亮身邊的紅人,他也是“紙上談兵”、“言過其實”的代言人,馬謖其人“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見《三國志。蜀書。馬謖傳》)馬謖在軍事上是很有見地的,只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次失敗就毀了自己的一生,這是諸葛亮的無奈,更是馬謖的悲劇。

馬氏五常 白眉最良

馬謖一家五個兄弟,個個都是才華橫溢之人,為此揚名鄉里,馬謖的哥哥馬良,字季常,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稱白眉馬良,襄陽宜城人,馬謖之兄,三國時期蜀漢官員。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華名氣,而馬良又在五人中最為出色,因此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讚譽。建安十四年,劉備擔任荊州牧,徵召馬良為州從事。馬良與諸葛亮關係友善,曾奉命出使東吳,受到孫權恭敬的接待。章武元年,劉備建立起了自己的蜀漢政權,馬良就跟隨劉備做事,第二年,劉備讓馬良去招納安撫蠻夷部落,在馬良的遊說下,各部落表示願意回響劉備的號召,不幸的是,這一年,馬良在夷陵之戰中兵敗遇害身亡。子承父業,劉備封馬良的兒子馬秉為騎都尉。

哥哥馬良是個難得的人才,馬謖作為其弟,才華雖然不及哥哥,但是也是個人才。馬謖和馬良曾同為荊州從事,劉備入川時,馬謖跟隨大軍同行,因為其擅長謀略,而深得諸葛亮的賞識。諸葛亮十分敬重他,行軍打仗,二人常常促膝常談,徹夜謀劃。被諸葛亮稱為“曠世奇才”,漢高祖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人各有其才,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方面,馬謖是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謀士。天下人很少有人能夠在運籌帷幄和能戰善戰之間平衡,當馬謖在這兩者之間無法平衡的時候,街亭失守就成為了必然。

據史載:“馬謖自幼熟知兵法,才氣過人。”他的才華被諸葛亮所賞識,並且諸葛亮很相信馬謖,他經常要詢問馬謖對一件事的看法,徵求馬謖的意見和建議,綜合考量,而他們的主公劉備,一直對馬謖的才能有所質疑,就算是在臨死之前也不忘交代諸葛亮,這人不靠譜,要看緊點馬謖,不要讓他亂來。此話一說出後,諸葛亮也就算聽了,不過,他依然相信馬謖,為什麼劉備如此交代,諸葛亮還不聽取劉備的勸告?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馬謖的確如他所說的,是個人才。

眾所周知,馬謖自從與哥哥馬良一同為蜀漢政權賣命,馬謖為諸葛亮做過很多事情,是諸葛亮的高級參謀,也是蜀漢政權的智囊團成員之一,他曾經跟隨諸葛亮率軍討伐雍闓,針對南人難以馴服的特點,馬謖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攻心策略。短時間內難以收服南人,只有收取其心才能使南人真正歸順於你。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意見,不久,諸葛亮斬殺雍闓,並且他赦免了孟獲,這一策略被諸葛亮實施為“七擒孟獲”,從而保證了南方邊境的安寧。針對蜀國“兵馬疲蔽”,民怨沸騰,馬謖適時提出“只宜存恤,不宜遠征”的休養策略。北伐前夕,依靠馬謖的計謀,諸葛亮成功地離間魏國曹睿、司馬懿君臣,為北伐奠定了勝利基礎,才使得諸葛亮敗夏侯,收姜維,破羌兵,滅王郎,緊接著連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曹魏舉國震驚。看他獻平南之策時,可以發現他對戰爭的驚人洞察力;看他獻反司馬懿和曹睿之計,又看出他算計之工巧。而敗後,馬謖知罪伏法,絲毫不強調客觀原因來替自己洗罪,也沒有利用與孔明私交甚厚來循私,堂堂正正地受刑,沒有一絲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