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童年》有感

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童年》。讀了後,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想了很多很多。

作者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阿廖沙在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了外祖父家,在那裡,外祖父的殘暴,舅舅們的無情,繼父的惡毒……都對阿廖沙的心靈帶來了嚴重的傷害,最終在阿廖沙十一歲那年,母親去世了,外祖父也破產了,他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阿廖沙的童年是痛苦的,更是悲慘的。他的童年沒有一絲的陽光,有的儘是黑暗、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的勾心鬥角;親戚們為了爭奪財產常常爭吵、鬥毆……雖然他生活在瀰漫著仇恨、令人窒息、充斥著野蠻的外祖父家中,又經歷了一段陰暗的歲月,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墮落,反而在勤勞、堅強的外祖母的教育下,在正直、善良、平凡的人們的關愛下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的少年。

與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顯然是幸福的、是金色的。在家裡,我們有爸爸媽媽的疼愛,不愁吃不愁穿,總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偶爾才幫父母做做家務,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挨打、受欺辱。在學校,老師教我們知識,還能與同學們盡情地玩耍、交流,還能得到老師的關愛。僅僅這些小事,都看出我們比阿廖沙幸福很多了。更不用談十一歲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這些大事了。

我希望人們讀了這本書,不再奢侈,不要遇到困難就想到要逃避、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靠我們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