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濱孫漂流記》有感

他,是一個被人們廣為傳頌的傳奇人物;他,是一個屹立於世界文學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他就是魯濱孫,一個由英國作家笛福寫出來的大名鼎鼎的人物!自從我在課本上學習這篇著作後,就對魯濱孫機智堅強,不畏艱險的精神所敬佩。

故事主要講述了魯濱孫為了追求夢想,決定要揚帆遠航。他在一次海難中,倖存被巨浪衝到了一個荒島上。儘管那是一個沒有任何生存工具的地方,但他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了這一切,依靠他的智慧與堅強,做帳篷、圍籬笆、制器具、種莊稼、養牲畜,一個人在荒島上創造了奇蹟。後來,魯濱遜在危難中挽救了一個善良的野人,從此,他就有了一個伴。最後,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他算了一下,竟然在孤島上生存了二十八年。

魯濱孫為什麼有這樣的力量?我想了很久,在文中魯濱孫寫出的列表里發現,他在困難面前,持有樂觀態度,能戰勝自我,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當漂流到荒島後,他對自己的不幸遭遇,有積極的人生態度,並沒有失去活下去的勇氣,並不向死神認輸,這一點與湯姆在山洞迷路一樣。他列出的表幸與不幸,好處和壞處,以此來安慰自己的孤獨,來激發自己戰勝困難的“動力”。

《魯濱孫漂流記》使我讀到的見解是,人生不可能順順利利,一帆風順,它總是會難為你,一波三折。當我們遇上不利環境時候,就得學會面對現實,在絕望中找到希望,知足安命,增強與困難做鬥爭的決心與信心。正如魯濱孫所說的那樣:“我已學會多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光明面,少看看生活中的黑暗面;多想想自己所得到的享受,少想想所缺乏的東西。這種態度使我內心感到由衷安慰!”

這也不禁讓我想起了我的一個例子。記得有一天,爸爸媽媽都因加班,要暫時晚回來一會兒,家裡只有我一個人在寫作業。到了中午,我熟悉的開門聲始終沒有傳入我的耳朵中,我有些心急如焚,心想:“怎么辦呀,我一點也不會做飯,難道就這樣餓著肚子?”唉,之前爸爸媽媽視我為掌上明珠,不要說做飯了,連小小的掃地也不讓我做,天天總是說:“孩子啊,你讀好書就行了,其他的就等爸爸媽媽做就是了。”沒辦法,我不會做飯,只好餓著肚子了。晚上,媽媽下班回來了,看我一臉蒼白的樣子,急忙問我怎么回事,我如實回答了。現在看來,如果我在當時的逆境中,像魯濱孫一樣,在絕望中找到希望自己學著做飯,總比餓著肚子強吧!

這本小說不僅有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情節,還蘊含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無窮、終生難忘。使我永遠也忘不了魯濱孫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幹、積極樂觀的精神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