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

《三國演義》這本鴻篇巨著,我在學習之餘用了兩個多月才讀完,但是收益匪淺,不但了解了歷史,收穫了樂趣,還領悟了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

《三國演義》這本書講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魏、蜀、吳三分天下,最終三國歸晉的歷史,在這一個世紀的亂世中,英雄豪傑輩出,發生了許多流傳至今的著名典故。之所以稱此書為小說,而不是“通史”,是因為書中把許多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進行了修改和藝術加工,蘊含了作者的感情,體現了人物的鮮明特點,讀來更吸引人心。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他在寫作方面的整體把握能力特別值得我學習。他一方面把宏大的歷史故事寫得波瀾壯闊,另一方面又把人物的外表、語言等細節描寫得絲絲入扣,體現出不同人物的個性特點,讓這些歷史人物躍然於紙上,成為了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經典形象,如關羽的忠義、張飛的暴烈、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劉備的仁義等。在細節之外,如果有仔細對比三國歷史,相信大家都會感受到作者羅貫中所秉持的兩個觀點,一是反對農民起義,他認為黃巾軍起義就是暴民亂世;二是他明顯偏愛“漢室正統”劉備和他建立的蜀國。因此,我發現羅貫中是一個比較注重忠君和仁義的人,痛恨那些奸臣或是造反的人,相比《水滸》的作者施耐庵,對農民起義的觀點完全不同。這就所謂“作品一定蘊含著作者的某些觀點和情感”吧!

通讀全書,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孔明三氣諸葛亮”這段故事了。諸葛亮三次鬥智都打敗了周瑜,周瑜因為自己的“小雞肚腸”,竟然被活活氣死。在佩服諸葛亮智慧的同時,我真替周瑜感到惋惜,如果他能夠大度一點,也不會落得如此結局,從而浪費了自己的大好才華。從“關羽敗走麥城源於自己的驕傲”;“張飛死於部下之手源於自己的暴烈脾氣”;“劉備為報兄弟之仇被火燒連營、死於白帝城也是源於自己的仁義”,由此我體會到不同人的不同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或是前程。

兩年前,我是通過收聽評書初次接觸《三國演義》,回憶起來當時只是了解了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只記得爸爸說,《三國演義》是一本值得讀一輩子的書,不同的人生階段讀這本書會有不同的領悟。我想的確如此,剛接觸這個故事時,只是被情節吸引,第二次讀此書,我就有了不一樣的領悟。歷史是我們現代社會很好的一個借鑑,因此我們要通過歷史看透現在這個社會,取古人之長,補己之短,或者以古人的教訓來告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