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

在網上我認真拜讀了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作為一個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學博士,他為了研究教學,走訪了全日本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和養護學校,他往返於無數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視窗邊,坐在一間間教室里,以他敏銳的目光,洞察著發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

在二十多年中,他走進了七千多間教室,始終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里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他把自己置身於教師與學校之中,與教師交流、探討,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校進行改革。在細細地品讀中,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認真紮實的研究態度,敬佩他持之以恆的敬業精神;敬佩他講究實效的教研作風。

這本書沒有大哲理,沒有大理論,書中用最樸實的語言,用最生動的案例闡述著“靜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內涵。所謂“靜悄悄的革命”,即是通過和事物對話、

語句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文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作為日本名牌大學教授的佐藤學先生一直在積極地推進這一“靜悄悄地革命”。因為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傾聽能力欠缺,我非常注意這方面經驗:這本書中首先從傾聽開始抓起文中的許多觀點令我感到耳一新,受益匪淺。

在教學中,老師們有沒有深刻思考教師是否能夠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是否能夠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言,在熱鬧的課堂中,學生是否真的明白了,還是只是敷衍。我們必須象佐藤學先生所說的“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就是要考慮教師、教材和學習環境的。

革命,看到這兩個字首先想到的是轟轟烈烈的運動,革命烈士的壯舉,可是這裡的革命卻是靜悄悄的,怎么回事呢?看過《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後細細想想,現在我們所進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這樣的靜悄悄的革命嗎,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場面,有的只是潤物細無聲的日常教學,而這些正是我們在這場革命中所要思考的問題。認真讀完書後,我不禁為日本教師們的敬業精神以及他們的研究鑽研精神所感動。在這本書中,佐藤學先生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學中的課程觀、教學觀、師生互動觀等;同時,作者也對在教學過程中以及對課程的認識中所顯現出來的問題做出了深刻的批判,並且,也為現代學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國小改革的實踐提出了許多實用而深刻的建議。我下面就其中的幾個問題寫一些自己的看法。

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組成,而在這四個要素中,我們以前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學生都要服從教師的安排,這是我們現在所擯棄的觀點,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這是好的改變,可是現在好像所有的活動都集中在學生身上,特彆強調學生的“自己解決”、“自己決定”等,這是與我們所推行的課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學先生所提出的“虛假的主體性”占據了我們的課堂,在課堂上,學生真的發揮出他們的主體性了嗎,教師可以通過什麼方法來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而為什麼會產生“主體性”神話這樣的現象呢,佐藤學先生一針見血的指出:“產生主體性假象的溫床——教學中的形式主義”。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閱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著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著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里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著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