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書的故事

書是知識的寶庫,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記得那時我四歲的時候,那天是我的生日,爸爸送給我一本少兒拼音讀物,我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的讀著,不到一小時,我已經把書看完了,我覺得很好看,便纏著爸爸帶我去新華書店,到了新華書店,我看見了拼音讀物,一個箭步衝上去,拿到一本,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時間老人走的匆匆忙忙,天,已經黑了,爸爸好不容易才在人山人海中找到了我,,叫我回家,看見爸爸來了,我說:“爸爸,你給我買本書吧。”爸爸不肯。看來,這情況,我只好用纏人法和賭氣法了。“爸爸,就一本就一本,看在家今天我生日,你就買吧。”哼,竟然沒用,我只好用賭氣法了

“今天可是我生日呀,如果你不買給我,我……我就離家出走。”

爸爸怕了我,就買給我,哈哈,這兩招真有用。

我也很愛護書,有一次,我把書借給同學,他不小心把書的一頁給弄壞了,我心疼極了,向同學借膠布,小心翼翼的黏上,那位同學看我這么著急,說“對不起……對不起。”

“算了。我們是朋友。”

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我和那位同學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莎士比亞說的對:“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每年中考的作文題常常是師生、家長以至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考後從閱卷部門獲得的信息總是不盡如意,甚至很不如意。問題的原委應當到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去尋找。

儘管作文題花樣如何翻新,要求的文體總是記敘文。這是合理的,符合規律的。所謂記敘文就是記人、敘事、寫景的,是人物、事件、景物的書面化,是人物、事件、景物的再現。所以好的記敘文首先必須記人、敘事、寫景做到形象、具體、生動。這是一項從預初開始就必須漸漸具備的基礎功夫。然而我們的作文教學在最初階段常常是忽略甚至是嚴重忽略了這項基礎功夫的培養。沒有或者欠缺了這項基礎功夫,那么記敘文必然空話連篇瘦骨伶仃,不會給人予真切感,也不會讓人感動,自然談不上好的記敘文了。

那么這項基礎功夫從哪裡來呢?國中的作文教學一開始就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培養觀察生活的習慣與能力。記敘的形象、具體、生動,是觀察的仔細與周全的必然反映。所以在這個階段作文教學應當運用多種手段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自己的生活,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天地:教室里的設施,教學大樓的輪廓與色彩、升旗早操的各個環節,運動會的熱鬧又激烈場面,校院裡的花草樹木等等;漸漸再把他們的眼界擴大開去:車水馬龍的街道,匆匆忙忙上下班的人群,新華書店裡人們專注於翻閱與購書的神態,旅遊景點的自然風光山水美景等等;漸漸地再引導他們觀察一樁事情,一個事件,觀察它們的起始、過程、結果,這就是引導他們學習敘事;再就是引導他們觀察人,觀察父母、同學、老師,觀察他們的形態、言辭、以及處事為人的種種細節。這樣,父母、同學、老師就都是他們心中活生生的形象,寫在作文里就能栩栩如生。

在這個基礎上,到了國中的後階段就要讓學生懂得,一篇真正優秀的記敘文還必須是富於內涵,能給人予啟迪的。而這種內涵不是外加的,實質是觀察生活的一種心得。比如花開了又謝了,冠軍的道路,無奈的失敗等等,任何事物發展變化都有它的固有依據,都有它內含的哲理。觀察了,發現了,你的記敘文也就有了豐富的內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