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頭山遊記作文600字範文3篇

羊頭山遊記作文600字範文一

來到羊頭山,如果不知道這兒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則不足為奇,但如果不知道發生在這兒的關係到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的長平之戰則太不應該了。公元前二六二年,秦國攻韓之上黨.上黨郡守獻地於趙。秦,趙為此地在長平對峙,兩國三年不見勝負。後趙王任趙括替代廉頗為守將.(趙括,趙之大將趙奢之子,時人稱趙括為馬服子,沿其父號稱之。自幼熟讀兵書,嘗於人談及戰爭之法,談對如流,所說皆為書中之道。但缺乏實際,其母聞之崐嘆曰"子必敗矣!") 趙括改守為攻,並中秦軍佯敗之計。趙軍被困於長平,糧道被斷,分四路五次突圍未果,最後趙括戰死,四十餘萬趙軍被活埋,此後趙國一蹶不振.這便是歷史有名的長平之戰。

車行到色頭便停下,一路步行.此間可以隱隱看到山頂的兩座北魏造石塔,一前一後,仿佛兩隻羊角。第一次去時,時間很近緊,沒有把風景看完,只記得到處是自然的景物,非常原始。寺里斷垣殘壁,碎石塊瓦,儘是狼籍。第二次去時便不同了。羊頭山已成為風景旅遊區,漫山遍野的遊人,到處熱鬧非凡。但我對它的了解始終停留在表面。雖去了兩次,還是迷了路,真是有情趣。衝出迷霧,我們一行首先來到北魏石塔處。

恰有一導遊帶著幾位遊客在講此塔的來歷.從中我發現了羊頭,一隻胖乎乎的羊,背上馱著一塊石碑,四周雕有佛像。因年代久遠,細緻的雕紋也變的圓潤,上面還長滿地衣.我想羊頭山因此而得名吧。下了塔處,沿著一條架在山脊上的幽長小路便來到祭天台.站在上面一片空曠,北望長子,南望高平,茫茫太空,無止無境.似乎看見兩千多年前秦趙兵刀相接的景象,聽見四十萬趙軍被活埋是的哀號聲.繼續南下,便是分散在荒野之中的石窟,總計九處。望著栩栩如生石窟群,我不禁感嘆:巨大的石頭,經過能工巧匠之手就變成一件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然而,看後又不免讓人傷心,嘆息.一面面形象逼真的臉被破壞了。

千年的風貌毀在那個稱作"文化大革命"的動盪年代。人們完全喪失了理智,像一群闖入圓明園的強盜,把能拿的拿走,拿不走的毀掉。千年的燦爛一夜間被洗劫一空,留下的只有濃濃的煙火和曾經支撐著歷史澱積的柱子.現在,神農城遺址孤獨的八根柱子仍立再廢墟之上,奠記著往日的輝煌。山間還有清化寺遺址,塔林,千佛碑,白、清二泉,東西馬場。

羊頭山遊記作文600字範文二

我期盼已久的“五.一”長假到來了,媽媽說要帶我到炎帝故里羊頭山去看看,雖然我極不情願,但是有的玩兒我還是很

高興。

媽媽開著她那輛最愛的qq車載著我和姑姑一家駛向目的地。汽車在寬闊平坦的馬路上飛馳著,車窗外的村莊和樹木被我

們甩在了身後,我們像快樂的小鳥,嘰嘰喳喳的在車裡亂個沒完。細心的姐姐大聲喊到﹕“羊頭山”,一條“羊頭山景區歡迎

你”的大橫幅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好奇心一下子沾滿了我整個腦海。

媽媽把車停放在景區的停車場,我們徒步向羊頭山走去。這時的空氣也變得格外清晰,滿山的樹木是那樣的蔥翠,湖水清澈見底,五顏六色的小魚在湖裡快樂的游著。前來登山的人特別多。我們姐仨奔跑著,追逐著來到了通往山頂的石階下。石階兩邊的溪水嘩嘩的流淌著,像是在歡迎四面八方的遊客。

首先入我眼帘的是一尊高大魁梧的炎帝雕像,左手舉著沉甸甸的五穀,這是炎帝跋山涉水,嘗遍百草的偉大成果,炎帝為我們人類的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有好多好多關於炎帝的美麗傳說,只是這些沒有比我登山的興趣更大一些。我們姐仨跟在媽媽和姑姑的屁股後面到神農廟裡去燒香磕頭,好不新鮮。

開始爬山了,上山和下山的人群絡繹不絕,個個汗流浹背,媽媽也累的氣喘吁吁,我一會兒拉著媽媽走,一會兒推著媽媽走,媽媽說我是一隻不知疲倦的小馬,哈哈哈,我是屬馬的,所以媽媽才這么說。在登山途中,我們看到了好多的石窟,雖然我不知道那些都是什麼,可我似乎懂得了古代人的純樸和智慧。登上山頂的人們大聲呼喊著,山下的村莊盡收眼底,我們早已把登山時的累拋到了九霄雲外,剩下的只有喜悅。

望著這片養育我們土地,還有那美麗的夕陽,人們才戀戀不捨的離去。

羊頭山遊記作文600字範文三

羊頭山位於太行山南麓,高平、長子、長治交界處,因近年來發現該山有大批上古炎帝文化遺蹟而聞名於世。我國一些典籍早就有描繪羊頭山的詩文,“太行來脈中天近,炎帝神功萬世尊”,“神農遺蹟在羊山,祠宇重修在此間”,諸如此類的詩句比比皆是。明代皇室弟子、音樂家朱載曾親自考察過此山,留下著名的遊記散文《羊頭山新記》(以下簡稱《新記》)。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在高平市文博館和當地鄉政府的有關人員陪同下,上羊頭山遊覽。當乘車來到山腳下時,發現這裡有數座小煤礦。看來早在遠古時期,這一帶就是茂密的森林,是萬物生長的棲息地。通往山上的,是一條崎嶇陡峭的羊腸小道,婉延曲折。攀登時間不長,我就氣喘吁吁了。《新記》云:羊頭山“嶺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餘丈,磅礴數十里”,“以此地極高,與天為黨,故名上黨郡”。原來這座山是古上黨地區最高的山,上黨郡的地名就是來源於這座山。當登山到一定高度時,你會有一種心曠神怡之感。微風習習,漫山坡上,雕刻著佛龕神像的石窟隨處可見,均是北魏佛教文化的遺蹟。在一座石窟洞口的兩旁,各雕刻一個牛頭人身,手持耒務農的藝術浮雕,這與古籍中關於炎帝神農“人身牛首”、“始作耒”的記載相吻合。當然,炎帝是人不是神,所謂“牛首”,不過是部落頭領特有的一種裝飾。炎帝浮雕表明,早在北魏時期的佛教文化,就與炎帝文化緊密融合在一起,對數千年的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羊頭山有兩座主峰。我們先登上了山北的次主峰。這是一座有雕刻的羊頭石的地方。因石頭“狀若羊頭”,“山以此石得名焉”。在羊頭石旁,聳立著兩座七層石塔,相距約50米左右,相傳是北魏孝文帝為紀念歷史上炎帝、黃帝而建造的。

在通往主峰的山道上,有一座《新記》中提到的炎帝高廟的遺址。高廟又名神農祠,是供人們祭祀祖先炎帝神農的廟宇。現已成一片廢墟。登上主峰時,我目睹了史書上記載的清化寺上寺遺址。據《新記》記載,寺內曾有一塊唐代的碑刻,碑上記載了炎帝始創農業的豐功偉績。碑文開宗明義道:“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星移斗轉,滄海桑田,如今,寺已不復存在,僅剩幾根長方條石柱,掩映在芳草中,仿佛在回顧著昔日的輝煌。在主峰頂的一塊石階壘的台地上,有史載著名的“神農城”,所謂“神農城”,其實沒有任何建築。這裡在上古時期是炎帝神農立木桿、測日影的地方。木桿,又稱表木,神農由此創造了“四時八節”,成為我國古代原始的天文曆法,用於指導農業生產。在神農城的南面,就有兩口泉眼,左泉清,右泉白,泉水匯合流入一口水井,這就是史載的神農井。相傳是神農開鑿的。我們由神農井再向南走二十步,來到井子坪。《新記》中記載:“井子坪有田可種,相傳神農得嘉穀於此,始教播種,謂之‘五穀畦焉’”。五穀畦是神農最早發現“嘉穀”櫃黍,播種農作物的地方,由此成為中國原始農業的第一塊試驗田。

當我們下山,回首那草木茂盛、高聳入雲的差別頭山巔,不由感慨萬千:炎帝就是在這座大山上創始農業,帶領先民告別了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就是從這座山麓發端,拓開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