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隨筆:仰望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武漢蛇山,是與岳陽樓、滕王閣齊名的江南三大名樓。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仰望黃鶴樓》。

關於黃鶴樓的來歷有很多神奇的傳說,不管哪個版本的黃鶴飛天,都在告誡後人不要太貪。

據歷史記載,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0xx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為守城而建樓以嘹望。到了唐朝,它的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遊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

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現今的黃鶴樓相比之下更加雄偉,高51.4米,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因此黃鶴樓不是修復而是在離原址不遠的地方重建。

從東門進入景區拾級而上,沿途第一個景點是岳飛銅像。銅像高大威武,岳飛扶鞍勒馬、不忍舉首北望破碎山河的憂憤栩栩如生,他身旁的戰馬仿佛嘶嘯著,四蹄意欲騰起。銅像後面是一座青石浮雕,浮雕再現了岳家軍馳騁征戰、大敗金兀朮的場面,上面還刻有岳飛書《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手跡,銅像旁邊的一塊巨石上刻有“還我河山”。跟岳飛銅像正對著的是岳武穆遺像亭,又叫岳飛亭,亭子兩側書有對聯“撼山抑何易,撼軍抑何難,願忠魂常鎮荊湖,護持江漢雄風,大業先從三戶起;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奉讜論復興家國,留得乾坤正氣,新猷端自四維張。”

繼續前行,很快來到了白雲閣。據說白雲閣是觀賞黃鶴樓、蛇山、長江的極佳景點。因為時間關係,沒有登臨白雲閣,越過千禧鍾直奔黃鶴樓而去。

站在樓下仰望,檐角高翹,輕巧飛揚,氣勢恢宏,金碧輝煌,在蒼茫的天空中寫著偉岸的身姿,以氣吞雲夢之勢屹立於長江之畔。繞樓一周,東南西北分別有名家大師書寫的楹聯刻於兩側的柱子,黃鶴樓的傳說與詩詞、文賦、楹聯等共同構成了黃鶴樓的文化積澱,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好好研究一下黃鶴樓的詩詞楹聯是非常有必要的。

隨著人流登樓,站在五樓俯瞰,“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的境界呼之欲出,荊楚大地盡收眼底。浩渺的長江、雄偉的大橋、高聳入雲的電視塔、繁華的老街盡收眼底。雖然難尋當年漢陽樹、鸚鵡洲的痕跡,但內心充滿了對前人登樓詠詩的感動和敬畏。

下樓來,原路返回。按照路標,來到崔顥題詩圖。題詩圖是一座石照壁形式的浮雕,圖上雕刻著唐代詩人崔顥在雲霧繚繞間,長袖飄逸、峨冠博帶、運筆賦詩的形象,圖的中央刻著他的千古名詩《黃鶴樓》。整個雕塑顯得古樸典雅、莊重大方。黃鶴樓也因他的這首詩而名聞遐邇。這首詩由神話傳說寫至現實感受,文詞流暢,景色明麗,雖有鄉愁,卻不頹唐,被後世公認為題詠黃鶴樓的第一名篇。與浮雕相對的是擱筆亭,在這裡有一位講解志願者,老人跟我娓娓道來擱筆亭的傳說。傳說李白慕名前來遊覽黃鶴樓,登上樓頂,極目四望,只見遠處山清水秀,長江滔滔東去,漢水緩緩西來,在蒙蒙煙雲中交匯。鸚鵡州上青青芳草、清香之氣隨風襲來。李白心曠神怡,詩性大發,提筆飽蘸墨法。突然,他拿筆的手停在半空:原來他發現粉牆上寫著崔顥的《黃鶴樓》詩,李白先是快速瀏覽,斷而逐句推敲,暗暗叫絕。他覺得這首詩寫出了連他自己也無法表達的感情,實在是比自己高明。敬佩之餘,李白寫下了一首打油詩:“一拳搗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州,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並悵然而去,擱筆亭也由此而來。亭柱上的楹聯是曹禺所書“樓未起時原有鶴;筆從擱後更無詩”,“擱筆亭”三個大字由詩人臧克家所書。

繼續前行是詩碑廊和鵝池。鵝池正對著南門,相傳是東晉時期的書聖王羲之於鶴山下放鵝,他與書生聊天論鵝,言鵝為“禽中豪傑,白如雪,潔如玉,一塵不染”,後人便為此建鵝池。鵝池中建有鵝亭,碑上有一個巨大的鵝字,這個鵝字腕力遒勁,一筆運成,且筆勢“蛟若驚龍”,有人曾評價這個字頗有王羲之的筆鋒,甚至有人說這個字就是王羲之所寫。

詩碑廊是環繞鵝池的東、南、西部建成的曲廊,有200餘米長,廊中匯集了歷代名人的詩詞、題字等書法真跡碑刻,是書法愛好者的必到之處。因為時間關係,未能駐足細細觀摩品味便匆匆離開,留下了些許遺憾。

從南門出來,入口處的角樓上刻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幾個大字。之所以稱之為“第一樓”,我想是因為它厚重的文化吧!滾滾長江水蕩滌沉澱的厚重文化讓黃鶴樓成為天下第一樓。我們真的應該感謝崔顥,單憑一首詩確立了黃鶴樓的不朽地位。歲月播遷,春秋幾度,而黃鶴樓的記憶依舊。

此刻,方覺我淺薄的心靈承受不住如此厚重的長江文化。駐足,仰望,匆匆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