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1894年的甲午海戰距今已經120xx年了,戰火的硝煙早已消失,喪權辱國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就在人們漸漸忘卻國讎家恨的時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甲午大海戰》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篇一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甲午海戰》,在中華民族悠久而偉大的歷史進程中,有許多令人驕傲的事情,也有一些讓人悲憤的事件。1894年發生在威海衛、劉公島一帶的甲午海戰就是一段令中華子孫痛心疾首的恥辱歷史。

在光緒二十年,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海面遭遇日本艦隊來犯,雙方艦隊接火,拉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戰鬥異常慘烈,定遠和其姐妹艦鎮遠艦在陷入敵艦的重圍之中,仍然堅持戰鬥,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臨危不懼,決定除掉敵艦主力吉野艦,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將士全部殉難。

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是這場海戰慘敗的重要原因,但清軍將士誓死保衛我疆土的獻身精神是不能忘記的。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永存。

甲午海戰記錄著清王朝的腐朽無能和中國人民不可侮的民族氣節!看完這部電影,我想到現在中國的釣魚島事件,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互助是我國基本的外交政策,我們始終把經濟建設放在首要位置,但我們不害怕戰爭,如果必須以戰爭來維護和平和尊嚴,新時代的我們也會像先烈們一樣,用生命去保衛祖國和人民。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篇二

1894年的甲午海戰距今已經120xx年了,戰火的硝煙早已消失,喪權辱國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就在人們漸漸忘卻國讎家恨的時候,《甲午大海戰》再一次為過著幸福安定盛會喔的我們敲醒了警鐘——勿忘國恥,落後就要挨打。在回顧歷史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知道一個國家的地位是多么重要的,富國是匹夫有責的,此外我們也應該學習那個時代的人的精神,為國家不僅努力學習,並且盡忠報國!

在1867年,李鴻章上書,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學堂,由洋人講授西洋海軍知識。小鄧世昌年小志不小,前來報考,講話有主見,不畏權貴,得劉步蟾兄妹相助,一鳴驚人。

1877年,一批少年學子懷著強國之夢登上海輪遠赴英國,進入皇家海軍學院。在那裡他們登上了最新式的軍艦,學習到先進的知識,四年後,鄧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學凱鏇,駕駛著清政府用重金購買的鐵甲巨艦駛回祖國。

少年學子在英留學習期間,他們的同學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學生,同樣帶著強國之志,同樣駕著日本政府購買的軍艦向遙遠的東方駛去,年輕的日本天皇正等待著他們,以加速他同樣是學習西方的“明治維新”……而當時的中國,年輕的光緒皇帝立志變法強國,但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統治者。

當我們看到李宗棠大人在船上看到從西方學習回來的人出列報到說畢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時,他流淚了,由此看得出他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多年的無奈,此時他看到希望!然而另一方面,影片中不斷使用對比手法,中日兩國各執政人在面對形勢變化時所表現出的不同態度,也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政治是多么腐朽。終於,甲午戰爭爆發!

此時中國的戰船竟被遣到為太后運鮮果仍未歸!

海面上炮聲隆隆,水柱沖天,在這場決定兩國命運的決戰中,日本的快速炮顯出絕對優勢,而中國海軍的炮彈卻經常命中敵艦而不炸!看得人是種種心酸忿恨。即使不再往下看,學過歷史的我們都已經知道,甲午戰爭,我們敗了,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影片中,李鴻章屈辱地踏上碼頭,昔日威風的大臣如今卻低頭俯首的哀求對手,卻不知日本早已破譯了中國的電報密碼!而且自己的國力也早就空虛,打不下去了!

歷史就這樣把中國推向了更加苦難的深淵,李鴻章顫抖地在條約上籤下恥辱為名字,將中國的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並賠銀二億五千萬兩……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影片中也有體現:政府腐敗,慈禧對自己統治地位過度的維護,還有對自己壽宴浪費了本來可以買可以快速移動的戰船的大量資金,安度晚年的同時,卻置國家大事,萬民不顧,此外官場有惡習,官員貪污製造軍用的資金並聚眾賭博玩樂,還有挪用軍費修頤和園等;戰前準備不足,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避戰求和的心態,仍有逆轉戰局的機會,但統治者放棄了。

他們不敢再戰,只怕惹惱了日本人,守護自己安逸的窩也會難了等等。

但總的一條教訓:落後了就要挨打!

首先,我們要發展我們的經濟,民富則國強,加強國防建設,強軍則興國,搞好我們的文化建設,團結統一,一致對外。

前些日子,排行榜首條一直是關於釣魚島爭端的訊息。

但是對於砸日貨不買日貨的活動我認為這是不理智的,因為這些日貨的大部分出產製造就在我們中國,這樣做就相當於砸自己的飯碗,失業不是更多,損失大的的還是我們。所以我們應該理智處理這戲問題,即使我們對日本以前傷害我們同胞的行為很憤怒。

況且現在的我們已不是一百多年前腐朽沒落的舊中國了,可以直起腰板堅決扞衛我們領土的主權。

我們一直堅持的剛柔並濟的外交策略充分體現了一個打過的風度和情操,愛好和平,但是我們不畏懼戰爭,如果必須通過戰爭獲得和平和尊嚴,新時代的我們也一樣會敢用生命保衛我們的祖國和人民。

因此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學習知識的同時,了解歷史,了解國情,國家的形勢,爭取在未來做一個國家棟樑!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篇三

在歷史的長河中,在中華文明的傳承中,總會有無數的英雄人物為正義而鬥爭,為革命而犧牲,電影《甲午大海戰》就是講述了這樣的一群英雄為了扞衛民族尊嚴,抵抗侵略者,誓死保衛國家,最終壯烈犧牲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影片開始,一群少年被送到福州馬尾船政學堂學習海上作戰策略,之後在李鴻章的請求下船政學堂中的一批優秀學員又留洋國外接受海戰訓練。幾年後,留在中國的名叫鄧世昌的學生到英國把他們接了回來,又從英國帶回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艦組成了中國第一隻海軍--北洋水師,與此同時,日本也在英國訂購了巡洋艦,但威力遠不及北洋水師。北洋水師組建七年後,由於軍費短缺,炮口老化,船身生鏽。再加上慈禧太后不斷的從海軍軍費中抽取銀兩建造頤和園。這隻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海軍慢慢地變得虛弱,不堪一擊。和慈禧太后領導下的昏庸腐敗的清朝政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明治天皇帶領手下的大臣們節衣縮食,訂購了當時最先進的速射炮,向著清朝政府虎視眈眈。

1894年,甲午海戰正式打響。由於經費短缺,彈藥不足,北洋水師白白錯失了多次攻擊敵人的大好時機,這隻最強大的海軍最終沉沒在日本軍艦速射炮的炮口之下。

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堂堂大國人才濟濟,卻被彈丸小國日本打的一敗塗地,我認為,北洋水師的戰敗不是鄧世昌等海軍英雄的責任,而在於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輕視了敵人,他們沒有意識到,正是這個看起來弱小的對手把中國歷史上最先進的海軍打的落花流水,還讓清政府割地賠償。

聯想現實,今天,幾乎就是在同一個地方,日本又要和我們因為釣魚島歸屬問題挑起戰火。只是這一次,對於他們提出的任何不平等要求,我們都可以抬起頭,勇敢地說“不”。因為,現在的中國政府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我們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海軍,一艘強大的航空母艦,四艘威力強大的核潛艇和號稱“航母殺手”的彈道飛彈,還有我國自主研製的各種先進戰機和武器。我們不會主動挑起事端,但是,我們也不懼怕戰爭。如果日本仍然看不起我們,我們就要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一個道理:“永遠不要用老眼光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