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戰觀後感2000字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的歷史、戰爭電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甲午大海戰觀後感20xx字,希望大家喜歡。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20xx字

《1894甲午大海戰》一部讓我震撼已久的電影。它不是紀錄片,或許也不需要賣弄知識,或許也不需要考證史實。想到那場悲慘的戰爭,兩眼不時地泛著淚花,為犧牲的英雄而感動,為中華的浩劫而傷痛。

真的很害怕甲午的慘劇會再次上演,雖然如今和平是主流,大街小巷都在看著溫馨的家庭劇、愛情劇,但戰爭陰雲卻一直未散去。 甲午海戰,中國戰敗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丁汝昌戰術指揮的重大失誤,保守而一沉不變的戰術在面對與時俱進的日本艦隊時,是那么不堪一擊。根本原因則是政府的腐朽以及戰略思想的落後。 政府的腐朽自不必提,戰略思想的落後卻很致命。中國一直信奉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處處擺著禮儀之邦的謙恭姿態,害怕鄰居們哪怕一點點的誤解。我認為這種思想是極其可悲且愚蠢的,完全是沽名釣譽。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這話擱在幾百年前的冷兵器時代,那是沒有錯的。你想先犯我,帶領著大軍前來攻打,我大關城門堅壁清野,你不一定能奈何我,我則可以從容的組織反擊。

但在熱兵器時代,情況就變了。法西斯德國行那不義之舉,有幾個國家在師出有名後成功反擊的?日本的勝利更是源於他們一直信奉著先下手為強的思想。可悲那清政府,在組建北洋海軍之後,本可以輕鬆拿下日本,腐朽的王朝卻從未考慮過,以至於養虎為患,終成大禍。而日本,將海軍當做謀利的工具,擴張速度何其壯觀。在21世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就是亡國的催命符。 因為21世紀的海戰比之甲午海戰更要殘酷血腥一萬倍。是個攻擊手段遠遠超過防禦手段的年代,一枚飛彈就能報廢一條軍艦,勝負就在於誰準備充分,誰率先發動。戰爭的結果是其中一方片甲不留,另一方卻毫髮無損。相比之,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被偷襲還能有一半的軍艦得以返港是何等的幸運,而這種狀況不可能出現在21世紀。

雖然歷史考證的嚴謹程度與戰爭場面的描摹水平還有待提升,但與當下流行的國產片相比,這多多少少可以算是一部有一定深度的電影了。影片從鄧世昌的童年開始講述,再現了北洋水師從創建到覆滅的屈辱歷史,通過交錯歷史與現實讓觀眾體驗到了強烈的滄桑感與沉重感。相信最後,氣勢恢宏的人民海軍艦艇編隊在鐵甲艦的殘骸旁破浪駛過的一幕,一定感染了所有熱愛祖國,關心中國海軍發展的人們。百餘年前,洋務運動中興起的北洋水師在國人的企盼中迅速成軍,擁有世界一流的戰艦與艦長,最終卻以極為屈辱的方式謝幕;今天,幾乎是同一片海域上,一支嶄新而強大的海軍又將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屹立於古老的東方。作為一名華夏兒女,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激動萬分!“歷史並不重複自身,但是它押韻”。透過昔日瀰漫的硝煙,拂去時光積澱的塵埃,我們看到的,絕非僅僅是第一場蒸汽鐵甲艦隊間決戰的壯闊,聽到的也遠不止於一闕“奇異的悲歌”。

深藍,大海的顏色。中華民族起源於大河流域,但也不乏優秀的航海家。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空前繁榮,明代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堪稱古代中國航海事業的頂峰。然而短暫的輝煌後,取而代之的是閉關鎖國的極端保守政策。直到在兩次鴉片戰爭中天朝上國的威儀隨著圓明園一起化為烏有之後,統治者們才迷迷糊糊的意識到海洋的重要性。在“海防”與“塞防”的爭論聲中,傳統的陸權受到冷落,中國開始不惜重金外購軍艦,並派出留學生赴歐洲學習海軍技術。影片中劉步蟾的“海軍不強,早晚要挨打”一時間成了有識之士們共同的聲音。 在封閉的大清帝國,能有人看到外面世界的競爭殘酷,意識到海軍的重要性的確實已屬不易。但在建設海軍的熱潮中,全國上下卻幾乎沒有人真正意識到海軍的真正作用。由此看來,以保衛海岸為目的建成畸形的北洋艦隊覆滅也是必然的事了。

“生產,具有交換產品的必須性;航運,藉此交換才得以進行;殖民地,方便並擴大了航運行動,並通過大量建立安全區,對此進行保護。”“海權不僅包括海洋上的軍事實力——他以武力統治著海洋或部分海洋,也涉及和平貿易與航運。唯其如此,才能自然而又健康地誕生一支海軍艦隊,才能使其穩如泰山。”按照馬漢的海權觀來審視,北洋艦隊就是注定要倒塌的無根之木。儘管洋務運動中中國誕生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傳統經濟的解體隨著列強的入侵也不斷加劇,但以家庭為單位、自給自足、封閉性極強的小農經濟依然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清政府建設海軍只是以保衛海岸線,鞏固統治為目的,根本沒有內在的經濟驅動力,諸如商船隊的其他海權要素幾乎是零。龐大而令對手膽寒的北洋艦隊本質上與岸防炮台無異。

相比之下,日本的海洋戰略則要健全許多。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工業化進程迅速,工業產值以遠高於同期世界水平的速度增長。日本工廠製造的商品不但占領了本國市場,而且已經走出國門,向中國與印度市場進軍。日本很快贏得了 “亞洲工廠”的美譽。工業的發達帶來的是海外貿易的繁榮與商船隊的擴大,日益延伸的海上貿易航線則在呼喚本國海軍的保護。加上日本是島國,國內資源匱乏,經濟對外依存度因著生產力的發展勢必進一步增大。若沒有一支能保衛海上交通安全的海軍,日本將很難把經濟命脈握在自己手裡,這對一個國家來說無疑是極度危險的。

所以在經濟的內在驅動下,日本可以發動全國範圍的捐款,能調動一切力量按照周密的計畫打造海軍。而清政府在沒有經濟需求的情況下對海軍建設自然會放鬆。海軍作為技術兵種,其建設有著極強的連貫性,然而清廷一聲令下,北洋艦隊竟然整整兩年沒能增加一艘軍艦,甚至連補充裝備的經費的未以撥給。中國的海軍建設毫無計畫性可言!海軍的靈魂在於進攻,但以海岸防禦為目的北洋艦隊幾乎完全沒有進攻意志。“定遠”級鐵甲艦固然先進,但其母型“薩克森”級鐵甲艦就是專為近岸防禦設計的,後來中國自行建造的“平遠”號鐵甲艦也沒能打破這一桎梏。甲午戰爭中,無論是豐島海戰還是大東溝海戰清軍都是被迫應戰。到了戰爭後期,北洋艦隊乾脆龜縮在港內,將寶貴的制海權拱手送人,這一行徑最終加速了自己的覆滅。

時至今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對外依存度也越來越大。當下的中國無數力量都要從本土以外汲取。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現在半數左右的石油和鐵礦資源都來自他國。中國每年都要從世界各地進口大量商品,引進大批的人才、資金,還有的更多的商品與資本要“走出去”。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有著歷史上從未面對過的遍及世界的利益,中國海軍因而注定要走向海洋,走向世界。

推薦:

《1894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看完《1894甲午大海戰》這部影片後,我十分激動,驚心動魄的海戰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甲午大海戰》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894年在我國黃海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中日大海戰。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和武器裝備不夠先進等原因,中方“經遠”、“致遠”等5艘戰艦全部被擊沉,中方慘敗。

影片中有個片段令我難忘,日本早有侵略中國的野心,買戰艦時,日方的明治天皇主動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30萬日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水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而中方的慈禧太后為了準備她的六十壽誕。卻把北洋水師買槍炮彈藥的費用用來修建頤和園,由此看出,中日兩國的最高統治者,對比何其鮮明。

甲午海戰的失敗,致使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中國賠償日本白銀2億3千萬兩,並把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日本一躍為亞洲強國,而中國更加貧窮落後。《甲午大海戰》這部影片說明了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要受欺侮的道理。

現在我國已經很強大了,特別是在20xx年,神九飛天、蛟龍下海,充分證明了我們國力強盛,隨著我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打造出了第一艘國產的航空母艦,它就是《遼寧號》。我們必須要更加強大才能不被外人欺侮。

看著我們的國力越來越浩大,我的腦海里便情不自禁的浮現出一百多年前梁啓超說的話: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勝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托在我們身上,祖國的強大依靠我們去建設,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好好學習,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祖國的騰飛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