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海的隨筆:海邊隨想之二

不少書法家愛寫這四個字:觀海聽濤。如果上百度搜一下,可以看到各種書體的書法作品,足夠你欣賞的了。我在乳山的家對面的頤和家園小區,一進大門,就是一塊奇石,上書“觀海聽濤”四個大字,石高盈丈,灰石紅字,掩映於綠叢之中,很是養眼。可見,觀海,聽濤,乃人之所愛。

我在山東乳山銀灘海邊度過三個夏天了,幾乎天天去海邊散步,觀海,聽濤,已經成了我的日課。可惜,我比較木訥,不擅文字,不諳藝術,如是詩人藝術家之類,必定會有不少佳作留存哩。你看人家魏武侯,只是到海邊溜達一圈,就寫下了傳唱千古的詩作《觀滄海》。人和人相比,怎么差別就這么大呢?

說起魏武侯曹操,那的確是個人物,一代梟雄呀。說起他的《觀滄海》那首詩:“山島竦峙”,“洪波湧起”,那個氣勢,非同凡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那個心志,攬日月星辰於胸中,帝王之心懷呀,其氣魄之宏大,其志向之高偉,非曹公莫屬。

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漁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為什麼呢?你看,曹操觀滄海,他看到的想到的是什麼?是日月,是星辰,是日月星辰都出於大海之中,心胸很大,氣魄很宏。但是,大則大矣,宏則宏矣,卻高高在上,於小民何乾?毛主席可就不一樣了,他看到白浪滔天的大海,他想到的是一片汪洋里,打漁的船兒都到哪裡去了?怎么看不見了呢?可見,曹操,想的是自己,是自己的理想抱負。毛主席,想到的是漁民,是百姓。

想著百姓的人,人民才會永遠的紀念他,這,可能是永遠不變的真理,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還是絮叨一下我這個小民的觀滄海吧,小民自有小民的情懷哩。

我比較喜歡晚上去海邊,尤其是晴天,無雲,微風,沒有月亮,靜靜的坐在海邊,觀海,聽濤,可以想,也可以不想,可以陶醉,也可以讓自己融入那茫茫的夜色里,那是自由的王國。

當 晚霞漸漸散去,天色慢慢暗下來,遊人陸續離開了,白天的熱鬧平靜下來了,我就踱著方步,沿著林蔭,去海邊納涼。

星星出來了。海上的星星並不是那樣的明亮,總是朦朦朧朧的,很神秘,這和大森林裡的星星可是不一樣的美麗呢。記得李白有一首詩,叫《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那是在山裡,海上是沒有這種景象的,至少,我還沒有見過。山裡的夜晚,星星和月亮都會離人們很近很近,真是伸手可摘哩。我在完達山東方紅林業局工作的時候,家就在北山公園門口,晚上,我時常帶著孩子去公園,月亮從東方的山間林梢升起,離你是那樣的近,近到伸手可以攬入懷中似的,那種景象,我可是沒有少見。但是,在大海邊,那種奇景異象,我還沒有遇見過。海上的星星是神秘的,很遙遠,“遙遠的夜空,有幾顆閃爍的星星”,這是寫大海夜空的景象。

夜色漸漸的濃了,慢慢的,哪是海水,哪是天空,已經無法區分,海和天,親近,再親近,擁抱,再擁抱,乃至融為一體。你就在他們的懷抱里,四周,黑魆魆的,深邃,幽遠,神秘......諸如此類的形容詞,都無法表述那種神秘。你不會孤獨,更不會恐懼,只有神秘,或頓生禪意。三亞市的海角天涯景區,在海邊建了一尊高高的佛像,不是沒有道理。沿海的城市和旅遊景點,大多都建有佛像或廟宇,大概都是參悟到這種觀海的禪意吧?秦始皇帝相信徐福的謊言,以為海上有仙山,有不老之藥,大概也是為巡視大海之時觀海聽濤而產生的禪意唆使所致吧?

遠處,幾點漁火,那是漁民在夜漁呢。偶爾,有大型船隻在遠處的海面上駛過,燈火朦朧,飄飄渺渺,恍若仙山樓閣,那才是真正的海市蜃樓。

夜晚的海,寧靜而幽遠,聽濤,比觀海更具詩意。

靜靜的佇立海邊,閉目,傾聽。那濤聲,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宏大的,又是極細膩的。我想起葉聖陶的《老山界》里寫聲音的那段文字:像春蠶咀嚼桑葉,像野馬平原賓士。我想起歐陽修的《秋聲賦》里摹寫聲音的那些文字:初淅瀝而蕭颯,忽奔騰而澎湃,......風雨驟至,蹤蹤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借來描摹大海的濤聲,似乎也很恰當。

夜色越來越濃,海灘上,遊人稀落,遠處的漁火,也漸行漸遠,可能夜漁人正在籌謀更大的行動吧。夜,越來越深,越來越靜,濤聲,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宏大。可能要漲潮了,漲潮時的濤聲總比落潮時大得多呢。這時候,才是聽濤的最佳時刻。

我聽到什麼?蕭邦?莫扎特?貝多芬?不,是濤聲,是真正的天籟之音。我不怕褻瀆那些大家,我揣測,蕭邦,莫扎特,貝多芬,他們一定是受到大海濤聲的啟迪,他們在模擬大海,他們在模擬濤聲,而模擬只是模擬。夜闌人靜之時,大潮孕育之刻,那聲音,才是真正的神秘的天籟!

在我的眼裡和心理,夜晚的大海,就是這樣,深邃,幽遠,神秘,陶醉。

本文作者:樂水(公眾號:樂水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