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範文萬能素材歷史人物

很多優秀的高考滿分作文或故事有趣、行文曲折的小小說,乃至寓、戲劇等紛紛亮相,這就需要同學們平時多累積一些有趣勵志的歷史人物故事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的人物素材,供大家參閱!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一)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哪些方面頗有建樹?

王夫之簡介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偉大思想家,出生於1620xx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和黃宗羲、顧炎武並稱為晚晴三大啟蒙思想家。

王夫之出生在書香門第,父親是在朝官員,他小時候開始是在兄長王介之教育下學習,後來父親辭官回家後又在其父親的教育下學習。他的學問非常好,從小就喜歡讀書,在十四歲的時候就考中秀才。

但是在中舉的道路上他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前兩次雖然人們都佩服他的學問,但是他卻沒有考中舉人,直到崇禎十五年的時候才與他的兄長同時考中舉人。

王夫之生活的年代正是崇禎年間,當時的時局比較混亂,各地農民起義爆發,清朝軍隊也在關外虎視眈眈。張獻忠率農民軍攻克衡陽以後曾將招王夫之和他的兄長一起前往為謀士,但是他們兩個沒有去,而是躲避了。

當李自成攻陷北京城以後,王夫之聽到這個訊息非常悲痛,甚至到了好幾天不吃飯的地步。之後清朝軍隊進入中原,王夫之投身到了抗擊清朝軍隊的事業中,但是最終還是被清朝軍隊消滅了。

之後王夫之回到家鄉隱居,在這裡他發誓不剃髮,終其一生也沒有剃髮。在這裡他開始了自己的著述,將自己的學問和思想進行總結,寫出了諸多對後世影響很大的巨作,他的思想從此影響社會,最終在七十九歲那年完成了自己最後一部著作之後去世,時年七十九歲。

王夫之名言佳句

王夫之作為晚明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有很多著作流傳後世。在這些著作中有很多名言佳句名句,到現在還在影響著我們,他的名言佳句名句涉及到的方面很廣泛。

首先,是關於人性論的名言佳句,王夫之說“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意思說人性並不是生下來就是終生注定了的,而是在這一生中逐漸發展變化而改變的,人的個性和各種習性都是在後天養成的,人性是可以主觀養成的。

也正是他的這一論斷,所以王夫之非常重視道德和習慣的養成,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嚴格要求改變原有的性情,這樣也能印證自己的觀點。

其次,是在教學方法的套用,王夫之說:“教者順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意思就是說在對人的教育上,應該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來進行,也就是說教育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樣才是尊重人性。這樣的教育理念與現代是符合的,可見他的遠見卓識。

還有就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應該做到“父剛母柔,教養道合,故得上九克家之子”。意思是說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父親應該保持剛嚴的本性,母親保持寬柔的本性,這樣才能教育出能夠撐起家族的人才。

尤其是父親的剛嚴是非常重要的,最對孩子習慣的養成有很大作用。而母親的寬柔也不是溺愛放縱,而是要求母親保持寬柔的本性,在孩子教育上要求他們改變已經形成的壞習慣。

王夫之的名言佳句涉及到各個方面,這些思想都值得我們研究和認真對待。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晚明時期偉大的思想教育家王夫之,在教育上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對於當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進行了批判,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闡述的就是學習和人性之間的關係。在封建時代,從秦朝到明朝,人們對於人性的論斷總是在善惡這兩方面糾纏,至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總是在爭論之中。

王夫之對於這種觀點進行了批判,認為人性分為先天之性和後天之性,先天之性就是人的眼耳口鼻這些器官,而後天之性就是通過學習得來的知識和觀念。所以在人的教育上,先天之性我們未能為力,但是在後天之性上是可以改變的。

其次,是在學與思的教育思想上的轉變,王夫之認為人“生而知之”這種論述是十分錯誤的,沒有人能天生就知道所有。同時在學和思上他也有自己的見解,認為學習並不影響思考,人學習得越多,思考的疆界就會越廣泛;而思能夠保證學習的態度和學習的深度,兩者並不衝突。所以,學和思是相互促進的,想要思慮深淵就要博學。

還有就是,理與欲的教育論斷。王夫之是非常反對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這個教育論斷的。他認為這種做法是在扼殺人性,因為天理在於人性之中的,沒有人性就沒有天理,所以傳統理學教育中的滅人慾是非常錯誤的,在教育中應該更加充分的重視人性,而不是對人性採取壓制的態度。

王夫之的主要觀點

王夫之是明清交替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對於後期的思想啟蒙有巨大促進作用。後世之人受到王夫之思想影響的人很多,王夫之思想影響是非常廣泛的。

王夫之畫照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可以總結為七點:反對禁慾主義、氣一元論、均天下反對專制主義、反對人生而知之的觀點,要正確邏輯、理勢合一觀點和人性變化論。可以說這些思想在當時社會都是非常新穎的,也是比較符合現實的。

這些觀點中有的是對當時社會中存在的思想進行批判,有的是對國家發展的思考,還有對人性的變化進行具體闡述,他的思想包含甚廣。

其中的氣一元論就是論述原理和物之間的關係,傳統思想認為理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先有理而後有物。但是王夫之認為萬事萬物的存在是事實性的存在,是先有物才有理,因為理是存在於世間萬物之中的。這個思想是具有開創性的,讓人們對於理和物的關係進行了重新思考。

而均天下的思想認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這對當時的皇權是一種嚴重的挑戰。人性論更是對人類的一種解放,他認為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所以人性是能夠自主選擇改變的,並不是天生就這樣不能改變的。

王夫之的這些觀點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思考,這些觀點到現在來說都是極具價值的,所以稱他為偉大的思想家不為過。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二)

“法蘭西的莎士比亞”雨果的作品有哪些

雨果的簡介

維克多·雨果是法國一位偉大的小說家、劇作家、詩人,也是一位有影響的批評家。雨果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作品影響力上,尤其是在浪漫主義文學的理論探索和建樹方面,作為批評家的雨果是非常有成效的。

雨果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以及政治文章,雨果的貢獻在法國是有目共睹的。他在藝術方面的造詣,在法國是前所未有的,當然他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與貢獻也是無人能及的。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創作的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以及21卷哲理論著,總計79卷,而且每篇作品都堪稱經典之作。

雨果出生於法國的貝桑松的一個軍官家庭,從中學開始就喜歡文學創作,他的文學活動是他為《文學保守派》雜誌寫稿開始的。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漢·伊斯蘭特》獲得了小說家諾蒂埃的讚賞。雨果與諾蒂埃的相識,促進了雨果的成長,並開始轉向浪漫主義慢慢成為浪漫派的首領,為浪漫派創作做出巨大貢獻。

雨果在浪漫主義文學的理論貢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包括藝術真實觀、美醜對照觀、創作自由觀和教育功能觀。他同時也引領了浪漫主義創作的潮流,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他不但在文學藝術上貢獻頗大,而且在普法戰爭期間,他發表演說鼓舞人民的鬥志,報名參加國民自衛軍。並且他用作品表達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期間他創作了《九三年》、《凶年集》等作品。

雨果的作品

雨果原名維克多·雨果,出生在十九世紀的法國,是典型的浪漫主義作家。曾經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他的一生中創作的時間大概有六十年之久,期間他著作了詩歌小說劇本等等,雨果的作品為法國文學帶來了非常不一樣的風格,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是《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

雨果的作品《巴黎聖母院》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是在一八三一年正式向外發布的,是他非常有名的一部小說,小說中記錄的是人性的醜惡,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主要有兩個,一個的名字叫做愛斯梅哈爾達,這是女主人公,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熱情的姑娘,而卡西莫多是故事的男主人公,他的長相非常的醜陋,但是正是這個長相非常醜陋的敲鐘人幾次三番的救了女主人公,並且一心一意的愛著他,最後由於當時教會的宗教信仰還有卡西莫多的養父克洛德的陷害,兩人都離開了世界。

雨果的這一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對生活的一種嚮往,他渴望美好的事物,揭露了當時宗教的種種不堪,這一部作品非常形象的將善與惡,美與醜表達出來。到現在為止這一部作品已經被多次翻譯成他國的文字在世界各地傳閱發行出版,甚至還被拍成了電視劇電影。所以由此可見維克多·雨果的作品是非常有閱讀和參考價值的,其中不僅僅有歷史還有哲學思想。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三)

街亭擊敗諸葛亮的張郃:魏明帝時期的第一名將

張郃的簡介

現在不少的人,特別是年輕人,由於只看過少許有關三國時代的書,所以對三國時代很多人物都不甚了解。有的人甚至把一部《三國演義》當成“聖經”來膜拜。將書中許許多多虛構的成份當成是歷史。故而模糊了歷史的本來面目。

《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它成書於元末明初,那是封建的時代,作者免不了會受封建糟粕的影響,為所謂的封建正統辯護,於是形成了“尊劉反曹貶孫”為核心的思想。

張郃字俊乂,河間鄚人也。他是三國時期魏國名將。與張遼、徐晃、樂進、于禁並稱“五子良將”。在歷史上,他是一位足智多謀,驍勇善戰的大將。但在《三國演義》中,張郃卻變成了一個接近於白痴的將軍:前期的張郃雖然頗有勇名,但出場後先被馬超輕鬆打敗,然後趙雲又輕鬆將其打敗,所以始終不能說是第一流的武將。直到漢中後才稍微恢復了一點英雄的樣子,和張飛打了好幾十回合不分勝負,但是好景不長,後來又因氣不過張飛喝酒挑釁,被張飛打得狼狽逃竄,接著在漢水看到趙雲嚇得不敢交鋒。在《三國演義》里,張郃簡直成了一個廢物,到處吃敗仗,最後自告奮勇去追諸葛亮,結果被後者圍射死於木門道中。其實,這些都是羅貫中先生為了突出劉備集團的厲害而虛構的。真正歷史上的張郃,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偉大將領。

蜀漢建興六年春,諸葛亮出祁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據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線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諸葛亮這次親率大軍攻打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在孤立無援的境地下叛魏降漢,關中大震。曹真在郿,司馬懿在荊州,魏國這時派出的只有張郃並只可能派出張郃迎戰。根本不可能出現《三國演義》中的曹真與司馬懿兩路大軍在前,張郃為副手的情況。羅貫中的說法完全是把張郃的功勞移到曹真和司馬懿的手中,以此來突出諸葛亮對手司馬懿的不簡單,而更加突出諸葛亮的厲害。這對張郃是很不公平的。

街亭之戰是三國的一次經典戰役,而此戰起初魏軍處於很不利的狀態,但由於馬謖的失誤,張郃抓住了戰爭的關鍵點,贏得了街亭之戰的勝利。據《三國志·魏書·張郃傳》:“郃斷其水源,擊,大破之。”張郃此舉不僅奪下了街亭,更隨後收復了起初叛亂的三郡,讓魏軍不利的戰局得以全面的扭轉。諸葛亮出祁山最成功的一次,卻因為張郃而以失敗告終。此次戰役的成功,連魏明帝都大為嘉賞。據《三國志·魏書·張郃傳》:“詔曰:‘賊亮以巴蜀之眾,當虓虎之師。將軍被堅執銳,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戶,並前四千三百戶。’”

街亭之戰後,張郃奉命去荊州助司馬懿伐吳,然而當時正值冬天水淺,大船無法通行,張郃於是又回軍屯駐方城。諸葛亮此時利用關中空虛之機復出攻打陳倉。魏明帝飛馬召回張郃以抵禦諸葛亮的進攻。據《三國志·魏書·張郃傳》:“帝驛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致酒送郃,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衛、虎賁使衛郃。”外姓將領能得到這樣的待遇,是曹魏開國以來從未有之事。

由此可以看出魏明帝對張郃的信任和重視。而張郃沒有讓魏明帝失望,他的“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把軍機分析得非常恰當。後果如其言,等他到了南鄭,諸葛亮已經退軍了。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謂的“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