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建黨人物素材——陳獨秀

陳獨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懷寧(今屬安慶市)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書院學習,開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論被書院開除。1920xx年因為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受清政府通緝,從安慶逃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速成科學習。1920xx年7月在上海協助章土釗主編《國民日報》。1920xx年初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宣傳革命思想。1920xx年組織反清秘密革命組織岳王會,任總會長。1920xx年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後轉入早稻田大學。1920xx年冬去浙江陸軍學堂任教。1920xx年辛亥革命後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1920xx年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出獄後於1920xx年到日本,幫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誌。1920xx年9月,在上海創辦並主編《青年》雜誌(一年後改名《新青年》)。1920xx年初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1920xx年12月與李大釗等創辦《每周評論》。這期間,他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積極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文學革命,反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1920xx年五四運動後期,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1920xx年初潛往上海,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時與其他各地的先進分子聯繫,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主要創始人之一。1920xx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雖然沒有出席,但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從一大到五大,均被選為中央委員,先後任中央局書記、中央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中央等職務,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在大革命後期,他的右傾思想發展成為右傾機會主義,放棄對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對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對國民黨右派的進攻採取妥協投降的政策。1920xx年中國大革命遭到失敗,除了來自共產國際指導上的原因,他的右傾錯誤也是重要的原因。1920xx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組,他離開中央領導崗位。此後,他接受託派觀點,以在黨內成立小組織的方式進行活動。1920xx年11月,因為他在中東路問題上發表對中共中央的公開信,而被開除黨籍。同年12月發表由81人署名的作為托陳取消派綱領的《我們的政治意見書》。同時,在上海組成托派小組織無產者社,出版刊物《無產者》。1931年5月,出席中國各托派小組織的“統一大會”,被推選為中國托派組織的中央書記。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判刑後囚禁於南京。抗戰爆發後,他於1937年8月出獄,先後住在武漢、重慶,最後長期居住於四川江津。1942年5月在貧病交加中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