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葉連平事跡觀後感5篇精選

“92歲高齡的葉連平老師不忘初心,將自己畢生精力投入在鄉村教育事業上,這體現出的是一種大愛。他不計個人得失,義務輔導留守兒童20餘年,分文不收,特別讓人的心靈受到震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xx感動中國候選人葉連平事跡觀後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20xx感動中國候選人葉連平事跡觀後感一

葉連平,男,漢族,1920xx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高中學歷,河北滄州人,安徽省和縣卜陳學校退休教師。自1978年從教,到1989年退休,再到鮐背之年,91歲高齡的葉連平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為鄉村學生燃燒了40多年,被鄉親們譽為餘熱生輝的“鄉村燭光”。他堅持為學生義務輔導,20xx年自費開辦家庭課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輔導學生1000餘名,不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裡所有積蓄。20xx年設立“葉連平獎學金”,在社會各方的支持下,已連續發放了7次,共發放10萬多元,獎勵資助了132個孩子。榮獲全國德育教育先進個人、中國好人、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安徽省優秀教師等稱號。

事跡材料:葉連平,男,漢族,1920xx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高中學歷,河北滄州人,安徽省和縣卜陳學校退休教師。榮獲全國德育教育先進個人、中國好人、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安徽省優秀教師等稱號。20xx年6月25日,葉連平成功入圍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助人為樂”類候選人名單。

三尺講台,一間教室,一間圖書室,幾十個留守兒童,這就是卜陳留守兒童之家,也是九十一歲退休教師葉連平的家。從教二十一載,退休後本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但他卻是退而不休,不顧年高體邁,淡泊名利,傾盡心力,義務輔導學生二十載,用知識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被人們譽為餘熱生輝的“鄉村燭光”。

“葉爺爺就是我們的親爺爺”

農村學校英語教學條件差,葉連平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於是,一個大膽的念頭在他心頭縈繞。20xx年,他自掏腰包在自己家裡開設留守兒童之家,從此他30平方米的老屋成了孩子們幸福的家。

這些留守兒童來自周邊村莊,父母大多在外做生意,都由爺爺奶奶在家看護,可他們沒有文化,對功課幫不上一點忙。於是這些孩子一放學總愛往他家跑,喜歡在葉連平家做作業,有些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問他,他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很快,留守兒童之家的孩子從最初的幾個發展到現在的三五十個。不少孩子英語成績很差。因為年輕時曾在美國駐華大使館做過勤雜工,英語很好,於是葉連平決定每逢雙休日和寒暑假義務為孩子輔導英語。這一輔導就是十九年,他分文不收,連用電、用水、稿紙、圖書等相關學習資料,都由葉老師自掏腰包購買。

每次上課,孩子們少則三四十人,多則六七十人。他們中,有的是留守兒童,有的家離得很遠,為方便孩子學習,葉連平就讓他們免費食宿在自己家裡。江明月和妹妹都是留守兒童,家庭經濟又很拮据,葉連平就主動把她接到自己的留守兒童之家,不僅免費補課,而且免費提供吃住。在葉連平的精心輔導下,江明月20xx年被南京理工大學錄取。此後不久,葉連平又將江明月的妹妹江敏接到家中,為她免費“開小灶”補課並提供食宿。兩年後,江敏考上了和縣重點高中。姐妹倆每每談起這些經歷都很激動:“葉爺爺就是我們的親爺爺。”

“該花的錢絕不小氣”

6年前,鎮政府出錢把葉連平家對門的學校倉庫改建成兩間教室,一間供他上課,一間作為圖書室,這裡儼然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為了讓“小樹”茁壯成長,葉連平不光教書,還要育人。他經常帶孩子們外出參觀,開闊視野。周邊的省科技館、名人館、博物院、南京日軍大屠殺紀念館等處都留下了葉連平和孩子們的足跡。為了把節省的錢用到孩子身上,葉老師異常節儉。他的家還是三十多年的老房子,沒有裝潢、沒有衛生間、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他至今仍穿著破舊的襯衣和帶有補丁的褲子。老伴不理解,抱怨說家裡的煤爐漏氣封不緊,買個新的20塊錢不到都不給買。他說,該花的錢絕不小氣,不該花的,一分錢都不能花。

留守兒童每次外出,參觀經費全由葉連平來出。多年來,他義務辦學購買桌椅文具,孩子們在他家吃、用、住,組織學生外出參觀,省吃儉用資助困難學生,零零碎碎花了近30萬元。

為了孩子們學習,他把從牙縫裡擠出的錢,20xx年成立了葉連平獎學金基金,獎勵優秀學生,資助困難學生。到目前為止,他已捐款7萬元,不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裡所有積蓄。在社會各方的支持下,已連續發放了7次,共發放10萬多元,獎勵資助了132個孩子。

“最放不下的就是孩子”

5年前,葉連平在一次家訪中被電瓶車撞倒,他的身體越來越差,還患有嚴重的白內障,因擔心手術失敗再也不能站上講台,就一直將就著。一天半夜,一不小心跌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查竟是腦出血加腦膜炎。本來住院需幾個月,但住院第四天他就急著出院。“孩子們需要我,我必須回家。”醫生拗不過他,讓他在一張自願提前出院的證明上籤了字,才肯放人。出院時,葉連平的頭上還纏著紗布,傷口縫合線還沒拆,根本不能走路。孩子們看到佝僂著背,滿頭銀髮的老師頭上扎著繃帶,眼角上留著手術後的傷疤,忍不住放聲大哭。老人卻笑著說,不要哭,老師不是回來了嗎!

“我再不乾恐怕沒時間了”

他把一周的輔導時間排得滿滿當當:周末兩天上課,周一、周二改作業,周三印講義、上書法課,周四、周五備課、家訪,一天忙到晚,像個陀螺團團轉。

有人勸他不能再這么勞累,身體吃不消。他說:“我再不乾恐怕沒時間了。”他感嘆自己“在和時間賽跑”。

也有人問他:為什麼退休不好好享清福?他笑言:“我已享清福,而且非常幸福。這樣的工作比休息強多了!”

葉連平沒有孩子,但他幫助過的學生都是他的孩子。學生滿堂,桃李遍天下,是他最大的心愿。

“不管生命還有多長,我都會沿著當前的路一直走下去。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就忘記頭上有多少白髮了。”當地人提到葉連平,無不敬佩,贊他為“鄉村永不熄滅的燭光”。對此,葉連平笑著說:“我充其量不過是個螢火蟲。”

20xx感動中國候選人葉連平事跡觀後感二

7月28日晚21:30,央視《面對面》對話葉連平專訪在央視新聞頻道播出!

7月15日-16日,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組走進和縣烏江鎮卜陳村,採訪報導“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葉連平,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倩對葉連平老師進行了專訪。

現年92歲的葉連平,1990年從和縣卜陳學校退休後創辦留守兒童之家,他投身貧瘠鄉村教育事業,20xx年來免費為千餘名留守兒童做文化輔導,從未落下一堂課,從未收過一分錢,花光積蓄30餘萬元。

20xx年,葉連平又拿出2.1萬元積蓄,連同當地政府和社會捐贈,成立葉連平獎學基金,獎勵優秀學生、資助困難學生,至今共發放獎學金10萬多元,獎勵資助留守兒童132名,葉連平被譽為餘熱生輝的“鄉村燭光”。

6月25日,92歲的葉連平老師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並進行公示。

20xx年未向學生收過一分錢

葉連平生活的卜陳村,位於和縣烏江鎮中東部,鄰近省級公路,村裡的年輕人多數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不僅孩子們的學習無人輔導,每到節假日,還容易引發安全事故。另外,農村學校外語教學原本就薄弱,家長普遍沒有能力輔導。

原本是語文老師的葉連平決定利用自己的英語特長,為孩子們補習英語。他找來英語教材,系統地研究,還根據不同的英語水平,把孩子們分了班,更有針對性地上課。

為什麼不收錢?

葉連平說,在物質生活上我是低水平,精神生活要高標準。“我拿著國家的工資,我吃著國家的糧,是人民的錢,我沒有權利再跟國家、跟政府、跟組織要賬。我不抽菸、不喝酒、不打牌、不吃零食。到外邊買書,我自己帶著乾糧和火腿腸,一碗陽春麵、一瓶礦泉水我都不買,省下來的錢,要取之於民而用之於民。 ”

他說,教育就像種田,你播下種子它豐收了,用不著你講,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用生命影響生命

近幾年,在葉連平的感召下,每到暑假和節假日,都有大學生志願者來為孩子們補習功課。今年暑假,葉連平教過的一名學生主動提出要給弟弟妹妹們補課。

因為大學生志願者的到來,不僅英語,孩子們的數學、物理等課程都可以得到輔導。葉連平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他希望孩子們能夠跟哥哥姐姐們多學些知識,更多了解外邊的世界,樹立遠大志向。

葉連平說,我希望我最後的一口氣是在講台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我現在的口號就是那十六個字:生命不息,戰鬥不止,鞠躬盡瘁,死而不已。

“我不同意諸葛亮的話,他是死而後已,我是死而不已。我希望等到我走的時候,能夠被組織上承認,我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就心滿意足了。”葉連平說。

20xx感動中國候選人葉連平事跡觀後感三

“92歲高齡的葉連平老師不忘初心,將自己畢生精力投入在鄉村教育事業上,這體現出的是一種大愛。他不計個人得失,義務輔導留守兒童20餘年,分文不收,特別讓人的心靈受到震撼!”9月11日,市建中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李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早在這之前,她就通過《馬鞍山日報》等主流媒體獲悉了葉連平老師的感人事跡,葉連平老師榮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認真學習葉連平老師愛崗敬業、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

“葉連平老師不光重視孩子的文化課成績,還特別注重孩子的思想教育,真正樹立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這么大年紀,自掏腰包帶著留守兒童前往合肥、南京等地博物館和科技館參觀學習,可見他對黨的教育事業有多忠誠。”李姍說,9月10日上午,我市召開全市教育大會,大會結束後,她回到建中學校立即召開了全校教師大會,號召全校廣大教師向全國道德模範葉連平老師學習,要求大家以葉連平老師為榜樣,以實際行動踐行“教書育人”的光榮使命,在爭當新時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中,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李姍告訴記者,她在教育一線已有34年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她要以葉連平老師為榜樣,要把“責任”二字常掛心頭,勇於擔當。作為一所民辦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的管理者,她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以核心素養為指向,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力與綜合力,讓每一個建中學子都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高素質的師資是實現品質教育的根本保證。”李姍說,今後,她將以更高標準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使學校內部管理改革、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更具活力和創造性,爭當學校教育改革的先鋒。

20xx感動中國候選人葉連平事跡觀後感四

孫五一是皖江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的一位高級教師,他本人常年在教學一線崗位從事職業教育教學工作,身體力行探索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先後獲得“馬鞍山市首席技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和市總工會還先後為其專門設立了“汽車技術教育孫五一工作室”“孫五一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孫五一勞模創新工作室”。“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乾好工作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堅守崗位。葉老師的先進事跡告訴我們,乾一行愛一行,最為可貴的是堅守。”孫五一表示,20xx年底,在學校組織開展向葉連平老師學習活動中,他第一次看到了葉老師先進事跡介紹視頻,“當時就非常受感動,一年多來,全社會關於葉老師的介紹逐漸增多,更增加了我對葉老師的了解,也有了一些感悟。”

孫五一說,葉老師今年已92歲高齡,退而不休,淡泊名利,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三尺講台,義務為鄉村留守兒童補課,一心關愛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讓他深受感動。“他的這種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位黨員、每一名年輕人學習,我們要以葉老師為榜樣,找差距、抓落實,把學習成效運用到工作中去。”

“葉老師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找到了自己還能為社會、為教育繼續奉獻力量的方式,並長年堅持。”孫五一認為,這不僅體現了葉老師對黨的教育事業無限忠誠,更體現了葉老師對下一代培養的關心和全身心的投入精神,這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立教態度,為所有老師樹立了標桿和方向,也值得他個人終身學習。

孫五一表示,做教師需要情懷、需要忘我、需要淡泊名利和甘為人梯的精神。他覺得,要把學習葉老師的精神貫徹到行動中,首先需要嚴格要求自己,並以實際行動影響和帶領身邊的老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為黨的教育事業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0xx感動中國候選人葉連平事跡觀後感五

“葉連平老師不求功利、無私奉獻,用20餘年的堅守詮釋了真正的‘愛的教育’。”9月10日上午,省模範教師、和縣第一中學教師吳光華說,葉連平老師退而不休,堅守初心、矢志不渝,時刻牢記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黨盡職,為民奉獻,他的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精神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學習。

“每一次學習,心靈都受到極大震撼,葉連平老師無私奉獻,兢兢業業,心繫民眾、艱苦樸素的作風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吳光華表示,葉連平老師的先進事跡對他本人產生了深刻影響,在今後的工作中,他要以葉連平同志為榜樣,認真學習葉連平助人為樂精神,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時刻以葉連平精神來激勵自己,並在以後的工作中努力做到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堅定的職業信念,不忘初心,立德樹人,努力成為愛崗敬業的典範。

吳光華表示,在日常教學中,他要積極投身教育創新實踐,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造性思維;要不斷加強師德修養,把個人理想、本職工作與學生髮展緊密聯繫在一起,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為人梯,樂於奉獻,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做學生愛戴、人民滿意的教師;要在教師群體中不斷宣傳葉連平事跡,自己努力在做好青年教師榜樣的同時,做好傳幫帶,促進青年教師在思想境界、心理素質、學科素養、師能水平、科研能力、改革與創新等方面全面進步。

“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吳光華表示,“這是著名教育家呂型偉先生的一段話,我想在教師節之際與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