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4年度人物頒獎晚會觀後感1000字

14年來,《感動中國》也秉承公開、公正的媒體精神,廣泛吸納觀眾意見,通過多種投票方式在世界範圍內評選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和群體。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晚會觀後感的內容,歡迎大家查看。

郭川航海意義何在?當這位50歲的青島漢子帶領國際團隊穿越北冰洋、衝過終點之後,很多人對他這種自討苦戰的瘋狂舉動表示不解。

同樣的問題可以提向所有的職業體育項目:博爾特為什麼要跑步?梅西為什麼要踢足球?費德勒為什麼要打網球?梅威瑟為什麼要搞拳擊?……他們意義何在?

對於這些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我們從對郭川航海的解剖中都能找到答案。

每個人都是性質獨特的個體,興趣愛好各有不同,郭川也不例外。他作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高材生,對太空的興趣卻不如對大海那樣熾烈。他不願庸庸碌碌地活著,對到手的副局幹部待遇沒有興趣,三角翼、滑沙也不合他的胃口,唯有帆船航海讓他一見如故,沉迷其間不能自拔。他說自己就像歌曲里唱得那樣,“尋尋覓覓尋不到活著的證據,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跡。”他想換個活法,航海把他從城市瑣碎乏味生活的牢籠中解放出來。只有到了海上,他才感覺到自由和對自我命運的把握。於是他義無反顧地走向大海。國內沒有航海環境,他就遠赴法國學習,全是自費,沒有花納稅人一分錢。

航海,是郭川的愛好,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就像博爾特、費德勒、梅西、梅威瑟在自己選擇的體育項目中生活一樣,也如你我平凡人選擇的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制生活一樣。

郭川航海是為追求戰勝自我的極限體驗。他的帆船為創造紀錄而設計,不是為了享受,沒有任何奢侈品,甚至連馬桶都沒有。這次北極航行,他吃的是脫水壓縮食品,喝的是淡化過的海水,13天內一直和衣而睡,沒換過內衣。他追求的不是衣食住行的舒適,而是一種極致的感覺。在這次創紀錄北極航行衝刺結束後,他沉浸在巴庫斯似的興奮中:“我感覺很自豪,此刻的我完成了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每個人都會有這樣享受的時刻,只是具體內容不一樣。有人會為加薪晉級、買房買車而高興,我為創造這樣一個世界紀錄而高興。大家只是追求的目標不同,但高興的感覺是一樣的。”

郭川說,他一直想要做一件感動自己的事情,這次做到了。因此,他首先是為自己航海,為了實現自我而航海。

如果郭川生在歐美,他或許就是個平凡的航海者。但在中國,時代的變化把他推到了歷史的前沿。北京奧運會把青島選為帆船比賽地點,讓郭川這個青島人深入接觸到了競賽帆船。中國經濟的發展吸引更多的國際帆船賽事進入中國,郭川順理成章地成為這些國際賽事的中國元素。發達的理性思維和堅韌不拔的性格讓他戰勝了種種困難,十年之內他成為帆船競技的高手,成為一個品牌,組建了專業團隊,擁有了市場。他占據天時地利人和三大成功要素。他選擇了帆船,時代選擇了他。他成為中國帆船的領軍人物。

於是郭川就不能再僅僅為自己航海。他的航海被賦予更多內容和意義。作為一個職業極限航海家,他擔負著更多責任。他要為家庭、為團隊、為支持者、為贊助商、為自己的市場品牌、甚至要為中國帆船界去航海。他必須要去拼搏,做到最好,正如博爾特、費德勒、梅西和梅威瑟這些職業體育選手一樣。

現在郭川每次航海都是一個市場項目,由自己的團隊經營。為了他能順利下海穿越北極,團隊總經理劉玲玲奔波在世界各地,為他尋找船員,尋求合作夥伴。團隊技術經理法國人哈爾貝最後累得臥病在床。這些職業人士拚命工作,確保項目順利進行。消費經濟時代,不少人欣賞郭川,因此成為他的支持者。這次穿越北極起航之前,有人暗中給他賬號里匯去二十萬元人民幣,有人萬里迢迢從國內趕到北冰洋沿岸的摩爾曼斯克為郭川壯行。因此,郭川航海的成功,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成功,也是團隊和合作夥伴、支持者和中國帆船界的成功。大家都與有榮焉。

我們為博爾特、費德勒、梅西、梅威瑟和郭川喝彩,是因為我們在他們那裡找到了認同感。這就是意義所在。

郭川說過,他航海就像博爾特跑百米每一步都力求精確一樣,任何細節都不能忽視,因為他有時要在遊走在生命攸關的極限邊緣,容不得任何閃失。極限航海是他的工作,就像體育和探險,都是人類為自己設計的挑戰,看似“自討苦戰”,實際是人類自我砥礪、自我改善的方式。每次極限的突破,每次世界紀錄的創立,都值得我們為之興奮。這也是意義所在。

法國航海權威克里斯蒂安·杜馬爾稱讚郭川是世界航海界的“先行者”,“意志強大,思維理性”,“堅定地追隨自己的想法”。郭川是個為實現自我價值而願意付出一切努力的人。這是他個人精神的實質所在。

郭川曾說:“我的事跡或許無法拷貝,但我的精神可以拷貝。”他的這種精神,也是他航海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