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在作文中輪迴

有一回,學生說:“這周的作文題目是‘我愛秋天’”。我看了看外面,以為自己時空倒錯了:寒風正在滿樹枯枝中穿梭,打著呼哨,看起來是要下雪的前兆,明明已經是隆冬時節了。我說:“這都冬天了,怎么還寫秋天啊?”她說:“對啊對啊,還要求寫‘金色的秋天’,我這是第三次寫這個題目了。”

問了問其他學生,也差不多,“我愛春(夏秋冬)天”,都在作文題目中被布置過。其中寫的最多的就是“春天”。國小三年級學生,作文經歷沒多少,“我愛春天”倒是一年寫了兩三遍。春天一到,老師讓寫一遍;自己想不起寫什麼了,又拿出來寫一遍;爸爸媽媽隨口布置個題目,又讓寫一遍。春夏秋冬,在自然界一年輪迴一遍;在作文里,可就不知要輪迴多少遍了。

題目輪迴,內容也輪迴,都是概念化了的四季:春天,那就綠色的;夏天,那就火紅的;秋天,那就金色的;冬天,那就銀色的……實際上,學生最近經歷的可能是一個非典型四季,比如遇到“多雨的夏天”或“無雪的冬天”,又或者學生根本不愛夏天,討厭冬天、秋天……好吧,確實也有一些古怪的作家比如梁遇春,討厭陽光明媚的春天。但是布置小學生作文,似乎不允許對四季表達負面情緒,每個季節都必須像年畫一樣色彩明媚。我看到作文里“農民伯伯們在金色的田野里收割著稻穀……”,就覺得這是在三十年前的農村宣傳畫上才會看到的情景,不應該出現在當今小學生的作文中。

有個作文能力不那么強的孩子,只要讓他自主作文,他就會寫“我愛四季”,春夏秋冬都寫過不止一遍。後來我知道了原因,因為作文里出現諸如“清澈的流水、宛轉的鳥啼、艷麗的桃花、皚皚的白雪”等“美詞美句”,更容易被老師畫紅線表示讚賞。殊不知寫過《風景談》的作家茅盾說過:“沒有人的風景,是毫無意義的點綴。”即使把四季幻化為“春姑娘”“夏姑娘”“秋姑娘”“冬姑娘”,我個人也覺得意義不大。至少不值得寫一遍又一遍。

因為我個人對這個題材不看重,所以幾乎沒做過大力指導。不過,我也不是沒有準備,我弄了一本厚厚的資料貼,裡面除了我蒐集的四季圖畫之外,還有一些名家或非名家寫四季的詩歌、散文。過長的截得短一點,過繁的改得簡一點。寫秋天除了“金色”之外,寫“清冷”的也有。學生需要寫四季的話,可以翻翻,喚起記憶,自己裁度取用。可能有人說,這不是鼓勵學生“抄”嗎?這不是抄,是學。“美詞美句”這東西,是屬於花腔女高音,是炫技,也是靠學的,不能要求小學生都能自己創造。

剩餘的時間,我請孩子們看一個小小卡通片,開頭是一個穿綠褐色衣服的小人,蜷縮在洞穴里,漸漸地有滴水下來,他醒了,試探著走出洞穴……看到一半,有的孩子恍然大悟:“他是一顆種子!”小人後來成為滿山植被、花朵、果實。最後,又回歸成一個綠褐色小人,回到洞穴,抱緊自己,等待著下一個輪迴。我說:“如果遇到再寫‘我愛四季’,可以不用寫‘春姑娘’‘秋姑娘’了吧?”有的孩子說:“可以寫‘一顆種子的變身。’”我說:“要不叫‘一顆種子的四季旅程’或者‘一顆種子的前生今世’”也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