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家爭氣名人故事

貝時璋是我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自20世紀20年代起,他就一直從事實驗生物學的研究工作。為人處世,他友好、善良;搞研究做學問,他踏實、細緻。

貝時璋在浙江大學生物系負責組織學、胚胎學、無脊椎動物學、比較解剖學、遺傳學等等課程時,講授內容詳實,條理清晰,他能記得成百上千個骨頭、神經肌肉和血管等的拉丁名稱,使學生們驚嘆不已。他在浙江大學生物系辛勤耕耘20年,培養出一大批著名的實驗生物學家。他曾自豪地說:“我用自己的生命研究生命科學,不久以後簡單的生命將在實驗室合成。那時,生命與無生命之間的界限,也不再是固定不變了。”1983年,他還拍攝了“細胞重建”的科普電影,獲第五屆中國電影最佳科教片金雞獎,獲得第23界國際科技進步獎和義大利巴馬國際醫學科學電影節榮譽金質獎。

20xx年,正值貝時璋獲得圖賓根大學博士學位75周年。這一年的10月10日,是他100歲生日,而這一年他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工作。9月26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召開了“貝時璋先生百歲壽辰暨建所45周年慶祝大會”。德國駐華大使館公使科伊內先生代表德國政府到會祝賀,回顧了貝時璋早年留學德國求學的經歷,授予他“唯一學術公民”稱號,並代表圖賓根大學授予他“鑽石博士”學位。正是在那次百歲壽辰慶祝大會上,國家天文台宣布,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正式批准將國家天文台於1996年10月10日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第36015的小行星命名為“貝時璋星”。

貝老一直珍藏著那些記錄著德國人民友誼和母校厚愛的博士證書。在德國留學期間,德國同學親切地叫他“Paibub”(貝娃娃)。那期間,他曾先後與幾位德國同學租住在德國人家裡,為了省錢還一起住過汽車房。時間過去了80年,說起他的德國同學,他會隨手寫出一連串德文名字。幾十年來,一些德國同學以及他們的家人與貝時璋一直有著書信往來。

期頤之年的貝老,思路仍很清晰,也比較健談,尤其與人談起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中間都不停頓。有時,家人害怕老人話說多了會累,想讓他停下來喝口水,他卻極少停下來去喝。小兒子貝德常曾風趣地說:“爸爸說話剎不住車。”

20xx年,在貝老家裡工作了幾十年的保姆李媽已到古稀之年。8月間,貝老特意請來李媽的兒子接李媽回安徽老家養老。貝老深情地對李媽說:“你在我家幾十年,我們相處很好,就和一家人一樣。你對我們幫助很大,我很是感謝。你要回家了,我們應該表示一點心意,給你拿上3萬元錢,作你的養老錢。再拿上20xx元作為你們母子兩個的路費。你兒子專程來接你回家養老,是他的孝心,是你的福氣,希望你過一個幸福的晚年。”這場面,讓李媽母子和在場的人流下了眼淚。

那個時候,貝老的家,無論是從房子、家具布置,還是他的用品等似乎都不太合他的身份,顯得過於儉樸。貝老卻說:“學問要看勝似我的,生活要看不如我的。”貝老擁有一個人人稱羨的家,夫人程亦明更是為這個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長期以來,程亦明是貝時璋精神上的強大後盾,為他營造了一個大後方,同時,也是他親密的夥伴和同行。貝老一生沒有生過大病。98歲之前沒有住過醫院,除了正常的體格檢查,他是不去醫院的,平常幾乎從來不打針吃藥。總結自己的長壽經驗時,貝老認為主要得益於4個方面:淡泊名利,寬厚待人,適當運動,注意營養。

在離世的前一天,貝老還召集了6位研究人員,一起討論如何在已有的創新課題基礎上繼續努力工作,熱情地鼓勵大家要以為國爭光為己任。王谷岩是6人之一,他回憶說,20xx年諾貝爾獎公布後,老人的心情就一直很不平靜,他對我國科學創新問題陷入了深刻的思考之中。“貝老想起北京大學教授林克椿1981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做訪問學者時,發現了螺鏇狀脂質體,1982年《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這一成果。貝老覺得這個方向值得努力下去,特別邀請林教授過來,鼓勵大家更進一步做下去。”王谷岩說,那天貝老精神很好,也很激動,和大家聊了有一個來小時,告訴大家“我們要為國家爭氣!”

20xx年10月29日上午9點30分,我國大陸唯一走進20xx年的第一批(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貝時璋老先生,在睡夢中與世長辭,享年10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