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錢學森之問”與高考錄取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它與李約瑟難題一脈相承,都是對中國科學的關懷。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分享名人故事:“錢學森之問”與高考錄取,希望各位同學喜歡!

名人故事:“錢學森之問”與高考錄取

高考改革最近成了一個熱門話題,筆者也想湊湊熱鬧,談談關於我們現行的高考錄取。

在談高考錄取之前,我們不妨先重溫一下“錢學森之問”。20xx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看望錢老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為什麼民國時期能培養出大師,而我們“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我們不妨僅從高考錄取一個方面來做一個對比。

先看看民國時期幾個比較典型的高考錄取事例吧。1929年,錢鍾書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數學成績僅為15分,英語、國文成績卻均為第一名,其中英文成績為滿分。按照當時清華大學的錄取規定,只要有一門課不及格就不能被清華大學錄取。但校長羅家倫親自批閱了錢鍾書的試卷後,認為錢鍾書是個奇才,遂打破常規錄取了錢鍾書,錢鍾書後來果然成為飲譽學界的“文化崑崙”。

1930年,臧克家報考山東大學,數學成績為零分,國文也只寫了三句雜感:“人生永遠追隨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成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當時的錄取老師,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從這三句雜感中發現了青年臧克家的才氣,素以閱卷嚴格著稱的聞一多破例給了臧克家國文98分的好成績,並破格錄取了他,現代詩壇大師臧克家就這樣戲劇般地誕生了。

還有,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當年報考清華大學時,數學成績僅為4分,最後竟然也被清華大學錄取了。類似的例子還很多,茲不一一列舉。

回頭再看看我們今天的高考錄取制度吧。每年高考成績揭曉後,各省都會根據當年大學錄取人數,劃出各批次的錄取分數線。這個分數線極其嚴格,那怕是只差一分,招生辦公室都不會給大學提供該生的學籍檔案。而沒有學籍檔案,該生當然不能進入大學校門。這種嚴格的高考錄取制度毫不留情地把高考錄取過程中的人情關係拒之門外,分數不夠,考生父母權力再大、錢再多也無法敲開相應批次的大學校門;同樣只能達到某一批次的分數線,考生父母那怕是農民,甚至討飯吃的,同樣可以進入相應批次的大學進行深造,從而充分體現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體現了高考錄取工作的公平與公正。

然而,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有利必有弊,如果當年清華校長羅家倫、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同樣嚴格按照高考錄取標準來錄取,錢鍾書、臧克家等人無疑會被拒之於大學校門之外,中國歷史上也因此必然少了一個著名作家,少了一個詩壇大師,少了一個國學大師。我常常在想,我們今天的高考制度是否也把像錢鍾書、臧克家、季羨林等有可能成為大師的考生拒在了大學校門之外?這個問題恐怕很難回答,但錢學森先生所說的我們“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從以上事例不難看出,民國時期的高考錄取工作既有一個嚴格的規定,同時也注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一個人永遠不可能成為全才,尤其是當他在某個方面特別突出的時候,其他方面很可能糟糕得一塌糊塗,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必然會毫不留情地把這些天才扼殺在萌芽狀態之中。如何才能在保證高考錄取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把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突出才能、有可能真正成為大師的青年才俊吸收到高等院校里進行深造,為我們國家培養出各個領域裡大師級的人物,這應該是高考改革的終極目標,也是需要迫切解決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