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徵文文章

我想說說我在英國的親身經歷。記得剛到的時候,就被鬧市里背著個小紅桶向過往行人乞討的人搞糊塗了。難道已開發國家連乞丐都穿得這么體面?後來才注意到,這些小紅桶上印有例如“癌症基金會”等組織的名字。而這些在寒風中奔走在鬧市乞討的是為慈善機構募捐的義工。後來,慢慢對英國的慈善有更多的了解。街上林林總總的慈善商店陳列著各種各樣的二手商品,都是民眾無償捐贈的舊貨,價格相當便宜,賣得的款項作為慈善基金由相應的基金會管理,並發給需要救助的人。

雖然作為窮留學生,身上沒什麼錢,也許是受這裡的氣氛感染,路過小紅桶的時候,也會把口袋裡的零錢捐出。平時不穿的衣物,第一個想到的也是捐給慈善商店。慈善商店的經營主要靠義工來完成,商店玻璃上經常會貼著尋求義工和捐贈廣告。我經常看到穿著裙子絲襪,抹著口紅的傳統英國老太太們在店裡不停地忙這忙那,儘管她們步履緩慢。慈善商店是一舉兩得,既讓不富裕的人低價買到合適商品,賣的錢還可以為需要幫助的人送去溫暖。我的公司法老師曾經開玩笑說,當年他畢業時去應聘工作,穿的一身西裝還是從慈善商店花6磅買到的。

還有一位教國際稅法的老師,同時在事務所兼職,可以說收入頗豐。在我們第二學期最後一堂課的時候,他突然穿著一身小丑裝,鼻子上掛個小紅球,端著講義給我們上課!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紛紛拿出手機給老師拍照,老師也十分合作地擺出各種pose(姿勢)。笑完之後,老師端出一白色紙盒,捐錢!原來,那天是搞笑救濟日——red nose day,英國一年一度的募捐活動。老師滿面笑意地說,下午他還要去見客戶,就準備穿著這身衣服去,應該會有大筆收穫!原來,不是老師特立獨行,在“紅鼻日”里,全英國紅鼻子滿天飛,用這種“不正經”的方式做“正兒八經”的募捐,創意還真不一般,捐款紀錄年年創新高。

學期結束,我自己也加入了義工的行列。在英國的市民諮詢委員會當助理。這是個非政府非營利組織,給市民免費提供各種諮詢服務,包括消費者權益,法律事務,僱傭關係,移民等,諮詢員也都是義工,其中有一部分是律師,他們經過系統培訓後,每周撥出幾小時義務為民眾解答問題,有時還會作為他們的代理,為他們爭取該得的權益。每天來諮詢的民眾絡繹不絕。諮詢的問題都有記錄並加以統計,以作為反映社會問題。當然很重要的一點,對民眾提供的信息絕對保密。在國內本科期間,我也參加了學校的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性質與市民諮詢委員會相似。但區別在於,開展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的範圍不夠廣,發起的人數有限,運作也缺乏資金的支持。

總的來說,目前中國的慈善活動的範圍不夠廣,主要是缺乏組織有序的機構。英國的慈善基金會很值得借鑑。其次,國家的扶持與鼓勵很重要,比如說,規定捐款可免去相應數額的所得稅。再次,捐款支出的透明度。如果有清晰的支出說明和相應的監督機制,人們就不至於懷疑自己捐款的去處,會鼓勵更多的人放心地“獻出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