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國旗下講話:傳承好家風

家風如春雨,潤物細無聲;家風是文化,滋養後代。家風正,父慈子孝,家庭和睦,鄰里守望,英才輩出。父母言傳身教,親職教育勿忘優良家風。那么,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一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每個公民都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風的建設和傳承。《禮記?大學》中講道:“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對培育出人格健全的社會個體至關重要。尤其對於具有引領作用的黨員領導幹部,更是如此。黨員幹部應當在家風建設方面帶好頭、作表率。在立家風、正黨風方面,許多優秀傑出老前輩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們的言行舉止彰顯出共產黨人特有的風範風骨,成為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黨員幹部的家風,是反映黨風和社會風氣的重要“視窗”,也是黨風廉政建設的“晴雨表”。

“儉以養德,德由儉來”,把樂於節儉作為培育良好家風的行為準則。崇尚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古代,就有“勤於持家,儉以養德”之說。節儉,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是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唯有從小就接受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教育,才能真切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從而防止產生優越感,自覺克服嬌氣心理。

節儉既是一種美德,也是個人健康成長的護身法寶。現實中,有的黨員幹部就是從追求奢侈生活開始,逐漸走上違紀違法道路的。要自覺遠離奢侈欲的誘惑,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思想,不僅自己要以儉為榮,還要讓子女過過窮日子、苦日子,使他們真正把節儉作為一種意識,嵌入靈魂深處,作為安身立命之本,成為生存智慧的理性選擇。

“堂前教子,枕邊教妻”,把嚴於管教作為培育良好家風的重要環節。家庭給人以歸屬感,成為人們內心情感最柔軟的一部分。正因為此,家庭容易成為人性弱點的避風港,原則易在親情面前變通,底線易在親情面前突破。對家屬子女管理不嚴,常常導致家庭不幸。黨員幹部要自覺把好作風貫穿於家庭生活之中,經常向家人宣傳政策法規,幫助他們劃清是非、美醜、榮辱的界限,對枕邊風善而從、惡而棄;對子女的不正當要求,要堅決予以拒絕。同時,“身教重於言教”,要求子女家庭和睦,自己首先要感情專一;要求家人潔身自好,自己首先要遠離低級趣味。只有這樣,才能把家庭打造成一個追求進步的和善家庭、一個經得起風浪考驗的家庭、一個和諧幸福的美滿家庭。反之,一個普通家庭如果家風不正,易引發諸多家庭問題,而黨員幹部若家風不正,則易誘發腐敗大問題。從近年來查處的一些腐敗案件看,究其原因,都與家風不正有關。黨員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關係到作風能否端正、廉潔能否守住的大事。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家風是培育人們形成正確價值觀和高尚道德的重要途徑。優良的家風,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長的保證,是推動全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社會最基層的細胞是“家庭”,家風是支撐一個家庭乃至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今天如何引導全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應對社會轉型期的坎坷與挑戰,正是每個家庭不容迴避的責任。家風應從黨員幹部帶頭,將中華文化傳統精華與當代國人的價值追求結合,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家風清則社風清,家風濁則社風濁。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離不開良好家風的滋潤和支撐。家風是一條小溪,或是更細微的水滴,但她綿亘不絕,從山澗、密林,緩緩流出,生生不息。當小溪匯成小河,匯成大江,形成波瀾壯闊的大海,那就是中華民族精神所在。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二

利用星期天休息時間,帶著妻兒從城裡趕回鄉下老家,看望久居農村的父母。吃午飯時,年幼的兒子無意中看見老家裝盛飯菜的碗底有刻字,仿佛發現了古董一般,十分好奇,纏著我打破砂鍋問到底。看著兒子,我細細講來。

碗肯定不是古董,其實就是家裡用了幾十年的普通瓷碗,碗底刻字其實是我父親的名字。那時候,我家與所有農家一樣,窮得響叮噹,家中只有灶台、床、桌子、板凳和碗等簡單的必須的生活用品。無論是四面漏風的灶台,還是簡易得不能再簡易的床,都是家裡的珍寶。儘管桌椅已經缺腳,碗碟已經豁口,一家人都是珍惜又珍惜。 也因為家當不多,父親尤其珍愛,在可移動的桌椅、碗碟、扁擔等物件上都刻上自己的名字。兒子聽說不是古董,又看見碗已破舊,覺得舊碗可以退休換上新碗了。現在的新碗多好看呀,木製的、塑膠的、搪瓷的、不鏽鋼的,大大小小,應有盡有。兒子哪裡知道,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已極大改善,父親仍然秉承勤儉持家的家風,從不鋪張浪費。俗話說得好,破家值萬貫。這一些舊東西,父親想扔卻又捨不得扔掉,且不說這舊東西還有多少用處,最最重要的是這些東西,它是家的經歷,在它的上面,承載著家的溫暖,包涵著一家老小平凡生活的點滴。你說,父親怎么可能捨得丟棄呢!

那時,家中的碗真的少,基本人手一隻,相對固定,誰也不會拿錯。每次吃飯,父母都不準我和弟弟隨意走動,要求我們在板凳上坐好,用手扶牢桌上的碗,主要擔心我們把碗摔破。如有不慎,我們把碗碰到地上,沒有摔出裂紋,撿起來繼續使用。如果摔破了,無法修補,我和弟弟少不了挨一頓批。當時我無法理解,覺得父親珍愛碗更勝於愛我們。現在想來,不是父親不愛我們,只是家裡的一碗一碟都來之不易,父親珍惜家裡的每一個物件。

父母靠掙工分養家餬口。家中的碗要是被我和弟弟摔破的不夠用了,父母在家庭經濟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總想方設法擠出點資金,在鎮上逢集的日子從地攤上購回幾隻。農忙之餘,父親就用金鋼石刀在碗底鄭重的刻上自己的名字,刻上去的字雖然有些歪歪扭扭,但一筆一划溢滿了珍愛之情。

那時,村里子女多的人家,長大結婚分家時,碗被當作一件重要家產來分。父母給子女分了碗,就象徵著子女各自開始新的獨立生活。那碗底上清一色地都刻有長輩的名字,只要沒有摔壞,便猶如那代代相傳的家風,一代接一代的往下傳承,捨不得丟棄。

如今,用了幾十年的碗的確實已經很破舊了,顯得十分落伍,我勸父母把它們淘汰了,可滿頭白髮的父母卻怎么也捨不得。今天,從碗底的名字中,我給年幼的兒子講長輩們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故事,讓他慢慢知道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懂得感恩、珍惜生活、熱愛學習,並將優良傳統永遠傳承和弘揚下去。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三

重視家庭,強調家風,是xxxx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xxxx在xx屆中央紀委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強調,要把家風建設擺到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黨員幹部深入貫徹落實xxxx治國理政思想和重要講話精神應該帶頭修養家風。

黨員幹部帶頭修養家風需要修煉個人品行。黨員幹部的家庭要養成良好的家風,首先在於黨員幹部要有良好的個人品行,養家風的前提是煉品行。大學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從一個人的內在修煉到外在發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個人修身是基礎、是前提、是根本,修身為外在發展提供了潛力和可能。因此,黨員幹部帶頭煉家風首先需要修煉個人品行。

黨員幹部帶頭修養家風需要凝練家風精華。“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在精神風貌、道德品質、整體文化等方面的體現和傳承。”每個家庭或家族都會有自己的特色家風。從這個角度來說,有多少個家庭可能就會有多少種家風。因為每個家庭成員組成、文化背景、歷史傳承等各方面都是千差萬別的,所以每個家庭的家風一定是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不可能萬家皆同。即使有一些共同點或相似之處,但每個家風所強調的重點和核心內容也一定是不盡相同的。比如說有的家風以勤學、立志、惜時為重點,有的家風以仁愛、和諧、慈善為特色,有的家風以品德、修養、清廉為首要。一個家庭無論經歷怎樣的歷史變遷甚至是重大變故,變化的有可能是房屋庭院、花草樹木,永遠不變的是這個家庭的家風特色,也就是這個家庭的“核心價值觀”。家風的精華主要體現在尚德之風、學習之風、和諧之風、奮鬥之風等幾個方面。黨員幹部修養家風,就是要凝練精華,在此基礎上,形成適合自己家庭的獨特家風。

黨員幹部帶頭修養家風需要錘鍊家風要義。錘鍊家風要義需要堅持家風。好的家風不是一朝一夕、一時一事能夠養成的,需要自覺遵守、需要長期堅持、需要韌勁、需要錘鍊。錘鍊家風要不斷弘揚尚德之風、學習之風、和諧之風、奮鬥之風,將良好家風變成自覺和習慣,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錘鍊家風要義需要升華家風。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家國觀念和家國情懷,這種觀念和情懷深入國人內心。我國古代家風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重視家法、國法,但是古代的家法和國法帶有封建主義色彩。新時代的家風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升華。新時代的家風應該融入時代精神、體現社會進步,不斷賦予其新的和意義。升華家風要堅持與時俱進,尤其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升華家風有機結合起來,將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與升華家風有機結合起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法治邏輯思維,錘鍊出體現時代精神、符合實現偉大中國夢要求的好家風。

黨員幹部就是黨的旗幟,一言一行關乎黨的形象,黨員幹部的家風連著民風、政風、黨風和社風。黨員幹部要通過推廣家風,淳民風、促政風、正黨風、清社風。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四

我是爺爺奶奶帶大的。爺爺對我們少了些許疼愛,多了幾分嚴厲,爺爺愛崗敬業、守紀奉公、淳樸待人言傳身教的家風便開啟了我們觀察這個世界的第一扇窗。

家風是家庭的道德標準,如糧食一般,是一個家精神支柱。記憶中小時候都是和爺爺睡在他的辦公室里的,爺爺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總要加班到九點多,洗漱草草解決後就呼呼大睡。每天都是低著頭算賬,不停地按計算機,總是一絲不苟,看起來永遠那么忙,用過的草稿紙一箱箱。

爺爺是個會計,自然管著公款,一沓鈔票靜靜地躺在衣櫃夾層的小抽屜里,並上著鎖。小時候家裡有一段時間很窮,爺爺的領導就私下想法子說,要不先從公款里借點,發了工資再補上就是。十幾年的同事,你的為人我們心裡清楚著。爺爺沒說什麼,只是擺擺手示意不用,連說謝謝,於是離開。後來我說起這件事情,爺爺說:“窮是窮不死人的,熬過來了就好了,不苦怎么知道甜呢?那是公款,不能動的。我們要靠自己擺脫困境,是我們的東西就要努力爭取,不是我們的東西我們不能要。”從他樸實的語言中我聽出了一身傲骨和正直。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深深印在心裡,每當遇到困難,每當想走小道,總是回想到這幾句話,穩紮穩打才是鍛鍊自己最好的方式,一步一個腳印的成功最踏實,耕耘換來的收穫才是自己的積澱。困難都是必經之路,成長沒有捷徑。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記憶中的小抽屜就好像在一直鞭策著我。在家風的影響下學習、成長,被社會這個大熔爐塑造成型。克己奉公,遵紀守法的家風時刻提醒著我腳踏實地才能穩步向前。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五

焦裕祿精神讓我感動的地方很多,最難忘的是他“不能搞特殊”的家風。焦裕祿用一絲一毫絕不放鬆的嚴格要求,鑄就了嚴謹的家風。

他不準兒子“看白戲”。戲院工作人員得知焦國慶是縣委書記焦裕祿的兒子,就讓焦國慶沒買票進去看戲了。因為當時戲院有不成文的“規矩”,前三排座位留給縣上領導家屬免費看戲。焦裕祿知道後非常生氣,他訓斥兒子,帶著兒子把戲票錢如數付給戲院。焦裕祿還在縣委會上主動作檢查,說自己沒有教育好子女。他還親自起草《幹部十不準》,不準幹部特殊化,不準幹部及家人“看白戲”。他嚴了自家規矩,改了戲院使乾群疏遠的舊“規矩”,立起民眾愛戴的新“規矩”。作為縣委班長,履行嚴管責任,以身示範,帶領黨員幹部樹立良好家風。

他讓女兒當普通工人。女兒焦守鳳中考落榜後,想復讀,焦裕祿沒同意。女兒想到好的單位當打字員、做老師、話務員等,焦裕祿也沒同意。他對子女要求嚴格,不但不搞特殊,還要帶頭去最艱苦的地方。焦裕祿把焦守鳳送到蘭考食品加工廠,當醃鹹菜的小工。工作辛苦,還得抹下臉面挑著鹹菜沿街吆喝。經歷了歲月磨礪,才懂得靠雙手勤奮努力打拚出的生活,每一步都走得踏實,每一天都過得實在。

焦裕祿對家人的愛是大愛,是絕不搞特殊的嚴格要求,是腳踏實地做人做事的諄諄教誨,是絕不侵害民眾利益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貧賤不移,焦裕祿清貧一生,為黨為民鞠躬盡瘁,清廉清正走完人生。他沒有給家人留下富貴榮華,沒有給家人留下金玉財寶,他把良好家風留給家人,把嚴厲家規留給後代。良好家風讓後代都有光明磊落的人生。焦裕祿的後人大都是普通人,有的走上領導崗位,像焦裕祿一樣親民愛民、無私奉獻;有的成了下崗工人,生活清貧卻能像焦裕祿一樣堅持正道、愛黨愛國,他們在普通崗位踐行著責任和使命,以實際行動傳承著焦裕祿精神。

焦氏家風是焦裕祿精神的重要組成,“不能搞特殊”的家風,是留給焦氏後人的寶貴財富,也是留給所有黨員幹部的寶貴財富。

xxxx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人民民眾對黨感情。黨員幹部要嚴守《準則》《條例》,必須從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做起。黨員幹部要親民愛民,必須從愛老敬老做起。細微之處見真章。黨員幹部對家人的嚴謹,必將促進對工作的嚴謹;對自己和家人的“規矩意識”,必將促使他對黨紀黨規的尊崇。而那些家教松、軟、寬的領導幹部,管理必將缺位、履責必將失職,特別是那些縱容家人、以權謀私的領導幹部,必將帶著家人走向無邊的深淵。

家風正,則家興旺。民風正,則國興旺。良好家風是中華民族綿延不息的軟實力,是中華文明燦爛輝煌的重要基因。好家風是一筆寶貴財富,傳承好家風,將促進形成好的政風民風,促進社會健康向上、文明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