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勵志國旗下講話:母親留給我們的好家風

家風如春雨,潤物細無聲;家風是文化,滋養後代。家風正,父慈子孝,家庭和睦,鄰里守望,英才輩出。父母言傳身教,親職教育勿忘優良家風。那么,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一

母親在世時以身作則,樹立了良好的家風。其中有一段“不是自己的東西決不要”的故事讓我終生難忘。

那是1980年的春天,我放學後拿了幾個熟紅薯邊吃邊走,準備去河灘割草。當我來到河灘時,卻發現不知什麼時候,身後跟著一頭小豬,在撿吃我扔掉的紅薯皮。小豬又瘦又小,還長滿了癩瘡。它大概餓壞了,緊緊地跟在我後面,還仰著頭瞪著一雙無辜的眼睛望著我,那樣子好可憐,我就把剩下的半個紅薯扔給了它。

等我割滿了竹籃準備回家時,發現那個小豬卻一直跟著我。我從小就喜歡小動物,看它這么黏我,真不忍心轟它打它。我一狠心就撒開雙腿往家跑。

當我前腳剛踏進家裡,小豬後腳也跟了進來,母親看到後立即問我是怎么回事?我簡單地告訴了母親。母親當時就沉下臉訓斥我:不是咱家的東西決不能要。你怎么能把別人家的豬領到咱家呢?

我當時急哭了:媽,是它非要跟著我,我趕都趕不走它啊。

父親勸道:我看孩子不是故意的,我到各家問問,是誰家的就讓誰領回去。但父親問遍了全村,也沒人說丟了豬。

母親對我說:既然都沒人說丟,你就把它還領回原來的地方,等人家來找。這不是咱家的,咱決不能要。

父親說:我看它是沒人要的病豬,真要趕到野外,可能也活不久。這也是一條命啊,要不咱先給它治治,別眼睜睜看著它死也不管。以後誰找來了,咱就還給他。

母親無奈地答應了。

第二天,她又問遍了全村,都沒人說丟了豬,有人甚至說這樣的癩豬誰要啊。

小豬留下了,母親用苦楝皮給它治好了癩瘡,它越長越大。有人開玩笑說我家得了外財,母親竟不好意思起來,好像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

直到春節,小豬長成了膘肥體壯的大豬,還是沒人來認領。無奈之下,父親只得把它當年豬殺了,母親給村里每家都送去了兩斤肉。我家雖然只得到一些豬下水,但母親卻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

古人云: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今,母親雖已去世,但每當我面對誘惑時,耳畔總迴蕩著母親那樸素的教誨:不是咱的東西決不要!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二

母親頭上的白髮總是不經意間才發現的。那一日,給母親梳頭,幾根白頭髮讓我的心猛地一顫,我說:“媽,你都有白頭髮了。”母親淡然一笑,傻孩子,都60多歲的人了,再不長白頭髮,難道還長金頭髮?我用梳子將母親的頭髮梳整齊,才發現,母親的白髮遠不止表面那一兩根,黑髮夾雜著白髮,讓母親的蒼老觸目驚心。心中頓時難過,也為自己的疏忽而自責,平日裡只顧著忙自己的工作,卻不知時光已悄悄偷走了母親黑髮間的年華。

細細打量母親,才發現母親的眼角爬滿了皺紋,皮膚已不再像年輕時般緊緻,那個印象中時髦、愛美、靚麗的母親,在歲月的風霜雨雪的剝蝕下,已褪去了青春的光澤,開始變得垂暮而黯淡。我握著母親的手,握著這個給我生命的親人,像握著自己最珍貴而疏忽了很久的一封信件。那白紙黑字寫的是一段歲月里的柴米油鹽,寫的是一個女人對家庭的奉獻,寫的是一個母親對兒子對女兒的牽掛和思念,更寫著一份母愛沉甸甸的重量。

仔細想想這過去的一年,陪伴母親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我和妻子經營了一家早餐店,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準備一天的工作,晚上收工時,又要忙著盤點、算賬。而母親則為我們帶著孩子,在我租住的簡易出租房裡,任勞任怨,還整天為我的生意提心弔膽。母親總是說,媽幫不了你什麼忙,全靠你一個人去打拚,你自己要照顧自己啊,別讓媽擔心。而她自己則每天天不亮為她的孫子穿衣做飯,接送孩子上學。小傢伙淘氣,她就時時刻刻跟著,生怕出什麼意外。母親是一個普通而平凡的農村婦女,沒讀過什麼書,她一直都在省吃儉用地經營著這個家,把最好吃的做給我們吃,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儘量不讓我和弟弟妹妹們受苦。父親在外做瓦工,經常早出晚歸,不論多晚,母親都會在油燈下等著父親歸來。母親的心,一頭挑著丈夫,一頭擔著子女。而她的白髮,就是在這一點一滴地牽掛中熬白的。

前年春天,兒子感冒引起了高燒,母親硬是守在兒子的身旁守了一夜。母親說,肉連肉,疼不夠,疼孫子比疼兒子更甚哩。妹妹就說,操心了兒子操心孫子,你就是一輩子操心的命。母親說,等你做了母親,你就知道了,養兒方知父母恩。妹妹在去年冬天懷的孕,懷孕後,母親更是一步不離,直到妹妹生下活潑可愛的小外孫。母親才說,我這一輩子啊,真是操心的命喲。

母親的白髮,閃著愛的光芒。當一頭烏黑的頭髮一根根被青絲覆蓋,那裡珍藏了多少難言的苦痛。母親說的每一句教誨的話,在往事的流逝中,就成了家風。她打我們的每一巴掌,在歲月的沉澱下,就成了家教。母親的白髮,讓我們流淚,更讓我們明白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三

媽媽是一位普通的幼兒教師,她的言傳身教使我深深懂得:家風家教最重要的是父母親用自己的行動給孩子樹立榜樣。

媽媽尊老愛幼。小時候,家裡貧窮,我家共九口人,有爺爺、爸媽和六個孩子。那時家家戶戶簡直連飯都吃不上,白面更是吃不上,只有過年或者待客時才能吃上。我爸兄弟姐妹共六個,媽媽共八個,所以親戚多。每有親戚去我家,媽媽總要做白面給親戚吃,常常是第一碗白面給爺爺,第二碗給親戚,我們幾個孩子看著碗裡的白面直流口水。媽媽不讓我們吃,我們都一聲不吭地站在一邊,只有等爺爺和親戚吃好了,媽媽看還剩一點的話,就把剩下的一點分成幾份讓我們吃。

媽媽同情弱者,對弱者友善。小時候,有時做下的飯自己家裡人也不夠吃。可是只要有乞丐去,媽媽自己不吃也一定要給乞丐一份。特別是冬天裡,媽媽熱情地讓乞丐坐在我們炕上吃飯,說外面冷。一直以來,每當我看到街上的乞丐,不由自主地要給乞丐投錢,腦海里常能浮現出在我小的時候媽媽熱情地對待乞丐的情景。

媽媽工作兢兢業業。媽媽在我們村里從事幼兒教師三十多年,對待別人的孩子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那時村里比較困難,4-6歲的孩子都在她這個班裡。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差,村裡的廁所不安全,媽媽要帶著他們上廁所,還要擦屁股、擦鼻涕。媽媽從不嫌髒、嫌麻煩,對每個孩子都非常熱心。

我要把媽媽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四

長期以來,由於爸爸在外地工作,家庭的重擔就落在媽媽一人的肩上。

媽媽年輕時,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幾千斤的糧食全部都由自己揚淨運回家裡。媽媽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之餘,還要照顧好奶奶。奶奶是個脾氣很怪、很倔強的老太太。不但對飯菜很挑剔,還每天準時去打牌。記得一個冬天的雪後,奶奶又要去打牌,媽媽勸阻不住。意外終於發生了,奶奶的腿在上坡時摔折了。這一下可苦了媽媽,每天照顧在奶奶床前,不離左右,擦身體、梳理頭髮、端屎端尿。奶奶身體很胖,羸弱的媽媽每挪動一次,都要渾身冒虛汗。100多天,把媽媽折騰得形容憔悴。但媽媽沒一句怨言。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奶奶的脾氣改了許多。逢人便說,還是媳婦好!

現在,奶奶已經故去,媽媽也老了,但仍不改勞作的習慣。幾十年來的耳濡目染,媽媽的言行直接深刻地影響著我。

我參加工作後,不僅要照顧好自己的父母,還要照顧好岳母。岳母是個殘疾人,雙目失明,行動很不方便。媽媽深明大義,讓我搬到岳母那邊去,以便照應。岳母很喜歡我做的飯菜。每次吃飯時,我都要將她扶到桌邊,倒熱水,遞碗筷。岳母喜歡聽評書,我就從網上下載到隨身碟上,放給岳母聽。岳母也常在別人面前誇我。

還記得我結婚後的第二年,岳母不習慣用煤氣,要燒柴熱炕。收秋時,我便拉下兩拖車玉米秸稈。利用工作間隙,削秸稈、捆綁、裝卸車……一天下來,我累得一頭栽倒床上。每每這時,我總會想起媽媽對我說的話,要做一個有責任感的男人。

“百善孝為先”“忠孝治家長”。相信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定會延續下去!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五

祖母在我們子孫家族、左鄰右舍中,是最受尊重、最讓人敬仰的長者,她用樸素的語言和自身的行為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做人。

祖母一生性格堅強,樂觀向上,熱愛生活。早在1970年祖父就去世了,幾十年來,她獨自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用瘦弱的雙手整日操勞,成為整個家庭的頂樑柱。不管遭遇任何艱難困苦,她總是挺直腰桿朝前走,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無償地奉獻給了自己的6個子女。

到了晚年,她仍然不停地勞作,掘豬草、割牛草、餵牛水,還有煮飯、擇菜、洗碗、掃地等家務活全都被她攬下了。她對自己的子女總是哪裡有困難就去哪裡幫,她就像一支蠟燭,默默地燃燒自己。

祖母常叮囑我們說,一個人要有好的品行,要尊老愛幼,百善孝為先,作為子女必須孝順父母,有孝才有和,有和才能興,家和才能萬事興。如果不孝,這個家就不可能和順,有爭吵不僅傷和氣,也會敗家廢業。做父母的要給兒女做孝順的榜樣,做兒女的要繼承父母的優秀品質。

祖母生於1920xx年1月7日(農曆臘月初三),百歲壽辰不久,她靜靜地離開了我們。

祖母像一棵蓊鬱的大樹,經受住了百年風雨的洗禮。而今,更加枝繁葉茂,濃蔭覆蓋,我們相信,她會年年歲歲為我們遮風擋雨、祈福免災,永遠深情地守望著生她養她的豐腴的故土……

我們一定繼承祖母的遺願,把點點滴滴的愛匯集起來,常懷感恩之心,做一個孝敬父母、長輩和關愛子女和他人的模範,將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