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廣東高考作文素材題型

不少即將參加20xx年高考的廣東考生們可能會問到的問題便是高考的作文題型會是什麼,無論如何,考生目前最應該做的就是多積累一些優秀的作文素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20xx廣東高考作文素材題型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20xx廣東高考作文素材題型1:大愛無言

愛,是無助心靈中緩緩注入的一股甘甜的清泉;愛,是黑暗靈魂里細細灑入的一束溫暖的陽光;愛,是荒涼沙漠上破土而出的一株希望的幼苗……

愛滋養萬物,愛需要行動,因為大愛無言!

20xx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地區發生芮氏8.0級特大地震。頃刻間,地動山搖!強大的摧毀力震碎了人們幸福美滿的生活,撞毀了人們辛苦建造的家園。頃刻間,陰陽兩隔,哀鴻遍野……

“求求你,再讓我救一個吧!我還能再救一個!”每當回想起這痛徹心扉的話,我總不禁淚流滿面。救災人員正在爭分奪秒地救助被埋在地下的兒童。然而,新一輪餘震襲來,房屋眼看要再次陷落,有人突然喊道:“還有孩子!底下還有孩子!”一名救災隊員立刻奮不顧身向下鑽,卻被其他人硬拉到了安全地區,一名救援隊員抱著一個孩子哭喊道:“求求你,再讓我救一個吧!我還能再救一個!”但是,為了確保救援隊員的人身安全,大家只能看著再次陷落的房屋,默默地流淚。

大愛,用眼淚來詮釋!

譚千秋老師,一名默默無聞的執教者。在地震發生時,他把4名學生護在課桌下,而他自己用身體將課桌護住,手臂張開,緊緊地抓住桌沿,最後被落下的樓板奪去了生命。當他被挖出時,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被他的悽慘狀況,被如大鵬展翅般無畏的姿勢奪走了心魂。

大愛,用譚千秋老師的奉獻來詮釋!

地震發生後,正在河南考察的溫,第一時間乘飛機來到受災現場,他說:“人民的生命高於一切!”他還說,“哪怕只有一線希望,我們也要盡百倍的努力!”他的手受傷了,但他拒絕醫務人員包紮。他走進一個個受災民眾的臨時帳篷,送去關懷與慰問……

大愛,用國家領導人的溫情來詮釋!

冰心說過:“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的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讓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

是的,用愛來澆灌生命的花,永遠只會收穫芬芳。用無言的大愛來溫暖人心,只會使世界變得更加光明!

20xx廣東高考作文素材題型2:農之月令

汪曾祺先生寫過《葡萄月令》,似乎只要綴上“月令”一詞,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風雅,也能智慧一回。昨天是芒種,蠶老麥黃一伏時。莊稼人是要有智慧的,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收穫,得有講究,亂不得。

驚蟄了。

“驚蟄”怎么看都是欣欣向榮的一個詞。莊稼人要抽出時間“鬆土”,憋了一個冬天的黑土地,已經等不及了,急著出來透透氣。春耕開始了(也有春分的說法)。

從清明到端午,莊稼人就一直忙。浸稻芽,做秧畦,收油菜,育蠶種,講究的就是一個“次序”。這是歷朝歷代傳下來的規矩,幾千年耕作經驗的積澱與升華。村中,要每家每戶地仔細叮囑。

“芒種”這個詞真好聽。

大約在六月份,草莓地里會莫名其妙地生出許多不知名的小蟲子。這種發現,談不上智慧,只是一種經驗之談。不要著急,也不必時不時去看。待到烏豬子過江了,躲的、藏的,蟲們都會溜出來。用紙盒子小心翼翼地收好,放到遠遠的一處荒田裡去。

踩死它?哪能呢!莊稼人講求佛性,相信生死來去自然,打擾不得。奶奶年紀大了,卻不忌憚生死。“七十二,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耕作了一輩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了。

小孩自然沒有這般境界。從桑葉腋間墜出的桑樹果子,一大把一大把的,由青雪雪、黃澄澄、紅撲撲、紫瑩瑩,變得晶瑩透亮,烏紫烏紫的,像黑玉。桑葉伸伸展展,桑葚清清涼涼在底下蔭著涼著偷樂。小孩真饞!一個孩子像貓一樣攀上樹,吊彎樹枝,底下的小孩便忙著摘桑葚。吃到嘴唇發紫,被媽媽拖著去河邊洗。小孩也不忘顯擺自己的聰明。

夏至來了。

田裡要浸水。不大會兒,蚯蚓搖頭晃腦地爬上田埂。又不大會兒,你再回來看看,田埂就滿了。這些蚯蚓也聰明得緊呢,這是一種本能。水汽泱泱。

莊稼人將腳探入水中,涼絲絲的。田裡有些許零星青白色的碎瓷片,也不要緊,莊稼人腳底的老繭厚著呢。還有水蛙,我們這裡稱“螞蝗”,不再多提。傍晚,晚霞像火紅的楓林漫天舒捲。

這是怎樣的景象!

大暑前三天后四天不能澆糞。

有人瞧不起莊稼人的愚鈍,我卻不這么想。二十四節氣,吃桑葚的孩子,還有我的奶奶,都是有些智慧的,就連大自然里的一花一草,一蟲一鳥,又何嘗沒有智慧?

真願意做個莊稼人。

20xx廣東高考作文素材題型3:形式與內涵

絲瓜與肉豆,形式與內涵

絲瓜藤蔓與肉豆莖須長在了一起,小孩執意要將它們分開,而大人阻止了小孩的行為說菜是為了吃的。對於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的小孩來說分辨絲瓜與肉豆是最重要的,因為他們想還事情一個真相。而對於只重結果的大人來說,能吃到瓜與豆才是最重要的。此處並非是想要討論大人與小孩的問題,只是想借而表達大人與小孩思維的差別。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若視前者為形式而後者則可以視作是內涵。反覆思索這個關於形式與內涵的問題之後,又回到“分辨”與“吃”的問題上來。若將這個問題放到柴米油鹽的生活之中來說,我們便會由此想到其實形式並不重要,內涵才是一切的本源。

上世紀20xx年代,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與林徽因陪同,當時的報紙報導: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爾仙風道骨,長袍長須,加上郊寒島瘦的徐志摩,猶如蒼松瘦竹春梅三友圖,成絕世佳品。但是,細細品味之後,會發現,我們的社會中越來越缺少這種“三友”。

“三友”是什麼?“三友”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義;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超凡脫俗;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儒雅修養。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風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為俗人,因為這是流於形式的矯揉造作。

現今社會中,美人層出不窮,而樣貌卻越來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嬌百媚;影視作品泛濫成災,而主題卻越來越趨向亞文化,回憶青春,未曾滌盪人心。《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時代》,泛濫的青春文藝片充斥我們的螢屏,仿佛青春只能是失去夢想。這種文藝片給青少年帶去了什麼?無非是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及躁動不安。

我們總是在反思這個社會究竟失去了什麼,為什麼青春總是缺乏奮鬥色彩?其實,正是人缺少了滌盪與砥礪心靈的精神食糧,一味地追尋形式與數量,造成了社會諸多方面的同一化,亞文化泛濫。

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專不同,性格南轅北轍,但其感人之處卻是一致的:精神氣象讓人爽朗。“傳道,授業,解惑”,我們越來越執著於“業”,而忽視了“道”,而結果是,一個人即使是頭戴金絲八寶攢珠髻,項戴瓔珞圈,裙系豆綠宮絛,也掩蓋不了身上的“銅臭味”。

正如國學大師饒宗頤所說:“人的生命如同蠟燭,燒得紅紅旺旺的,卻很快熄滅,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長久地燃燒,來得經濟。”我們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義所左右,那么整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即將失控。

絲瓜與肉豆,何必執著於將其分開,只要內涵沒有走偏,又何必糾結於無關緊要的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