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文章寫得生動漂亮

作文是考場上必不可少的必考內容,大多數學生害怕寫作文,特別是害怕寫記敘文,今天呢,小編就為大家推作文常用的寫作方法,希望能幫到大家喔~

怎樣把記敘文內容寫具體

中考作文大多是記敘文,不少考生的作文在中心材料和思路結構方面都很不錯,可是寫人敘事只是概括地表達,給閱卷老師留下的只有事情的大概,具體的信息就無從知曉了。內容具體形象,是記敘文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具體形象地寫人敘事、寫景狀物,才能強烈地感染讀者。那么,怎樣才能把記敘文內容寫具體呢?

善於觀察繪形傳神

寫人,讓人物“活”起來,讓人物的動作、話語、思想呈現在讀者面前。比如,你要寫一個人上樓梯很艱難,卻只用“他每次上樓梯都很艱難。”這樣的話語來概述,讀者就無從知道“怎樣艱難”,“他上樓梯與別人上樓梯有什麼不同”等具體情況了。如果寫成:“他上樓梯前,雙手抓住扶手站穩後,伸開右手托住右腿放在台階上,再托起左腿扶上台階,上一級台階,重複一次。每挪動一步,他都要咬緊牙關。”這段文字雖然沒有出現“艱難”的字眼,但讀者似乎看到了這個人上樓梯艱難的情景。寫景,讓景物“動”起來,使其具有人的情態,或呈現出自然的形態、天然的色質。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的主題是要表達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所以對百草園中的菜畦、石井欄、樹木花草、藤蔓、小蟲、小鳥,從靜態到動態,從顏色到形狀再到味道一一進行細緻地描繪,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園子在作者筆下充滿了生機和歡樂,即使那些原本在生活中並不惹人喜愛的蜈蚣、斑蟊,也變得充滿情趣。作者對自由快樂生活的嚮往之情,就洋溢在了文章的字裡行間。假如只有“百草園在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這樣很籠統地表述,文章還有感染力嗎?

描寫具體來自仔細觀察。對每一個描寫對象的觀察,都可以從感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五個方面入手。例如:對一根頭髮的觀察。“我輕輕從媽媽衣襟上揀起一根頭髮,銀白銀白的(視覺),似乎還帶著媽媽的體溫(感覺),拿在手上有一些粗糙的感覺(觸覺),放到鼻尖子上有一股廚房的味道(嗅覺)。”只要調動所有感官,細心體察,就能描寫得逼真、細膩,使文章具體形象,搖曳生輝了。

不斷追問凸現特徵

寫文章時,邊寫邊問自己有關人和事“怎么樣了”,抓住引起人物和事件變化的前因後果,把故事的來龍去脈一步步追問清楚。俄國作家陀思妥夫斯基曾舉出這樣一個例子:“有個小銀元落在地上”,他認為這話不夠具體,應改為:“有個小銀元,從桌上滾了下來,在地上叮叮噹噹地跳著。”為何要這樣改呢?因為它具體形象地回答了:從哪裡落的?怎樣落的?落地後的響聲、動態怎樣?同理,如果我們寫“夕陽西下”,這樣來追問:夕陽依著什麼落下去的?怎樣落的?給大地帶來了什麼變化?就可以寫成:“紅彤彤的太陽,緊貼著崇山峻岭,一步三回頭,慢慢下墜,萬道餘暉撒滿大地。爺爺的白鬍子變成金鬍子了,房子的百牆變成紅的了,柳樹的枝條變成黃的了。”“夕陽西下”這一情景就更具體,更形象,更有色彩和氣勢了。寫一次活動,也可以邊寫邊問:活動地點在哪裡?天氣、環境怎樣?活動的內容是什麼?同學們幹得怎樣?誰表現得最好?為什麼最好,到底是怎樣乾的?乾的結果如何?這樣一步步追問,就能具體地追出人物肖像、動作、語言、心理,事件的起因、發展、經過、結果和重點景物的形狀、顏色、動態、聲音、氣味。

細緻刻畫捕捉細節

運用細節描寫,把文章寫得具體生動。所謂細節,是指所記人、事、景中的細枝末節,如人物細緻的神態、生活中細小的事件、環境中細小的事物等等。《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臨死前“伸”出兩根指頭,示意家人將油燈的燈芯由兩根改為一根,最終使其成了世界文學名著人物畫廊中的又一個吝嗇鬼的典型。在鹹亨酒店的九尺櫃檯上,窮困潦倒的孔乙己一時得意,“排出”九文大錢,寫出了他的可笑。阿Q在自己的死刑判決書上畫押,阿Q不會寫字,就用畫圈代替:“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的力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阿Q就在這“畫圈”中糊裡糊塗結束了自己生命。捕捉生活中真實而典型的“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朱自清語),就能使人物個性在舉手投足之間閃閃發光,就會使描寫對象栩栩如生,具體感人。

精雕細刻方能寫出精彩說明文

不少同學覺得寫說明文難,問有什麼方法、決竅。其實,以課文中的說明文為範文,學習寫說明文,不失為好方法。《核舟記》是一篇介紹工藝品的說明文,寫得非常出色,認真閱讀,可以得到寫作工藝品說明文的如下啟示。

一是介紹某件工藝品,必須把握其特點。

《核舟記》開頭一段便將民間藝人王叔遠的雕刻技藝評價為“奇巧”,點明其雕刻技藝的總特點為“因勢象形,各具情態”,並由此引出說明對象核舟。在對核舟予以具體解說之後,作者發出“技亦靈怪矣哉”的讚嘆,不僅照應文章開頭,也進一步突出核舟的雕刻特點。

二是對工藝品各個部分的介紹要著眼於全局,服從於整體,要充分突出其總特點。

三是要確定一條合理而清晰的說明順序。先整體後局部,先主要部分後次要部分,或由前到後,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到內等。

《核舟記》在二至五段具體介紹核舟時,便是按先中間(船艙)後兩端(船頭、舟尾)、先主要部分(船頭)後次要部分(舟尾、舟背)的順序介紹的。這樣行文,層次分明,便於讀者理解。

四是觀察要仔細,揣摩要深入,遣詞用句要能準確描述說明對象的特點。

《核舟記》對人物情態的描繪逼真而生動,便是得益於觀察之仔細及動詞選用之恰當。如描繪船頭三人用“執”、“撫”、“指”、“現”、“袒”、“露”、“矯”、“臥”、“詘”、“豎”、“倚”等動詞。這些富有表現力的動詞使得人物形象逼真、活潑生動而充滿生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夠通過對人物細微神態的仔細觀察,深入揣摩,合理想像,準確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使人物更加生動傳神,使這篇工藝品說明文更生動具體,更富有情趣。如由魯直右手指卷等動作揣摩出他“如有所語”的情境;由舟尾楫左者“左手撫爐”、“視端容寂”揣摩出他“若聽茶聲然”的平靜心態。

課本中,介紹各種不同對象的說明文不少,這些說明文有共同之處,也因說明對象不同而有不同之處。如果認真閱讀,細加揣摩,這對我們學寫介紹各種不同說明對象的說明文會大有幫助的。

征服閱卷老師的四種作文結尾技巧

中考作文的結尾顯得特別重要,如何寫好結尾,提高考場作文的質量呢?下面的結尾技巧,都是中考作文中常用的。

一、自然收束式。不論哪種文體的文章,在把內容表達完了之後,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設計蘊意深刻的哲理語句,不去雕琢豐富的象徵形體,這樣的結尾謂之“自然結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畫蛇添足、無病呻吟的結尾毛病,顯得單純明快、樸素無華,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廣泛運用。考場作文氣氛緊張,競爭激烈,不可能過多地講究什麼“式”,什麼“法”。只要富於激情,揮灑自如,寫到哪裡就是哪裡,能充分地表情達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講究“自然”並不意味著隨心所欲,馬虎草率,而是順著文思發展的自然趨勢結束全局。在所學的課文中,這樣的例子較多,在此不加贅述。

1、首尾呼應式。結尾與開頭要相呼應,寫出既呼應開頭,又不簡單重複的語句,這種結尾方式是各類文章極常見的收束方法。這種收束方法能喚起讀者心理上的美感,產生一種首尾圓合,渾然一體的感覺。如《一件珍貴的襯衫》,開頭寫了“在我的家裡,珍藏著一種白色的確涼襯衫。”結尾寫道:“四年來,這件珍貴的襯衫,我精心地收藏著,沒有捨得穿它一次。”《白楊禮讚》結尾與開頭呼應道:“我要高聲讚美白楊樹!”

2、卒章顯志式。這種結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結束時,以全文的內容為依託,運用簡潔的語言,把主題思想明確地表達出來,或者在全文即將煞尾時,把寫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這種結尾方法又稱“畫龍點晴式”。如《棗核》結尾寫道:“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記一輛紡車》結尾寫道:“跟困難作鬥爭,其樂無窮。——記一輛紡車。”

3、名言佳句警句式。用名言佳句、警名、詩句收尾,著意於引申文章,揭示某種人生的真諦。它往往出現在散文、記敘文、雜文的結尾,用三言兩語,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尋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內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讀者的心中,起到“言已盡,意無窮”的效果。《驛路梨花》結尾寫道:“驛路梨花處處開。”

4、抒情議論式。用抒情議論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夠表達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讀者情感的波瀾,引起讀者的共鳴,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種結尾方式主要用於寫人記事的記敘文中,也可用於說明文、議論文的寫作。抒情議論式結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採取這種方式結尾比較自由,好的“抒情議論”式結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充足感。如《花市》的結尾寫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叢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蘭花吧。”再如《回憶我的母親》結尾的兩個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議論式的結尾。

作文要一氣呵成,結尾與前面正文一線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結尾與開頭一樣,是篇篇各異的,但也有其規律可循。上面的幾種結尾方式僅僅只是一些常用的結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結尾存在於考生的平時紮實的訓練之中,存在於考生的臨場發揮,存在於考生的“詩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