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安微高考作文怎樣寫得分高

基本上每一位學生都希望自己也能夠寫出高分作文,而20xx年的安徽考生不妨多積累一些優秀的作文作為參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20xx安微高考作文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20xx安微高考作文1:仰觀宇宙,俯察萬物

伴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得以藉助電視、網路等手段以認識自然。但若把科技當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徑,在我看來,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親身走進大自然中,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才能夠真正感知自然的美與力量。

何謂“感知”?“感”即感受,“知”為相知。明白了這一點,便可知為何科技手段無法讓我們真正地親近自然,感知自然。

電視可讓我們知曉全球天氣,網路可讓我們將生物知識盡收眼底,科技的確為我們提供了了解自然萬物的一種極便利的途徑。然而,這頂多可算作對與自然相關的科學知識的學習與認知。科技歸根到底只是一種工具,它始終無法讓人感受自然之美。正如孩子們從來不會為螢幕上的紅花綠葉而歡呼雀躍,畫家們從來不會面對電視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揮毫;同樣,天氣預報不會讓詩人詩興大發,生物綱目種屬也無法讓作家文思泉湧。作家遲子建曾說過:“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顆心臟。”既然如此,我們必須放下滑鼠,離開電視,親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與大自然相感相知,相親相近,讓心靈得到美的洗滌。

以親身走進自然的方式,其意義還不止於對美的感知,更在於通過與萬物的接觸,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從而對自然長存一顆敬畏之心。

人本為自然的一個部分,然而,工業文明的興起,斬斷了人與自然間的紐帶。人們得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這便使人類對自然失卻了敬畏之情,卻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試想,若只從天氣預報中認知自然,又何談對藍天白雲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識概括自然,又何來對花草樹木的珍視與保護?過分依賴科技,卻失卻了對自然的親身感觸,使人類忘記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於是我們肆無忌憚的破壞自然,製造出霧霾封城,河水重金屬含量超標這樣種種的荒謬事情。科技並沒有讓人與自然更近,相反,它疏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讓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讓我們重返自然,親身感受自然,我們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靜坐蓮池旁,與蓮花久久對視,莫奈才能創作出傳世佳作《蓮花》;走進馬群中,與奔馬朝夕相處,徐悲鴻才能在畫中淋漓盡致地展現馬的健美與力量。此二者,皆以親身接觸的方式,走進自然,想必這便是他們得以與自然相感相知,並從其中獲取心靈的力量的原因。

讓我們走進自然,於天朗氣清之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與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相依相守。

20xx安微高考作文2:有一種花叫不謝

夜,無邊的黑暗,淅淅瀝瀝的雨滴,敲打著寂靜的夜空。“穿越千年的眼淚,只有夢裡看得見,我多想再看你,哪怕一眼”空靈、淒婉的歌聲迴蕩在神秘的夜空中。我伏在窗邊,閉上雙眼,靜靜的回味著今天看的那本書——《有一種花叫不謝》。

該怎樣形容那本書帶給我的感觸呢,精彩的書,好看的書有很多很多,卻從沒有像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觸是如此的震撼!前言中有一段話,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目光無法抵達的遠方,我們擁有心靈。”生活是一本厚厚的長卷,美麗、芬芳的花在競相綻開,一朵又一朵,歲月一樣的恆久、綿長,童話一樣的神奇、美好。因慧心的傾聽,世界會變得遼遠而寬闊,世界會變得搖曳多姿,生命會變的充盈而厚重,人生會變得充實而幸福。

不知怎樣描述我此刻的心情,絲絲的感動,絲絲的心酸,絲絲的哀嘆湧上心頭,在我的胸腔中發酵,發酵。一個女孩在我腦海中明媚的笑著,一個只有五歲的孩子,用她微弱的力量為置身於水深火熱中的非洲兒童撐起一片天空。她是人們讚嘆的“愛心大使”,她是“只要蚊帳協會”最小的“蚊帳大使”,她是才上一年級的凱薩琳!她用自己瘦小的身軀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有了芬芳的心愿,就一定會向世界放出醉人的馨香。

在漫漫書香中,你帶著周身的光芒,款款微笑,顰顰走來。“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是你最真實的寫照。想像著你獨守空房的畫面,夫妻鴻雁傳書、鬥茶取樂的情境,獨倚窗邊回首往事時的愁容,我不免傷感起來。你再也回不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歲月,再也不會有“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的情趣。你苦苦追求的愛究竟是什麼?

愛是什麼?我想,沒有人能用語言來形容,世界上所有聰明的人加在一起,也無法向一個感受不到愛的人說明。愛有很多種,面對每一個人的愛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於愛的定義也都不同。但是在我的內心深處,我始終堅信著,愛是一種花,它的名字叫不謝!

20xx安微高考作文3:天平和七弦琴

理智和情感是人類生活中的兩隻腳印,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長都和他們的理智私感情有關。

認知事物當然必得有嚴格的理智,不能縱容自己的感情和好惡。如果僅僅以感情的親疏遠近來下結論,大多數情況下會得出錯誤的判斷,正如《韓非子》里那個宋國的富人,他的兒子與老人說的是相同的話,而他聽憑感情的親疏遠近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當然是沒有道理的。又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的妻子私他,姬妄畏他,而客有求於他,都說他美於城北徐公。鄒忌最後排除了感情因素的干擾,悟出了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常困於所溺。”因為有所溺,有好惡,感情上有親疏遠近,人們在認識事物時便易於被迷失雙眼。這時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濁的末知世界,人類要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階梯,布魯諾被燒死在鮮花廣場時,歡呼的人群又何嘗不以為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呢?但是布魯諾相信理性這個"內心的教師",他要讓"所向披靡的論據萬箭齊發",射穿習慣和感情上依賴的迷霧,把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正軌。

理性固然在認識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們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嗎?難道感情在認知過程中永遠起著反面的作用嗎?

康德仰望星空的時候,他的內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這親近永恆、親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認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沒有感情的存在,人類生活會陷人刻板和抽象,我們認識事物不僅要分辨對和錯,也要知道美和醜啊,沒有了情感,藝術如何存在呢?只剩下了冷冰凍的法律條文,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一切熟悉的溫情都離我們遠去,我們能說我們認識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嗎?生活又有什麼樂趣呢?即使是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是看重情感在認知中的作用的,有人向他提出一個構想時,他並不判斷正誤,只說:"啊,真醜!"他不願意在醜的事情上花費時間,在他眼中,即使是物理學中醜也不能立足。

因此我們認知事物時,既要有冷眼,又需要熱心,雖不能任憑感情的親疏遠近去判斷,又不可僅僅是可憐的"數位化生存"。在理智和情感、天平和七弦琴的引導下,我們才能“詩意地棲居”。

點評:精選例證 結構清晰。有四個特點:一是貫串全文、令人信服的辯證思維,結尾以形象化的語言完整準確地揭示了感情、理智在認知事物中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精選例證,用鄒忌和康德、愛因斯坦例分別論證理智、情感的認知功能,典型貼切,給人啟迪;3是思路嚴密,結構嚴謹。文章由理智到情感,運用"總—分—總"結構,都顯示出較高的謀篇水平;四是善用比喻、借代,"天平"、"7弦琴"、"數位化生存"、"詩意地棲居"等詞語的運用,增強了說理的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