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時刻觀後感500字

這是渡江前夕的踟躕;這是最終戰場的炮火;這是中國成立的凱歌。一九四九,幾十年的拼搏,一代人的心血,在這個節點凝聚、噴薄。

本片全篇都在描畫渡江決戰前後的場景,特別的是,本片的節奏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沉重陰鬱,描繪的中心也並未放在戰爭的準備與進行,反而是圍繞的領袖毛主席,以輕鬆明快的方式講述他身邊的故事。

片中的毛主席身份多樣,但突出表現的是他作為父親、作為老友、作為長輩和藹而活潑的一面。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領袖形象。我們一次次地從他與身邊人的互動中受到感染。無論是替李訥捉麻雀還是送陳有富戀愛錦囊,這種帶有反差的滑稽感讓全場陷入歡樂。

不過也正是存在這份溫馨,戰爭的殘酷才更加刻骨銘心。片中的戰鬥畫面所占的篇幅並不長,但每一個鏡頭都能觸動人的靈魂。當英艦紫石英號進犯守區,炮火漫天,我們堅毅還擊,粉碎了洋人腦中的大清印象。當解放軍硬搖著木船從反動派的轟炸中挺進,踏上對方自以為堅不可摧的防禦江岸,當戰士們全身已被烈火焚燒,他們仍怒吼著向敵人撲去,眼中閃亮著對未來的希望。

田二橋,一位年輕的解放軍戰士,稚氣未脫,在信中表露了自己的嚮往。站在高地,身中數彈,仍緊握旗桿。無數的戰友一同托起旗桿時,也托起了他堅毅的靈魂。

任弼時,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拖著病軀用小提琴為老戰友們完成了最終的獻禮,為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鳴響了聖歌。

毛人鳳,狠毒如斯,在蔣介石最終放棄轟炸天安門時,一問,再無言。

這是人民的勝利。我們站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