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時刻觀後感700字

電影《決勝時刻》講述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自1949年再回北平進駐香山後,到國共和談、渡江戰役再到籌劃新中國的建立等一系列事件。

從前的我們對毛主席的印象似乎只停留在“一位偉大的領袖”。而電影選取了許多生活的小事,讓毛主席在我嗎=們的心中逐漸豐滿。

“我離開北平時才26歲,轉眼間56嘍。”輕鬆的語氣,微笑的神態,然而三十年來的辛酸苦楚有幾人知曉。剛入北平便知火車站外有國民黨埋伏,依然微微笑著從容迎接。這種幽默豁達或許早已經深入了主席的骨髓,如此才能讓他一次又一次帶領著人民解放軍走過一次次危難。

和女兒一起抓小鳥,躲在樹後悄悄等待的模樣完全就是個沒長大的孩子;關心下屬的感情生活,教他用詩經里的愛情詩歌表白,事成之後滿臉驕傲;為了能去戲園看梅先生的戲,“套路”自己的警衛員;看著老鄉捎來的辣椒笑彎了眉……這一件件的小事讓主席十分的“接地氣”,主席不再是處於雲端只能仰望,他就是我們身邊一個偉大的普通人。

“一切為了人民”是貫穿共產黨、人民解放軍工作的基礎思想,為了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而奮鬥不息。國共和談本不必談,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有足夠的力量解決一切障礙”。但為了人民免受戰火紛擾,我們一讓再讓。“天下為公”是他們永遠的初心。南京政府派來的和談代表來到北平時說“人人笑容掛念、容光煥發”。全國上下都渴望著解放軍的到來,因為他們帶來和平與自由。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

影片中也有許多對比。已經解放了的北平總有暖融融的陽光鮮明的色彩,哪怕是夜晚也溫馨祥和,而國民黨那邊,不論何時總是一片陰雲籠罩,壓抑悲涼;共產黨內部上下同心,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國民黨內部四分五裂互相猜忌、推卸責任。而國民黨軍官毛人鳳辦公室懸掛的“天下為公”更有些許諷刺意味。

影片末尾時,16歲的田二橋緊緊抓著旗桿不讓它倒下,最終獻出自己的生命。那封留著彈孔,浸著鮮血的信是他對祖國最深情的告白。有這樣一些滿身烈焰從炮火中走來的人,勝利怎么會不屬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