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去遊玩的作文:哪有什麼本來

有一年國慶節去西塘,人海中偶遇一家小店,出售各種稀奇古怪的糖果,店主介紹:後悔藥賣得最好。小周特別想買了囤在手裡,他覺得自己肯定會用得上。

有些想笑,可是心裡其實很多時候也是很希望有這種東西存在的,只是缺乏小孩子那樣坦蕩的真實。因為時光的不可逆,因為人生的單向行駛,好多時,心裡總會想:當初,本來可以。

小朋友們課間常常跑來告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離不開的一句話總是“本來我們玩得好好的,可是。”

真是害怕這個“可是”,江河順流而下,形勢一片大好,突然急轉向不可預知的未來,到得後來,往往訝異“本來是想”,現在怎么變這樣了?好像過去的一切都是錯誤,是大夢一場。

假如堅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像黑夜裡行走,認準一盞燈,向著那光亮,一直走,一直走,即使停留,也是為了一鼓作氣走得更久。回望來路,會不會就沒有“本來”和“現在”之分?

席慕蓉有一首短詩《悲歌》:今生將不再見你/只為/再見的/已不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現/再現的/只是些滄桑的/日月和流年/

輕輕讀幾遍,就把“本來”這回事兒忘記吧!世上本來就沒有什麼“本來”,不要給自己麻痹生活的機會,向前看啊!

小周看金庸,他說,我本來最喜歡喬峰,後來又覺得楊過很好,但是最後,還是想做周伯通。你看,無論多少個本來,都敵不過最終的現實。喬峰豪邁疏闊,重情重義,又不拘泥,小周怎么會棄他另選呢?一段時間後,他會不會說:我怎么會想做周伯通?我本來最喜歡的是喬峰啊?

小孩子善變,是可以的,時間多的是。他們就這樣在翻來覆去的變化中,找尋到指引自己前進的明燈,越來越少提起“本來”這個詞。

附小周上周作業:觀後感一篇。第一次寫這種題材,磕磕絆絆,謝謝小琴老師,耐心圈畫那么多條浪線,每一條線,都是你的鼓勵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