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經典的作文:讀儒家書,與聖賢交

歌德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與高尚的人談話。”《論語》作為我國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那字裡行間,透著濃濃的哲理,教會了我很多,很多……就好像在和聖賢談話一般。

小時候,常常聽大人們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可那時候我什麼也不懂,我問爸爸:“這是什麼意思啊?”爸爸意味深長地說:“這是《論語》,這就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常常溫習學過的知識,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原來短短的幾個字竟包含著這么多道理,這比我看的什麼兒歌、童話書高深好多倍呢!此後,《論語》和孔子便深深印在我的腦海。

長大了,我開始試著閱讀《論語》,也跟著儒家一起修身養性。曾子告訴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之所以有那么多成就,原因就在於他每天都反省自己,替人家謀劃的事有沒有盡心盡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心誠意?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曾子他嚴於律己,他也給了我啟發,我也試著每日反省自己。老師上的課有沒有認真聽?作業有沒有仔細完成?對於朋友有沒有誠心誠意?每次我這樣反省著自己,總能找到自己的不足,試著改正,一連幾年,爸爸媽媽都覺得我長大了,懂事了。這是《論語》中的曾子教會我的。

那時我在心裡默念道:“論語謝謝你,曾子謝謝你!”

還有一句話則成了我的座右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它告訴我要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不能施加給別人。起初,對於脾氣暴躁的我而言簡直難辦,有些時候就是忍不住,想要發泄一下也不行嗎?後來我才漸漸明白,這並不是無法發泄,只是將心比心。比如你的一樣東西被偷了,你肯定十分惱怒,但你總不能把別人的東西偷了換取一種所謂的心理平衡吧?你想想你如果是那個被偷東西的人,肯定也不好受吧!這句話也讓我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

商店的大門總是厚重難推,作用力也特別大。以前我走進商店,總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推門,而前面的人總是隨手一推,門便往我這邊砸來。“真是!”我又憤怒又討厭,興致也減了一半。但是,在我後面的人不是也有這樣的煩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在,我總後頂著門,讓後面的人過去,自己再通過。每次,那些夥伴都會朝我會心一笑,說聲“謝謝”。我覺得這樣一點兒都不勞累,幫助別人,感染別人,讓他們也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那時我格外高興,在心中念道:“論語謝謝你,教會了我那么多!”

《論語》真得教會了我很多,很多……我問:“怎樣才能減少怨恨?”它答:“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我問:“怎樣對待朋友呢?”它答:“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我問:“該怎樣交友呢?”它答:“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讀《論語》,就是與聖賢交友。那些古人的一言一行,是精粹,是榜樣。讓我們一同品《論語》,學做人。

教師點評

積澱了幾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蘊與人生智慧的《論語》所體現的是先賢聖人的思想,貼近普通人的現實生活,點明了人生做人做事的真諦。

麥子從讀《論語》中領悟到道理,再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在寫人記事中,細緻刻畫,注意到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和神態描寫,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文章的結尾又進行總結,使文章的層次上升了一個台階。千年時光並沒有改變人生的本質,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論語》就在心中,《論語》使她有“留予他年說夢痕,一花一木耐溫存”的情懷,她從而能夠耐心寬容地面對一切。這便是她,一個與語文與文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孩子在品讀《論語》後與他人的分享。

本文作者:柯麥(微信公眾號:語文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