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關於分數的重要性作文:閒話分數

學期即將結束,又到了年終盤點的時候了。

對孩子、家長來說,最重要的盤點就是期末考試的分數了。分數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學習的狀態和結果,它的根本功能應是反饋和調控。但更多時候,分數成了評價和選拔的工具,這就讓人們對待分數的心態異化了。

今天下午,同事們陸續把期末各科成績傳送給了家長們。家長們了解到孩子的分數後,反應驚人的一致——班上最高分是多少?班上平均分是多少?每個人都在急切地尋找一把標尺,把孩子安放到位,分數就是那把標尺。因為它簡單明了易操作。

一份試題,更重的功能是幫著發現孩子哪裡沒有掌握好,哪裡有了進步,去發現孩子學習的態度,學習的習慣。而不是忙著用分數來排隊,排完了隊又能如何呢?班級排完了可以排學校,學校排完了可以排全區,全區排完了……這樣比較下去永遠充滿挫敗感。

況且,分數真的有這樣神奇的功能,把孩子都準確定位嗎?至少語文考試分數不能。

一般情況下,每個孩子隨著年級的增高,語文知識會越來越豐富,語文能力會越來越強。但實際上,讓四年級孩子去考三年級語文試卷,六年級孩子去考五年級語文試卷,想取得個優秀的成績並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能依據分數說三年級孩子就比四年級孩子語文能力強嗎?顯然是不合適的。在我看來,允許孩子可以忘記的知識,就不必成為考查的內容。考查應該著眼於運用。

況且,即使分數是把尺子,當你換把尺子去量的時候,會量出完全不同的結果。

教這個班級時間比較長了,自認為對孩子的秉性,孩子的學習狀態都有比較準確的了解,每次考試都能預測個大概。前段時間,換了一種測試的方式,一改日常考試“看拼音寫詞語”“填空”“閱讀”的常態,均是客觀題。結果相當令人意外。一個經常不能及格的孩子及格了,多個一直在“及格”“良好”間徘徊的孩子達到了“優秀”。當然,也有好幾個“優秀”已成為習慣的孩子卻滑落到了“良好”。真的是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群優秀的孩子。關鍵看你怎么量。

對小學生來說,多考了一兩分,少考了一兩分,沒有想像的那么嚴重。一年級怎么講都聽不明白的問題,後來也沒有再講,到了二年級自然就會了。像這樣無師自通的問題,在國小里很普遍。為什麼不能給孩子耐心地等待呢?很多時候,我們被迫在乾“催熟”的事情。突然就想起了英國國小畢業的孩子不會背乘法口訣表,而我們一年級的孩子已經學著說英文了。能說我們的孩子比他們棒嗎?好,是比他們棒。然後呢?

對分數,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淡定。不僅是結果,更是對過程的某個角度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