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三峽博物館作文800字

瓷器,是中國的國粹,是漢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是中國文物寶藏中光輝璀璨的一族。三峽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瓷器,上至商周下到民國,幾乎貫穿了整箇中華瓷器史。

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地,大約公元前十六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瓷器燒造技術被稱為“火與土的藝術”。

最早的原始瓷器型以尊、壺、盂、豆、罐、鼎、杯、簋等盛器為主。這種瓷器與漢代以後的成熟瓷器相比較為落後,因此被稱為早期瓷器。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瓷窯開始遍布全球各地,瓷器的生產規模擴大,逐漸替代了竹器、漆器、金屬器,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唐代是中國瓷器發展的高峰時期,釉色上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湖南的長沙窯,畫面內容豐富、立體感強,以詩文作為裝飾是其一大特徵。長沙窯是我國早期外銷瓷的佼佼者,唐代時就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揚帆起航,讓“中國製造”早在1220xx年前就走向世界。看到這裡我就想起了《國家寶藏》裡面介紹長沙窯的那一句“長沙窯,大唐造!”

宋代是我國制瓷業發展的興盛時期,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都在這個時期形成。

到了明代,景德鎮成為中國制瓷業的中心,德化窯的白瓷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瓷器品種,釉面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被稱為“豬油白”。我看到展櫃中一尊明代瓷觀音像,神色莊重,表情安詳,面含慈悲,衣服紋理流暢自然,完美展現了瓷雕的質地美和雕塑美。這尊觀音是與畢卡索齊名的世界級藝術大師、被譽為“中國宗教瓷塑第一人”的何朝宗所制,也是三峽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清代是中國瓷器發展的巔峰時期,制瓷大師們工藝精湛、精益求精,繼承了明代青花、五彩、粉彩、琺瑯彩,並融合多種工藝,瓷器燒造技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國家寶藏》第一集就介紹了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器身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達17層之多,集各種高溫、低溫釉、彩於一身,有“瓷母”的美稱,集中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制瓷技藝,標誌著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頂峰。

關於瓷器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據說景德鎮在唐代的時候叫作昌南鎮,於是瓷器的產地“昌南”就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外國人發音不準,昌南昌南,讀著讀著就變成了“Chian”。時至今日,這個單詞首字母C大寫代表“中國”,小寫則是“瓷器”之意。

瓷器,有火的剛烈、水的優雅、土的敦厚,匯集了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和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展覽的結尾部分展示了一組青花滕王閣圖大花瓶,器身用青釉描繪了滕王閣和周邊的景色,有章江門、城郭、山水、市集。如今這些景象已不復存在,是瓷器把流淌的歲月凝固,讓歷史清晰可見,這正是瓷器的魅力所在。它跨越千年,把中華文脈娓娓道來,讓我們知來處,曉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