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科學的追求

科學的追求

“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這是波蘭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說的一句話。我非常欽佩居里夫人,不僅因為她是一位偉大的女科學家,而且因為她對學習、對事業有著執著的追求。

在1867年11月7日夜裡,一個眼睛大而明亮的天才少女瑪麗雅出生了。

在瑪麗四歲時,他們一家到鄉間去避暑,那時,她的姐姐布羅妮雅就要上學了,可是,當父母教她念字母時,她一點也不想學,於是,她便叫瑪麗做學生,自己做老師。而四歲的瑪麗居然學過一遍就會了。後來,學生比老師更熱心起來。瑪麗從小就比別人好學,在她看書時,不管周圍有多么吵鬧,都不會使她分心,瑪麗總是那么專心致志,再難記的詩,她只要讀一遍,甚至聽兩遍,就能一字不差地背下來,所以大家都很服她。

每當我讀到這時,我就會想起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寫作業慢,寫過作業之後,有時能按照老師的要求自己複習,而有時寫完作業後就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了。雖然我背書也很快,可是背得快,忘得也快。不快還好,我看書時還比較專注。有一次電腦老師讓我們在教室里看電影,但也可以做別的事,於是我便拿起一本《作文選》看了起來,我看得很入迷,甚至連下課也不知道。直到同學們硬拉著我去玩,我才依依不捨地放下書。

每當我看到瑪麗在八歲時為自己已經二十一歲的姐姐能夠上學而自己不得不輟學時,我的眼框浸滿了淚水。我們現在這些獨生子女,父母總是把我們含在嘴裡,給我們最好的享受,極力呵護著我們,但也許我們都是蜜罐里泡大的,什麼事情總是想著自己,什麼時候想過父母,想過他人呢?

瑪麗一直都在學習,當她的生命將要終結時,她還在孜孜不倦地學習著,她那種為科學生、

為科學死的精神永遠銘記在我的記憶深處。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像瑪麗一樣努力學習吧!

風箏的追求

回憶小時候,一到冬季我就會嚷著媽媽帶我去放風箏。那風箏就別這晴朗的天空,也想小孩兒般搖搖擺擺的與天空相逢。天上便多了幾隻淒落的風箏在微微地蕩漾。或許是寂寞了,它掙斷了束搏著它自由的阻礙,沒有任何猶豫,追求自己的自由。我驚呼,卻喚不回那渴望天際的心,任它消失在晴空的邊際……

或許……

我,也是一隻風箏,一隻一直被牽制著的風箏,沒有自由,只懂得在別人的牽制下生活。做一個在他人面前乖巧的女孩。心中曾經對自由的渴望已經麻木,一次次的準備一次次的失望,牽制我的依然是那無法掙斷的生活。

那曾經的純真或許早已和那遠離的風箏一起離我而去,等待我的是那可笑的幼稚。“純真”,多么美好的字眼,可已是國中生的我如果再擁有純真,那么就便是“幼稚”。曾經與A手牽手說過,“我們永遠都是好朋友!”但當那瓷娃娃悄然落地,當我們都日漸長大,那童年純真的笑容再也無影無蹤。昔日的我們蛻變成一隻只展現青春的蝴蝶,都擁有各自屬於自己的一片段預告叢。

回過頭來,那一次次在木棉樹下的歡笑,如今卻找不到半點蹤跡……唯有那燈光下,我倆冰冷的身影。

“你別傻了,我們是同學,就意味著我們之間存有競爭關係,在這裡,勝利代表一切!能超過一個人,就能在考場上更加站穩腳步!別再以為我們還像從前那樣幼稚!”

“不要再認為什麼‘友誼能天長地久’了,在這競爭中,沒有友誼可言!”

冥冥中,我們的友誼已不再美好,在她說完這些話後,我一直認為純潔的友誼就這樣如那對象徵我和A的友誼的瓷娃娃一樣支離破碎。

我一直不知道風箏在掙脫線軸追求藍天的後果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