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暖了我的流年的作文

聞著茶香長大,記憶里最深刻的東西就是茶葉,屋前屋後,漫山遍野的茶樹,四季常青,衣袖邊,髮絲上都沾著茶香。

二十年來,我唯一沒有放棄的就是一如既往的愛著茶,總喜歡在一個人寂靜之時,陌上樓頭,取清涼溪水,燃一爐炭火,拿出珍藏的茶具,置些最愛的茶葉,煮一壺香沁我心的茶水,風兒悠悠的輕撫著我默然的臉龐,冷了記憶,一把我最愛的瑤琴,一曲高山流水,淺吟低唱,婉轉著整個人生的風華。

茶味似禪味,漢朝時期,茶已經成為了佛教“坐禪”的滋補品了,一杯好茶,便能帶我去到那永恆不變的山水之間,一杯好茶,便能忘卻這塵世間的憂愁煩惱,悠然,隨心,隨性。

無數個本以為過不去的夜晚,無數次陷入了崩潰的邊緣,是茶,煮一壺清茶,暖了我的心,是茶,煮一壺清茶,與我共度涼夜,與我同盼黎明的第一縷曙光的降臨。

茶,大自然賦予了你真情真意,你擁有天地日月間的靈氣;茶,你是上蒼賜給我最純真的禮物;茶,你是我唯一的永恆。

我知道,不管世事變遷,斗轉星移,你永遠都不會放開我的手,你永遠都不會背對著我,你也永遠不會站在那兒看著我哭。

當心痛得難以呼吸的時候,當眼淚決堤的時候,你總是張開你的雙手擁抱我,用你的飄渺軟化著我,用你的氤氳感化著我,用你的澄明洗劑著我染了灰塵的心。

你就這樣靜靜的,輕輕的溫暖了我,感謝你的相伴,因為有你,生命一次次的重新來過。

深冬了,換了一個季節,也換了一個心情,人生的旅途又撞了一次牆壁,轉了一個急彎,得到的,又失去了,曾經失去的,又在不經意間出現在了朦朧的視野里。

該整理了,懷念的,逝去了,留不住,挽不回,握在手中的,是現在擁有的,觸手可及的,即使心痛得難以呼吸,即使難過的不知所措,還是要繼續走下去,因為沒有退路了,黃昏的夕陽將我的影子拉成了線條,煮一壺茶吧,隨著清明的茶水皈依淡然。

品一杯暖茶,唇齒留香,沁入心脾,暖了我已然冷卻的流年,暮然想起曾有人問過我,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那是我沉默了,再啜飲一口杯中的茶,頓時,豁然開朗,我想要的人生,茶意人生。

茶學意境的思想

做茶的朋友談到:這二年生意越來越來難作的因應之道,席間眾人紛紛參與並發表諸多意見。言談間無結論只能嘆息。

面對【論斤秤兩】的消費市場強調選擇低價低成本的購料,可以避免高價壓貨的沉重壓力與風險等等作為。我個人以為「看錢者賣茶,只能賣價格;看茶者賣茶,賣的是茶與人結合後的價值。市場景氣如何?消費者看法如何?其實無礙的。歸根究底的關鍵因素,還是只有一個【茶】字。

茶與壺的三大關係

壺質影響泡茶的效果,主要是就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壺,泡起茶來,香味比較清揚;密度低的壺,香味比較低沉。密度與陶瓷茶具的燒結程度有關。

談到茶與壺質的關係,壺內不上釉的,這層關係表現得更加明顯,但“得”、“失”就要從兩方面來說:一是我們使用同一把壺在同一類茶上,用久了,“茶”、“壺”間會有相輔相成的效用,使用過的茶壺比新壺泡出來的茶湯,味道要飽和些。但壺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則吸了滿肚子的茶湯,用後陳放,容易有霉味。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使用內側不上釉的茶壺沖泡不同風味的茶,則會有相互干擾的缺點,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壺或是吸水性大的壺。有次茶道教室的泡茶考試課上,一位同學使用了一把久泡重火烏龍茶的未上釉陶壺沖泡當天的考試茶─白毫烏龍,第一泡幾乎喝不出是什麼茶來。如果只能有一把壺,而要衝泡各種茶類,最好使用內側上釉的壺,每次使用後徹底洗乾淨,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擾下一種茶。所以評茶師用以鑑定各種茶葉的標準杯,都採用內外上釉的瓷器。

如果將茶器的質地分為瓷、火石、陶三大類,瓷質茶器的感覺是細緻、高頻的,與不發酵的綠茶、重發酵的白毫烏龍、全發酵紅茶的感覺頗為一致。火石質茶器的感覺較為堅實陽剛,與不發酵的黃茶、微發酵的白茶、半發酵的凍頂、鐵觀音、水仙的感覺頗為一致。陶質茶器的感覺較為粗獷低沉,與焙重火的半發酵茶、陳年普洱茶的感覺頗為一致。

再就茶器的顏色而言,茶器的顏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顏色與裝飾其上的釉色或顏料。白瓷土顯得亮潔精緻,用以搭配綠茶、白毫烏龍與紅茶頗為適合,為保持其潔白,常上層透明釉。黃泥製成的茶器顯得甘飴,可配以黃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製成的茶器顯得高香、厚實,可配以鐵觀音、凍頂等輕、中焙火的茶類。紫砂或較深沉陶土製成的茶器顯得樸實、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鐵觀音、水仙相當搭調。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藥,釉色的變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覺,如淡綠色系列的青瓷,用以沖泡綠茶、清茶,感覺上頗為協調。有種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適合沖泡白茶與黃茶。青花、彩繪的茶器可以表現白毫烏龍、紅茶或熏茶、調味的茶類。鐵紅、紫金、鈞窯之類的釉色則用以搭凍頂、鐵觀音、水仙之屬的茶葉。

茶葉末、天目與鹹菜色系的釉色,就用來表現黑茶。就視覺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應與茶葉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乾壺泡龍井,就沒有青瓷番瓜來得協調,然而紫砂松乾泡起鐵觀音就顯得非常夠味。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壺形僅顯現在散熱、方便與觀賞三方面。壺口寬敞的、蓋碗形制的,散熱效果較佳,所以用以沖泡需要七八十度(攝氏)水溫的茶葉最為適宜。因此蓋碗經常用以沖泡綠茶、香片。壺口寬大的壺與蓋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顯得異常方便,很多人習慣將蓋碗作為沖泡器使用就是這個道理。蓋碗或是壺口大到幾乎像蓋碗形制的壺,沖泡茶葉後,打開蓋子很容易可以觀賞到茶葉舒展的情形與茶湯的色澤、濃度,對茶葉的欣賞、茶湯的控制頗有助益。尤其是龍井、碧螺春、白毫銀針等注重外形的茶葉,這種形制的沖泡器,若再配以適當的色調,是很好的表現方法。

郎鹹平說茶(一):高端茶

茶葉的本質——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高端茶——珍藏自然吸收人,中低端茶——改造自然遷就人。

說中低端市場的狼狽時總覺得憋得慌,幹嘛不說中國好茶呢?說起好茶,誰還能反對中國名茶的無上地位?

不過再次說明,下文提及的中國高端茶、好茶可能跟茶道中人指的有些偏差。研究過程經常看到的一句話是“好茶用錢是買不到的”,“真正的好茶沒辦法流到市面上”。談論茶葉產業,自然說的是可形成品牌、可進行商業運作的產品,所以某種程度上本文探討的高端茶可能不一定是最最頂級的好茶。其實大多數想喝好茶的人也不會不現實到積極追求那6株大紅袍母樹製成的茶,或是野生百年茶樹製成的幾兩茶,又或是想買都買不到的“茶王”。其實這個狀況,即頂級好茶的日益稀少也是當下中國高端茶葉不合理運作的體現之一。

中國高端茶事實上有相當多顯而易見的問題,並非像文盲反對者宣稱的那么風光。

一方面,在外國高端茶市場,日本綠茶總獨占鰲頭,聲勢、形象遠遠勝過中國茶;說到高端紅茶,還是南亞支持者多,大吉嶺紅茶(印度)、阿薩姆紅茶(印度)、錫蘭高地紅茶(斯里蘭卡)。有人說是因為中國好茶都留在國內了。但是,中國茶企經營的好茶真的在國內供不應求到不想要出口嗎?是不想還是不行呢?“好茶全留國內供不應求”這個說法正確與否實在值得商榷的。

另一方面,國內的高端茶市場絕對不能說令人滿意。我們確實是不缺所謂的高端茶。遍地的茶樓、茶館、茶店,茶葉簡簡單單就直破千元大關,近萬甚至上萬的茶葉都不在少數,它們真的就值那個價嗎?疑惑還有很多,問題更是不少:

名茶頗多,但缺少品牌。前文說葡萄酒的時候提到,假如你想買好的、即較高端的法國葡萄酒時,很簡單,不太懂酒也沒關係,認準了名酒莊或者法定產區(AOC),就基本上不會錯。但在中國,雖然問起有什麼好茶的時候,就連一般人也可以隨口吐出一堆:武夷山大紅袍、西湖龍井、黃山毛尖、祁門紅茶……我們確實有了名產區了,但尷尬的是認了那些完全不夠,到底怎么才能買得到名副其實的中國高端茶?別說一般人了,就是專家、資深茶友也會吞吞吐吐。最常見的、也最可靠的回答是:“假如你有熟人的話,最好找熟人買茶。”“熟人”真是一個很有中國特色的概念呢,無處不在,能力超凡。今年《三聯生活周刊》12期封面故事,裡面有一段話很寫實:“對於習慣喝功夫茶的老茶人來說,在大城市的茶葉市場上流通的茶葉,被他們冠之以‘商品茶’不太好聽的名字。他們自己尋找茶葉的方式五花八門:有的是靠某個有特殊來源的茶葉經銷者;有的找產區的茶友交流互換;更多的是像逛古董市場一樣,一定要找到符合自己心念的那泡好茶。”

看看,要買到好茶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要不“找有特殊來源的茶葉經銷者”,要不“找產區的茶友”。沒有熟人又想真花錢買些好茶的話簡直太難了!這就是沒有名牌的窘境。其實法國也有一些小酒莊的酒神秘又難得,要關係人介紹才買得到,到畢竟只在少數。名酒莊、名產區的酒,只要有足夠的預算就可得,從常人到專業人士都對其性價比深信不疑。這才是名牌的真正魅力。

高端茶市場混亂、坑門拐騙、缺乏信任。有多少人能勇敢地走進有品牌或無品牌茶葉店,相信驚人高價的茶葉確實值那個錢?仍有一部分人勇敢地到名茶產區花高價買當地名茶,但不管是當地資深茶友還是稍具常識的旅行者都知道,買到的那些“名茶”十之八九都是假的。而且現在中國好茶太容易被炒作,前幾年的普洱,到去年的金駿眉、銀駿眉,嚴重打亂本來就已經混亂的市場。

這些問題是怎么產生的呢?一切都因為中國高端茶市場的運行規則和茶商的經營違反了茶葉的本質——珍藏自然吸收人,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好在中國還是有些可稱為成功的高端茶品牌的,比如下文提及的竹葉青(別又跳出來說竹葉青根本不叫好茶了,這樣苛刻辯解之下中國根本就沒幾個人能喝到“真正好茶”)。

郎鹹平說茶(二):一方水土一方人

中國擁有悠久茶史、茶葉發源地(很有可能,學界尚無定論)、頂級茶葉出產地不是沒有原因的。就像法國等舊世界國家和美國、澳大利亞等新世界國家的好酒產區,都是倚賴天成的自然條件,以此為基礎培養最適合當地的釀酒葡萄,才能釀造出好酒。中國也一樣。如果說上帝給了法國最好的自然環境來種植葡萄以制佳釀,那上帝無疑也給了中國最好的自然環境來種茶樹制好茶。

茶樹生長對土壤條件、生態環境、降雨和溫度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從溫度來看,茶樹生長季節月平均氣溫在18攝氏度以上為宜,最適氣溫20~27攝氏度,生長適宜的年有效積溫在4000攝氏度以上。因此從世界範圍來看,茶樹主要在北緯6~22度之間分布最集中,而中國國土在這個緯度範圍內面積十分廣大。

從降雨量和濕度來看,茶樹適宜的降雨量在年平均1000~20xxmm,生長季節的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相對濕度一般以80%為佳。在世界同緯度熱帶、亞熱帶地區很多為荒漠或草原,溫度條件符合了,水量卻不足。幸運的是,我國就正因地形和海陸位置因素,受季風影響顯著,因此我國的亞熱帶地區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茶樹才得以生長。

此外,茶樹還有耐陰的特性,喜弱光照射和漫射光(有樹陰的遮蔽或雲霧的散射)。也就是說,不僅要有熱、有水,光還得恰恰好,這正是為什麼有“高山產好茶”一說——因為高山集合了各種適宜的自然因素:多雲霧,溫差大,漫射光多,曰照時間短,濕度大,芽葉持嫩性較強,有利於提高茶葉香氣,有好的滋味和嫩度(但並不是山越高越好,而平地也有產好茶的。重點在於是否有綜合適宜的自然環境)——我國山地、丘陵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3!

茶樹喜歡土質疏鬆、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要低)、呈酸性或微酸性反應的礫質、砂質土壤。知道我國的一個顯著地質特點嗎?古代紅色風化殼分布範圍很廣。呈紅色是因為缺乏鹼金屬和鹼土金屬而富含鐵、鋁氧化物,這樣的土壤呈酸性。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確實很多地方擁有適宜茶樹生長的自然環境,而這正是做高端好茶的前提。以下以竹葉青、西湖龍井和安溪鐵觀音產區的自然環境為例說明。

竹葉青屬綠茶類,產區位於“三峨之秀甲天下”的峨眉山,茶園主要位於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山中。氣候方面,峨眉山以多霧著稱,常年雲霧繚繞,雨絲霏霏,存在著被世界氣象氣候學界稱奇異的“華西雨屏”氣候現象。同時,8.5億年的地質生長史,再加上相宜的氣候、生物條件,因而土質疏鬆、土層深厚、天然肥沃。峨眉山為世界自然遺產,遠離現代工業污染和輻射,擁有多達5000餘種野生植物組成的龐大的植物基因庫配置的生態鏈,物種豐富,構成完整複雜沒有污染的峨眉生態圈。也因為有如此的自然,峨眉山產茶歷史悠久,於唐代就有白芽茶被列為貢品。明代峨眉山白水寺(今萬年寺,也就是竹葉青茶園所在〉種茶萬株,採制入貢。唐代學者李善在其所著的《眧明文選注》中記載:“峨山多藥草,茶尤好,異於天下。”

又好比居中國名茶之冠的西湖龍井,龍井茶區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茶區里傍湖依山,氣候溫和,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結構疏鬆、上質肥沃,因而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瑩綠。這西湖群山產茶巳有千百年的歷史,在唐代時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龍井茶,大約還是近百年的事。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採茶作歌》。

又比如鐵觀音產地安溪縣。戴雲山支脈從漳平市延伸安溪境內,地表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縣內多山,3000多平方公里,80%為山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00多座。溫潤的海風從東面吹來,給安溪帶來了充沛的降雨。全縣24個鄉鎮,大部分都屬於內安溪山區。這裡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季節性變化明顯,具有相對低溫、高濕、多霧的氣候特徵,為優質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更難得的是,安溪雖近海,卻有崇山峻岭相阻隔,不受海風侵擾。在整個小氣候區內,茶區終年雲霧繚繞,空氣清新,沒有污染。香氣好的鐵觀音多是生長在高海拔的內安溪山區,那裡雲霧多,曰光漫射,紫外線強。茶葉部積累較多芳香物質,茶葉葉質厚、柔軟、嫩性強。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使安溪成為一個紛繁複雜、琳琅滿目的茶樹品種寶庫。現在縣內仍生長著許多野生茶樹品種寶庫。

祖國大好河山,名茶遍布大江南北,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毫無疑問我國確實有相當一部分地區擁有出產高端好茶的自然基礎,但這僅僅是前提條件而已,讓我們來看看中國茶人們做了些什麼。

郎鹹平說茶(三):中國式的自我追求卓越與珍藏自然

前文提到,很少有中國茶企包攬下生產茶葉的重大任務,大部分都是從茶農處收購,最多進行最末尾的微加工和包裝。“遙控”質量和進行挑選就是他們的第一個難題。

被我們選為成功典範的竹葉青公司有個看似完美“論道十二法則”,闡述的便是他們“生產”茶葉“論道”恪守的12條規則。(竹葉青“論道”為竹葉青三個品級中的最高品級,也是在摩納哥奢侈品展上展出的品級。)我們原本以為竹葉青是中國茶企中唯一做到承擔生產環節的,不過經過調查之後發現,“論道十二法則”確實是進行“藝術化”後的結果,他們跟其他中國茶企並沒有太大不同,都是擁有一(小)塊自有茶園,然後跟茶農合作,這就是現在中國農產品行業通行的“公司加基地加農戶”模式。但與其他茶企不同的是,他們開發出自己的一條路——“產品質量保證模式”。

聽起來很普通對不?好像所有中國企業都有這么一套所謂的XX質量XX模式對不?只是個名稱而已,怎么做才是重點。以下舉幾個例子說明這個模式如何說明竹葉青來“遙控”質量和進行挑選分級的。

除了自己擁有的茶園,竹葉青還與其他茶農簽有協定,那些茶園就是協定基地。茶園被編號進行數據管理。只有踏實生產的茶農才能獲得長期契約。與竹葉青簽契約有什麼好處呢?竹葉青每年必須收購協定基地的茶,“你得固定買他們的茶,不然人家憑什麼聽你的呢?”不僅收購量穩定,而且因為公司“不擔心銷售,所以也不壓價,茶農也不擔心”,價格有保障。

除非質量太差,有問題保險公司會賠,茶農生產出來竹葉青一定會買,因此茶農完全不用擔心銷路問題。而這可太重要了,茶葉這東西一天一個價,放不起,過了清明就是白菜價。再者茶葉本身不趕緊精加工就會變質,沒法做高端綠茶了。四川有太多小茶企,但它們出不起高價格,量又少,賣給它們並不划算。在這個前提之下,竹葉青得以“遙控”收購的茶的質量。

生產通過“基地辦”進行控制,專門負責幾大茶區的生產指導。“生產栽培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但是肥料和防治病蟲害就是我們管”。加工方面,竹葉青在茶產區中設定了20多個原料供應點和加工點(原料收購點)。這些加工點從茶農手裡直接收購鮮葉。茶葉送抵,由什麼人負責,采於何時何處都必須記錄清楚。然後在加工點設的生產部和質檢部會迅速給鮮葉做出評級(論道、靜心和品位)。之後加工點根據要求在4小時內加工出來。加工標準倒是和“論道法則”中說的不差,國家標準是剩下7%~8%的水分,竹葉青是4%左右。

正由於如此相互信賴的關係、緊湊的生產過程、清晰的標準和標準的切實貫徹,竹葉青才得以“遙控”質量。

比如採茶時機,在“論道法則”中他們是這樣闡述的:“掌握時機,學會做到迅速準確。……論道的採摘,早一步晚一步都有講究。……精密算計雨季、考慮天氣細微影響,用毫尺度量新芽冒尖的百分比……一旦時機成熟,便趕在早上九點到中午三點前採摘……”正如我們前文所述,這將現實狀況藝術化、完美化了。可是採茶時機掌握絕對不容馬虎。他們確實嚴格監視天氣,並設定相應採茶、收茶期。比如20xx年峨眉山茶葉從2月27日開採,在20天以內都算是上好芽茶,所以竹葉青在收購這些天裡採摘製作的鮮葉時,允許茶農有一定口味不穩定性,在這段時間之後收購的茶葉,完全是另外一個價格了;又比如霜凍出現,公司就會通知受影響地區茶農在數天之內不準採摘(芽心會爛);再比如氣溫突升,公司也立即相應決定停止低山茶的採摘。除了時間,竹葉青還不允許使用“催芽素”——一種能使茶樹大量發芽的噴劑,“嚴令禁止”。茶農並不敢用,因為“催芽素上去能査出不一樣,我們還要賠公司的損失”。

還比如控制茶樹種。因為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各個產茶大省福建、浙江、四川等以產量作為最關鍵的農業標準,以扦插方式無性繁殖的茶種因此得到大面積種植,還延續著“良種”稱謂。正因為如此,40年前在四川大面積栽種的良種是福建來的“福鼎系”、雲南大葉種;到了近十年,在四川遍地開花的仍是福鼎大白和名山131等“良種”。可是“產量型選拔方式在高檔綠茶中行不通,要芽型理想,滋味濃而不苦,還得往回找”。四川農業大學茶學系教授李家光說。近四五年四川的高檔綠茶做出來了,才又回歸到老川茶茶種的潮流,各山區那些原本保留下來產量不高的老川茶種才又重現風光。而竹葉青綠茶中的最高檔的“論道”,就用“有性系(相對無性繁殖)、種子繁殖的老川茶種”。

由此可見,竹葉青模式“追求卓越、珍藏自然”的核心有兩點:一是在於茶農的緊密互利關係,“竹葉青和茶農的合作帶有計畫經濟時代的某種情感因素,而非企業對農戶的強制管控”,三聯雜誌記者評論道;二是標準化。標準化一方面利於保持穩定較高的產品質量,另一方面也使茶農心中有數、易於他們生產出達標的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