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尊嚴優秀作文精選

一直都很喜歡畢淑敏穩重而溫暖的笑容,喜歡她作品中的平和寧靜,潤物無聲,當她帶著醫生職業的敏感,把對人的關懷、熱情、悲憫化為冷靜的文字,用集道德、文學、科學於一體的思維方式、寫作方式和行為方式,為我們展現她獨特的人格魅力的時候,讀她的作品,無疑是對心靈的一次淨化和洗禮。

《拯救****》是畢淑敏在20xx年出版的一部小說,也是她作為一個作家和心理學家雙重身份創作的國內第一部有關心理治療的小說。小說出版之時,曾引起過一些爭議,正面的我不必說,負面的最主要是針對書名,一些評論者指責其為“嚴肅作家的不嚴肅書名”、“經濟時代的商業炒作”等等,文人但凡跟“錢”,跟“炒作”糾纏在一起時,多少就有些難於啟齒,也多少讓人覺得跌了份,也許是看了太多她的作品,在沒有目睹到這本書時,我還是不太相信這些話的,無論如何,我都是想看一看,就衝著“畢淑敏”三個字。出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如願,心中總是一份遺憾。

就這么想著,終於在幾天前看到了這本書,讀後一切就釋然了,首先,畢淑敏一如往昔的理性、從容、平靜、敏銳、深刻。其次,“拯救****”是當有一層深意在其中的,結合內容看時更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甚至在看完之後,我還認為書名很精彩。

小說講的是心理學博士程遠青從海外歸來,得到一家製藥公司的資助,刊出廣告,面向社會招募乳腺癌病人,組成心理治療小組。於是形形色色的人物匯聚一堂,攜帶著複雜經歷和對死亡的恐懼與抗爭,在小組內碰撞、掙扎、成長,隱藏多年的人生秘密一一暴露,精心策劃的商戰陰謀步步逼近……

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小說中,將“****”這一女性象徵所帶來的各種情感和心理問題做了探討。有的小組成員因為失去****,而開始遊戲感情,不再認為自己有真正婚戀的權利;有的則受到了他人的歧視和“另眼相看”;更有甚者,因為患乳腺癌而開始人格分裂……如此種種,在小說最後都有了希望性的交待,也讓讀者們真實感受到對病人們心理關懷的重要性,也提醒醫生和所有病人的親友們不要漠視癌症患者內心的情感需求。在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乳腺癌患者心靈深處生與死的掙扎、愛與恨的衝突、真與假的交織,喪失的痛苦,更可以感悟到團體的力量、助人的快樂以及成長的喜悅。

在這其中,蒼老如枯樹的安疆、堅定從容居高臨下的岳評、反覆無常的花嵐、犧牲自我而又自欺的鹿路、婀娜多姿內心卻無比痛苦與寂寞的周雲若、幹練灑脫的卜珍琪、現實而又無奈的應春草、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成慕梅、神秘莫測的成慕海、急功近利的呂克閘……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面前,在這個小團體裡,一幅社會百相圖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人感嘆、唏噓,也令人深思,發人深省。

自古以來,****就是女性美麗的象徵,豐滿且富有彈性的****,是女性魅力的最佳表現,有人說世界上最秀麗的山峰一定是女人的****,如花朵般悄悄的綻放,優美如無聲的奇蹟。作為女性,它是你的秘密,你的驕傲。但****同時又很脆弱,它的抵抗力比人體其他器官要低25%。乳腺癌是女性殺手,並對第二性徵構成毀滅性的破壞,除死亡威脅之外,病人尚面臨一系列複雜的心理,尤需救助。這也正是程遠青選擇成立乳腺癌康復期病人的心理小組的原因,正如成慕海說的那樣“那病是睡著的魔鬼,大聲叫醒,它就暴跳如雷。”由此可見,病痛對人心靈和精神的折磨,在病人的心理上,失去了****,一個人,一個女人已經不完整了,勇氣也會隨著被削去的****,被扔進了垃圾桶。“完整是一種多么可貴的和平狀態。國家不完整了,那就叫殖民地。一個人不完整了,那就叫殘疾,一個女人不完整了,那就是劣等品。”這樣的狀態無疑是對人精神的摧殘和煎熬,所以拯救****,也就是拯救一個人的精神,一個人的心理,一個人對生命的尊嚴。

“生、老、病、死”原本是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的必然,但是面對病痛、面對痛苦每個人卻表現出不同。看完全書,我的心情很複雜,身為女性,對書中的人物的感受有深深的理解和同情;身為女性,對書中人物的悲歡有著深深地體驗;身為女性,也為他們最終獲得重生而欣慰;同樣身為女性,也對畢淑敏有著深深的敬仰,正如她稱自己要“面對最悲慘的結局,勇敢抒發內心的恐懼與失落。當然,還要儘可能地幽默。”她願意接受讀者的檢驗。而把一個人的心理從緊張、恐懼、猜忌,到放鬆、從容、信任,直至直面絕症、笑對死亡,這樣一次心靈的蛻變有時儘管非常痛苦甚至幾近殘酷,但無異於實現了一次生命的提升,我認為這本身就是出於對讀者的尊重。

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正常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在遇到病痛、困難、不公平的待遇時,往往一樣的逃避,感嘆命運的多舛和不公,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受了傷害,自己一個人躲在屋角療傷的時候,是否曾有過這樣的體驗?有過這樣的絕望?有過這樣的心灰意冷?有過這樣的恐懼?有過,我敢肯定,我們都有過,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罷了。這種時候,我們的眼裡還有什麼?世界還那么多彩嗎?朋友還那么可愛嗎?自己還那么意氣風發嗎?

面對生活中的厄運,每一個人都不一定能做到坦然,然而封閉自己,才越不能正視現實,才越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以及周圍的人。這樣的付出,是我們的健康、是快樂、是對生的絕望,對死的恐懼,內心的失衡,最終會讓自己抱恨。一葉障目,就無法看到生的希望,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意義。

你如何面對生活,生活就會以同樣的方式面對你。所以生活賦予給我們一張張的面具,如同書中小組的第一次聚會,大家保持好自己的沉默,生怕暴露出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敵意的注視著彼此。

畢淑敏在小說中發揮了自己的專業特長,其絲絲入扣的描寫,使人們閱讀到許多陌生的專業知識,正是這些知識深入到人心最柔軟的地方,在那裡摧枯拉朽點石成金,它能使程遠青在痛苦中脫胎換骨,鍛造一新,羞辱被寬容平復,仇恨被歲月漂白,她學會了覺察自己內在的漣漪,以博愛和晴朗的心,觀察世界穿透風雲。也能使一個個不相干的生命聯成一個緊密的團體,彼此傾訴,彼此信任,彼此幫助,在小組中找回健康人的心態,正確地理解和期望著生活。力量之大,令人深思。

書的封面上,是一副人體照片,編者特別註明了是發表於1980年《鬥士》雜誌上的一張圖片,首次讓人感受到缺少了一隻****的女人,也可以充滿魅力。裸身的乳癌患者梅姿格朝天張天雙臂,清楚展現一隻****完好,一隻****已被切除,原本的手術疤痕代之以美麗的刺青。這是一幅憾動人心、肯定生命的照片。

“一個作家寫一部小說一定有原因,”畢淑敏說:“對我來說由於年輕時候的經歷使我一直對人有興趣,充滿著探索自我的願望。我特別想傳播‘死亡是成長的最後階段’這樣一個積極的心理學觀點,希望我自己的文字對所有面對病魔承受心理壓力的讀者有所幫助。”無疑小說是成功的,畢淑敏是成功的,能讓人有所深思的文字,能帶給人啟示的文字就是它和的價值所在。

首先我們學會了坦然,面對厄運,直面人生,坦然地接受一切,坦然地面對一切,不輕言放棄。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身體,也善待周圍關心自己的親人和朋友。

其次,我們學會了信任。“信任是一種有生命的感覺,信任也是一種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種連線人和人之間的紐帶。” 如果你總是把自己封閉,不願意或害怕去相信值得信任的人,那你永遠都不能得到愛的甘甜,感受不到人間的溫暖,人生便會變得灰濛濛的。信任別人需要用心體會,作出明智的判斷;讓別人信任自己,則需要真心的付出,誠摯相待。

此外,深刻地認識“死”和坦然地面對“死”,才能更好地把握“生”的價值,“生”的快樂,活出“生”的意義。

一旦學會了這些,生活就變得重新光彩起來,生命也對每一個人展示了它豐富的一面。

正如一位哲學家說的:“一切深刻的靈魂都蘊藏著悲觀。由悲觀推出了人生的了無價值,但同樣可以推出人生彌足珍貴,人生的一切美好並不因短暫而失去價值。”

人的一生也許是一手挽起徹悟人生的實質,一手挽起洋溢著生命的熱情;一腳踩著人生的痛苦,一腳踏著人生的幸福。當一個人被病魔、苦難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時候,當一個真正體會到生不如死的時候,使他唯一能夠保有不屈的精神和勇氣的,便是生命的尊嚴。

就算我們的身體是羼弱的,但我們可以說我的精神是健康的;就算我們的生活充滿著苦難,我們也可以說我們的心靈是自由而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