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汪氏小苑的作文

汪氏小苑是江蘇省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之一,小編收集了關於汪氏小苑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汪氏小苑

汪氏小苑位於揚州東圈門歷史街區地宮第14號,是目前揚州保存最好的原汁原味的鹽商豪宅。 小苑主人叫汪竹銘,是從安徽到揚州的徽商。汪氏小苑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700多平方米。

踏入大門,眼前分為兩條小道,我們進入了右邊的小道。隨後,向左拐是廳堂。抬頭一看,只見門上方有一橫匾,寫著“樹德堂”三個燙金的大字。進入堂內,只見一桌兩椅整齊地擺放在堂正中間,我迫不及待地坐在了椅子上,向爺爺奶奶招手:“奶奶、爺爺快來拍照呀!”爺爺奶奶笑眯眯地走了過來。我和爺爺奶奶坐在上面照了像,留了紀念。

從廳堂後門出去,小道又分為兩道:左邊為男臥室,右邊為女寢室。導遊介紹著:“這堂後的寢室體現著尊卑有等、男女有別的封建倫理觀念。構屋取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神秘風水意識。”聽後,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心想:這小苑主人還挺有儒家中庸之道思想的,便一腳跨進了女寢室。哇!真漂亮!屋裡所有家具都是金絲楠木和紅木製成的。床很長、很寬,床上方還有床頂,為長方形。左邊有一個大柜子,據說是用來裝一些首飾的。我想:要是裝首飾的,她們的首飾可真多啊!

在浴室旁邊有書房。走進書房,突然顯得格外幽靜。筆、墨、紙、硯整齊地擺放在書桌上,上面乾乾淨淨,剛被清掃過。我眼前好像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小苑主人端坐在書桌前,手裡握著毛筆,揮毫寫下“振興中華”剛勁有力的四個大字。書房的門窗都由柏木製成,上面還雕刻著圖案,為墨綠色,這顯得更加幽靜了。

隨後,我們又參觀了船廳、邊廊、花閣、廂房。聽導遊說,在後園還有藏寶洞、地下室,其它房間還有暗門、暗室等鮮為人知的地方。我們雖然沒進去,但仍能體會到小苑主人修建房屋時為了防日軍和國民黨,特地建造了這些加以防範。

參觀了汪氏小苑,不僅讓我懂得了許多知識,還讓我大飽眼福,讓我頭一次看到建築物裝修得如此精緻,有這么多雕刻之處,文史內涵這么深厚。汪氏小苑真是先人智慧的結晶。

第二篇:汪氏小苑

周日,陪一高郵來的友人去了雙東,去那兒的汪氏小苑和個園。友人說他十幾年前就在雙東住過,今天去南京辦事,路過揚州回去,還想來雙東看看有什麼新變化,所以陪他一起去看了看,去的時候已近中午,我們在東圈門的一家小飯店匆匆吃了點飯就開始了我們的旅步。

我是正宗的揚州人,從小在這兒長大,這兒所經歷的變化都一點一點沉澱在我眼裡。個園我已去過好多次,已沒有了新鮮感,汪苑小苑雖然沒有親去過,但在書上,網上,雜誌上都看過那兒的介紹,也就沒有太多的驚喜了,但是一進那小苑,除了那印象中深深的小巷外,最令我吃驚的是那棵石榴樹,那棵石榴樹就栽在後庭院內,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年代,我以前看過的石榴樹那都不能叫樹,應該叫石榴花,都不會超過一兩米高的,就是結的石榴再大也不會超過兩米的,而眼前的這棵石榴竟然如同一棵巨大的榕樹一般展現在我眼前,樹高足有十米,枝葉漫開去如同一把大傘一般,根狀錯綜盤鏇,交織在一塊,旁邊還有一棵分支,長得可能太歪了,長斜了,得靠一根支柱支撐著。據說這還是顆鴛鴦石榴呢,是兩棵石榴樹交織在一塊的,加上旁邊的柏樹,正好有“百年好合”的喻意。樹皮已是斑駁不堪了,一看就是久經風霜!真可算得上是石榴王了!呵,我可真長了見識了,還有這么大這么高的石榴樹,我驚嘆,那得多少年才長成這樣啊!可惜園林部門沒有掛上牌子,標明是什麼年代所種的。

看到這棵石榴樹,我想到了我上國小三年級時,我們老師布置的第一篇作文,也是我們上的第一堂作文課,老師布置的題目就叫《石榴》,那是一次聽課寫文,就是老師將一篇寫石榴的文章給我們朗讀一篇,然後我們根據我們的印象來複述,再將文章寫出來,大部分學生都是將文章默記了一遍,而我卻加進了自己的想法,那時候我還不到十歲,不知道哪來的思路,也許是一時的靈感,在寫石榴外形的同時,我用石榴作比喻,寫道:“石榴雖然外表不是很美,但是剝開它的外殼,露出的卻是晶瑩如珍珠般的石榴籽,不但味美,石榴的外皮還可以入藥,我們做人也要如石榴一般,不要光顧著外表的美,繡花枕頭一肚子草,要做到表里如一,那才叫真的美!”如此文章出自一個第一次寫文章的女孩之手,我們老師也很吃驚,我們語文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她打作文分一向是很嚴謹的,我記得那是她唯一一次打了80分的作文,還在全班朗讀推薦。以後就是我作文寫得再好,她也沒給我打過80分,其他人更是如此。生平第一次寫作文就得到如此評價,我真的很興奮,這次機遇也正是我愛好文學的開始,儘管這也與家庭環境影響有關,但是語文老師的這次肯定對我在文學愛好方面的影響的確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至今我還對石榴情有獨鍾!

出了汪氏小苑,我們去了個園遊園,個園裡那三棵高大的廣玉蘭樹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幾棵廣玉蘭起碼也有上百年的樹齡了!想想,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些富商大賈早已逝去,留下的是一座座精美的宅院,一顆顆參天的大樹,還有他們的文化,而他們的金錢卻沒有帶給後人點滴的恩惠,也許有的都沒有留下後人!人生真的繁華如夢!幾百年後,我們又能給後人留下些什麼呢?